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可能會說崑崙山誰不知道啊,不就是電視劇裡經常演的那個崑崙山嗎?對不起,傳說中的崑崙山並不是指這個崑崙山,現在的崑崙山是漢朝時候取的,傳說中的古崑崙在哪裡沒人知道,是個謎。下面就和小編一起認識一下我國的崑崙山。
人們對於崑崙山的認識,到了魏晉南北朝之後,隨著中原和當時居住在青海的少數民族交往頻繁,中原對於黃河源的認識逐漸由新疆的于闐南山轉移到了青海境內,由小積石山(今拉脊山)到大積石山(今阿尼瑪卿山)再到巴顏喀拉山,崑崙山的範圍自新疆、西藏的邊界向東延伸到了青海中部。因此說,我國古代歷史著作中所寫的崑崙山主要是指藏北高原、青南高原與塔裡木盆地、柴達木盆地之間的山脈。
按照1998年版的《中國大百科全書.中國地理》的說法,崑崙山脈是「橫貫中國西部的高大山脈。西起帕米爾高原東部,東達柴達木河上遊谷地,於東經97° ~99「處與巴顏喀拉山和阿尼瑪卿山相接,全長2500多千米;南北最寬處在東經90°,達350千米,最窄處在東經81"附近,為150千米。山勢雄偉峻拔,峰頂終年積雪,屹立於塔裡木盆地與柴達木盆地之南」
從行政區劃上來說,崑崙山分屬新疆、青海、西藏三省。目前已出版的多數地理著作,將崑崙山西段稱之為西崑侖山,主要在新疆境內;將東段稱之為東崑崙山,主要位於青海境內。按照《青海省志》中的講述,東崑崙山在青海省境內東起約格柔曲,向西至貝提力克亞河源頭,橫亙於柴達木盆地以南,青南高原以北,是柴達木盆地與青南高原的分界山脈。
2012年,《東方文化》雜誌上所刊登任乃宏撰寫的《定位「古崑崙山」》一文,依託中科院青藏高原綜合科學考察隊的系列研究成果,輔以高解析度的地圖,結合《山海經》中的具體描述,將古籍中描述的古崑崙山定位為青海境內的東崑崙山,這對於研究崑崙山有著極其重要的意義。因為從文化層面上來說,崑崙山是產生中華民族神話傳說的搖籃,古人尊崑崙山為「萬山之宗」、 「龍脈之祖」, 並且編出了許多美麗動人的神話傳說。尤其是2013年青海格爾木市舉辦的2013中國:青海崑崙山敬拜大典暨「山宗水源一崑崙 文化活動周」活動,使得青海和崑崙山文化緊密地聯繫在了-起,成為青海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在地質構造上,崑崙山與塔裡木盆地、柴達木盆地間均以深大斷裂相隔,崑崙山地區以前震且係為基底,古生代時為強烈下沉的海城並伴有火山活動,古生代未期經華力西運動皺褶上升,構成民侖山中軸和山脈的中脊,中生代產生凹陷,經燕山運動形成主脊兩側海拔4000米以上的山體。
複雜的地質構造、獨特的地理環境和自然景觀,使得崑崙山如同一部永恆的史詩,記錄著近300萬年的地質變遷歷程,並以獨特的演化史形成了全球最廣博、最豐富、最珍貴的地質遺產。在崑崙山的崇山峻岭中,不但保留著遠古的滄桑,同時還散發著年輕的活力,將粗獷和俊美、運動和靜止、毀滅和新生完美地結合在一起,成為了我國唯一、世界罕見的且保存最完整的、最壯觀、最新的地質遺址。這些地質遺址主要集中在青海格爾木段崑崙山地區,2005年9月,格爾木崑崙山景區被國土資源部批准為國家地質公園。在這裡,最具代表性的地質景觀有大地震斷裂帶、古冰川遺蹟、羌塘組湖積地層、泥火型冰丘和石冰川等地質景觀。
2001年11月14日,在東崑崙構造帶崑崙山口西部發生了8.1級強烈地震。這次地震的結果是,地震地表破裂帶長達426千米,寬數百米。地表嚴重變形帶的寬度為數十米至數千米不等,最大左旋位移6~7米。地震造成了青藏公路2894千米處斷裂,正在施工的青藏鐵路格爾木至拉薩段受到影響,通信光纜納赤臺一五道梁段發生中斷,花土溝一格爾木輸油管線部分泵站建築物遭受損壞。所幸的是這一地區由於人煙稀少,未造成人員傷亡。
這次地震,震出了一個千年一遇的壯觀奇景,造就了一項新的世界紀錄:426千米的地震破裂帶是目前世界上最長、最新的破裂帶,是我國大陸有史以來最長的一-條地震變形帶,同時形成了大量的地震鼓包、地震陡坎,地震鼓包大小不等,錯落有致,高度普遍為1~3米,寬度數米至十餘米,長度數米至數十米不等,最大長度達到140米;地震陡坎主要出現在較平坦的河道、河床階地、早期形成的洪積臺地上,一般高度幾十釐米,較高的可達2~3.5米。地震鼓包與地震裂縫的相間排列組合穩定,顯示出破裂過程中力學與運動學的規律。
沿著地震地表破裂帶還可以看到史前大地震留下的形態、性質和特點。在這一地區,歷史上還留下了6處斷裂帶,1500多千米的地震鼓起清晰可辨,這是200多年前發生的大地震遺蹟。這次地震的重要之處在於,它是研究震源破裂機制、地震成因、分布規律和地震災害的天然「窗口」。 中國地震局地震所副研究員馬文濤說: 「從大的方面來說,這次地震是新中國成立以來第二次8級以上的地震,這裡是一個很好的研究地震的天然實驗場;另外從全球角度來看,這個活動斷裂帶是被稱為『第三極』的青藏高原北部邊界,所以研究它的活動性對於整個青藏高原,乃至全球的活動構造,都是一一個很好的實驗場地。 並且,從自然環境來看,這裡植被低矮、人為破壞少、極少受到雨水的衝刷侵蝕,因此地震遺蹟的保存時間會比其他地區更長,科研價值和景觀價值都更高。
在格爾木崑崙山國家地質公園中,冰川和冰丘最觀是地震遺蹟之外最具特色的景觀。冰川可分為古冰川和現代冰川,前者以玉珠峰冰川為代表,後者以驚仙谷兩側山地為代表。冰丘景觀主要以泥火山型冰丘為代表。
玉珠峰是崑崙山脈東段的最高峰,位于格爾木180千米處,海拔6178米。山峰高聳巍峨,山體凍封雪裹,冰川及積雪面積達67.4平方千米,冰川長1-5千米,冰舌寬200~ 700米。北坡大部分面積為1-5平方千米的冰鬥冰川及小型山谷冰川南坡多冰鬥山谷型冰川。冰舌前緣第一道終磧奎與冰舌末端距離,表明三百多年來水平距離後退500米。在崑崙山地區共發現6套冰磧層,分屬不同的第四紀地層層位,6套冰磧層代表了更新世的五次冰期和全新世冰期。多期冰川活動在崑崙山留下了諸多冰鬥、角峰和刃脊等冰蝕地質遺蹟。刀削斧劈般的冰川地貌形態詭異,造型獨特,景色壯美。崑崙山第四紀冰川遺蹟完整地記錄了冰雪堆積、冰川形成、冰川運動、侵蝕巖體、搬運巖石的全過程,是中國西部古氣候變化和地質演化的歷史記錄,對研究全球古氣候變化和地質發展史具有極高的科學價值。
崑崙山石冰川分布於青峨公路和青藏鐵路通過的驚仙谷兩側山地頂部,共18條,其中崑崙山隧道西側16條,東側2條。石冰川的源頭海拔4900米左右,與作朝狀展布的中更新世和上新世寒凍風化巖屑相連。石冰川個體呈舌狀,平均長296.56米、寬98.93米、厚30米,表面坡度12° ~ 22°平均每年順溝蠕動0.23~ 3釐米。它形成於晚更新世,由坡頂寒凍風化巖屑,在長期的凍融作用下沿山溝蠕滑形成。石冰川順溝簇擁,或整體推移,或塑性流動、 推擠衝斷, 形似冰川。遠看大有排山倒海、一-瀉千裡之勢,近視卻靜如止水, 給人一種獨特的視覺衝擊力。崑崙山石冰川是研究第四紀冰緣現象形成機制的天然學堂,對推論青藏高原現代多年凍土的歷史演變意義重大。
崑崙山冰丘,分布於青藏公路、青藏鐵路通過的驚仙谷中。冰丘突兀嶙峋、變幻莫測,遠看,如一顆顆玉珠從天撒落,三五成群, 高低有別。有的剛成形,有的高几米,甚者達十幾米。近看,丘頂陷落,如火山口,周邊有冰層鑲嵌,其內多積存有水,像一盞盛滿瓊漿玉液的玉碗。其中,位於109國道2894千米旁的泥火山型冰丘呈橢球體狀,南北長180米、東西寬80米,高度16米。冰丘出露於驚仙穀穀底,發育於早更新世羌塘組湖相地層與河谷沙礫層中,冰丘口呈簸箕狀,口向南,富含氣體和黏土的凍土層下水從冰丘口呈泉水溢出後,泥流物質便沿泥火山口流向冰丘體外。冰丘下面是永不枯竭的涓涓潛流,一旦冰層爆裂,地下水便噴湧而出,形成噴泉,並發出巨大的響聲,成為當地一種獨特的地質景觀。
去不了傳說中的古崑崙,那就去看看我們的龍脈之祖的崑崙山吧!放空自己的心理,回歸本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