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瑪雅預言的「世界末日」(2012年12月21日)即將到來之際,颶風桑迪(Sandy)日前也席捲美國東海岸,給當地帶來巨大損失,一時間多張《後天》的劇照在網上被當成災難現場流傳,也讓部分網友信以為真。由此可見,影視作品中的災難場景越來越逼真,而且加上一定的藝術處理性,帶來的震撼更為強大。
自1990年代以來,隨著CG技術的逐步發展,眾多主打視覺特效的災難片也成為大銀幕上的票房大鱷,而且也是順應了逐年增長的海外市場的需求,全球的觀眾都會經常到電影院感受下末日來臨前的氣氛。除了令人乍舌的場面,人類面對災難時體現出的勇氣與人性也是影片的一大看點,在濃濃的親情、愛情中,觀眾也更能感同身受,融入到電影的末日情境中。也因此,主打唯美絕戀與沉船災難、今年曾3D重映的《鐵達尼號》名列本榜單之首。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在這個榜單中,除了眾多好萊塢大片外,中日韓三國都分別有一部電影(《唐山大地震》、《日本沉沒》、《海雲臺》)進榜,可以看到亞洲電影人在災難片這樣的大製作類型上的不斷挑戰,以及亞洲觀眾對於災難片類型的喜聞樂見。
Top25:《日本沉沒》2006
全球總票房:9329萬美元
本土票房:4352萬美元
海外票房:4977萬美元
災難範圍:日本島
受災程度:★★★★
震撼場面:
日本人的危機意識大概是全球這麼多民族裡最為深厚的,畢竟生活在一塊每天都在地震的小島上,難免會胡思亂想。而《日本沉沒》就爽快地把災難放在了自己的國家裡,而且還是直接把整個國家搞滅亡的劇情。這部電影在70年代的版本裡曾經非常轟動,儘管那時候特效很假,但情愫卻讓日本觀眾感同身受;到了三十年後,場面更大了,特效更逼真了,卻沒有讓如今已經見慣大場面的觀眾有什麼太大觸動,皆因影片本身略顯拖沓了。在一個多小時那溫吞水般的劇情裡,沉沒的戲份反倒不再是主要的故事。而真正的大場面,讓人記住的只有一幕:女主角孤獨、無助地看著地震引起的海嘯,鋪天蓋地地朝自己襲來——在這一刻,做什麼都沒有用了,平靜地閉上雙眼,等待命運的光臨吧。
動人時刻:
這部電影裡處處都是日本人的憂患意識,而在災難面前,人與人之間的感情,成為影片最重要的一條故事線,影片甚至不惜以一半的時間去鋪墊男女主角的情感。於是他們的相遇、相知,相戀,以致於當日本開始逐漸沉沒時,男女主角終於互訴衷腸的時候,成為影片最動人的場面:如果連明天的太陽都見不到了,那就大膽的對那個人,說出自己心裡的那句話吧!
Top24:《唐山大地震》2010
全球總票房:1.10億美元
本土票房:1.07億美元
海外票房:226萬美元
災難範圍:中國唐山 數十萬人
受災程度:★★★
震撼場面:
地震戲在這部電影裡並不是重頭戲,而且片中的特技並不屬於一流的CG。相反,人物的情緒,和情感戲,倒是非常出色。未婚先孕也好、自主創業也好、乃至是母親給女兒的懺悔一跪,都極具中國特色。只是,影片電視劇一般的敘述方法、簡單直白的情感表露,在某種程度上使得這種情感的震撼性打了折扣。其實,這種說故事的方法,向來就是中國人說故事的傳統方法。
動人時刻:
誰心裡都清楚,這部電影中的動人時刻只可能是徐帆飾演的媽媽在二十幾年後再次見到女兒的那一跪。這段戲,雖然俗套,但的確很感人,傳遞出了母親的那種手心手背都是肉的悔恨。雖然說,表現方式和技巧有高下、細膩、粗糙的區別,但是情感本身卻沒有低俗和高尚之分--在看這段戲的時候,打動我們的,是情感本身。而如果能在拍攝技巧上更甚一籌的話,這個「催淚子彈」或許能成為「催淚原子彈」。
友情提示:支持鍵盤左右鍵「← →」翻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