隨著國際國內形勢的發展,深圳在國內的地位越發吃重,近期更是被國家賦予建設先行示範區的重擔。但作為一個新興城市,高等教育領域一直是深圳的短板。儘管近年來深圳通過培育本地高校和引進國內頂尖高校的優質資源來深圳異地辦學,已實現了深圳高等教育的跨越式發展。但平心而論,當前深圳的高等教育水平與國家綜合性科學中心和全球海洋城市的定位還極不相符。
截至目前為止,深圳現有深圳大學、南方科技大學和深圳技術大學三所本地高校;擁有香港中文大學、哈爾濱工業大學和中山大學三所頂尖高校的深圳校區;此外還擁有北京大學和清華大學等高校的研究生院。由此可以看出,深圳通過引育並舉,極大地增強了深圳的高等教育力量。
但隨著教育部對異地設立高校政策的收緊,以武漢大學深圳校區的被叫停為標誌,深圳引進國內外頂尖高校的難度逐漸加大。由此可知,對深圳來說,建設本土頂尖高校是最好的一種選擇。中國科學院作為我國最為頂尖的科研機構,其科研產出常年處於我國第一的位置。且中國科學院近年來積極進行科教融合,先後成立了中國科學院大學和上海科技大學,取得了顯著的進展。
因此,近年來深圳方面與中科院加大合作力度,成立了中國科學院深圳理工大學,目前建設已經啟動。這意味著中國科學院已擁有中國科學技術大學、中國科學院大學、上海科技大學和中國科學院深圳理工大學四所高校。這也意味著中國科學技術大學這所華五高校已在中科院系統中擁有三所兄弟高校,這對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又會產生什麼影響?
從一枝獨秀到多點開花的中科院系統
中國科學院作為我國自然科學最高學術機構、科學技術最高諮詢機構、自然科學與高技術綜合研究發展中心,在我國的創新格局中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1958年9月,中國科學院決定將自身在科學研究中的優勢與人才培養的使命結合起來,創建一所高等學府,並實施「全院辦校,所繫結合」的辦學方針。這所學校就是被人民日報譽為「 中國教育史和科學史上的一項重大事件」的中國科學技術大學。
在成立後,得益於中國科學院強大的師資力量和科學研究實力,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在建校第二年就被國家確定為全國重點大學,創造了歷史。在北京的十幾年時間裡,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培養了一大批人才。
1969年,由於國際國內形勢的變化,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和其他的12所駐京高校一起從北京外遷。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在多次聯絡無效之際,安徽最終決定接納了中國科學技術大學。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先遷安慶,後遷省會合肥,為此安徽將合肥師範學院的校舍騰出。
但這次搬遷工作,給科大的事業帶來了致命的打擊,師資和設備都有很大程度的流失。但在形勢穩定之後,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在北京的校舍已被侵佔,無法搬遷回北京,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官方將這段歷史形容為二次創業。
但由於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偏安在合肥一隅,中國科學院對中國科學與技術大學的支持力度有所保留。首先是將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研究生院(北京)從中國科學技術大學中分離,並定名為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後在此基礎上成立了中國科學院大學。
而中國科學院大學理所當然的繼承了中國科學院強大的師資和強大的科研平臺,中國科學院大學現已擁有兩院院士282人,博士生導師6786人;而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僅有兩院院士55人。
相繼成立的上海科技大學和中國科學院深圳理工大學
除了中國科學院的親兒子中國科學院大學外,中國科學院近年來還先後和上海、深圳合作,成立了上海科技大學和中國科學院深圳理工學院。其中上海科技大學是由中國科學院和上海市共建,由上海市方面主管。
雖然僅成立不到10年,但上海科技大學的發展速度異常迅猛。上海科技大學於2013年成立,僅用了5年時間就拿到了碩士和博士學位的授予權。不僅如此,上海科技大學還吸引了一大批國際一流的學者,其中包括諾貝爾獎獲得者5位、中國科學院院士32位、中國工程院院士3位、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11位、美國人文與科學院院士8人、英國皇家學會院士3位、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99位。
此外,上海科技大學還積極參與上海張江國家綜合性科學中心的建設,取得了很多顯著的成果。舉例來說,上海科技大學今年以第一單位已發表Nature, Science 和Cell等頂尖論文數量多達14篇。
由此可以看出,在中科院系統中,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已不是一枝獨秀。因此,對於中國科學技術大學來說,中國科學院的資源有了更多的競爭者。因此,對中國科學技術大學來說,安徽集全省之力打造的合肥綜合性科學中心將是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的未來發展更大的支撐點。
您對此事有何看法?歡迎評論!
如果喜歡,一定記得關注本百家號,帶給你好看的高校歷史和發展現狀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