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光影交錯的幕布上跳躍重生
2012年初,一場發生在寶島臺灣的車禍,讓85後青年吳淵決定放棄深圳的工作,回到湘潭市響塘鄉重拾一門傳承600年的老手藝:紙影戲。吳淵的爺爺吳昇平是那場車禍的親歷者,他的另一個身份是吳家製作和表演紙影戲的第20代傳人。2011年,湘潭紙影作為南方皮影的代表,與河北唐山、陝西華縣、甘肅環縣等四省聯合捆綁申報,中國皮影戲正式入選世界人文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這也是中國第29項世界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爺爺的遭遇給了吳淵很大的刺激,時不我待的緊迫感鞭策他夜以繼日地精進技藝。近幾年,吳淵和爺爺自建博物館,出版專業著作,把紙影戲帶進學校、社區和街道,也推廣到北京、上海乃至國外。吳淵說,只要肯用心鑽研,古老的藝術不僅能重獲新生,更有機會走出鄉村,走向更加廣闊的世界。以前娛樂生活較為貧乏,如果趕上哪家有紙影戲表演,絕對是轟動十裡八鄉的大新聞。為了便於拆裝和移動,戲臺用的材料是輕便易得的竹子,它們都是吳昇平從自家屋後山上砍下來加工製作而成的。
作者:圖/鞏如泉 文/鄧宇 來源:湖南民生網
「一口訴說千古事,雙手對舞百萬兵」。紙影戲光影交錯的畫面背後,只需一人敲打樂器,一人操控人偶即可。吳淵說,爺爺當年外出表演經常遇到一路跟隨的鐵桿戲迷,最忙碌的時候一天要演8場戲,而且還被要求劇目不能重樣,狂熱程度不亞於現在的追星族。
作者:圖/鞏如泉 文/鄧宇 來源:湖南民生網
祖孫倆給紙影博物館取名「昇平軒」,戲臺隔壁的工作室是二人進行創作的地方,桌上擺放著用於製作影偶的用具,其中絕大多數是刀。吳家做紙影有一套獨特的「異形刀法」,大小不一、刀刃呈半弧形的異形刀,可以靈活運用於不同圖案和部位的雕刻。
作者:圖/鞏如泉 文/鄧宇 來源:湖南民生網
《封神榜》《三國志》《嶽飛傳》《西遊記》……眾多民間喜聞樂見的劇目,都在吳昇平保存下來的唱本裡。湘潭當地流行一句話:「不看皮影,不知禮儀。」足以表明影戲對教化民眾、傳播傳統文化的重要意義。
作者:圖/鞏如泉 文/鄧宇 來源:湖南民生網
製作紙影首先要根據表演劇目,用鉛筆在紙上勾勒身體部件輪廓,只有先打好草稿才能進行雕刻。
作者:圖/鞏如泉 文/鄧宇 來源:湖南民生網
雙層雕刻呈現影偶雛形。只見吳昇平將兩層紙片背靠背裝訂,用左手墊上軟皮,右手執刀垂直於線條草稿之上,按線條走勢用力穿透紙片壓刻。
作者:圖/鞏如泉 文/鄧宇 來源:湖南民生網
鏤空的紙片用漿糊粘合,中間夾放一層透明紙用厚玻璃夾住,放上磚頭壓幾分鐘,等粘牢後再拿出。
作者:圖/鞏如泉 文/鄧宇 來源:湖南民生網
吳昇平對著窗外,將夾有透明紙的部分按角色需要填色,再刷上清漆、裝訂加杆,一個影偶至此基本製作完成。
作者:圖/鞏如泉 文/鄧宇 來源:湖南民生網
這是一幕溫馨的場面:爺爺展示技法,孫子在一旁用手機拍照記錄。吳淵從小和爺爺奶奶生活在一起,與二位老人感情很深,爺爺在經歷那次車禍後,萌發了讓他接班的想法。起初吳淵也曾猶豫過,但隨著對紙影的認識不斷加深,他逐漸找到了回鄉的意義:將傳統和現代有機結合,把紙影藝術帶到更多、更遠的地方。
作者:圖/鞏如泉 文/鄧宇 來源:湖南民生網
【編輯】網站責編 時間:2020-04-07
凡本網註明「來源:中人社傳媒」的所有作品,版權均屬於中人社傳媒,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應用作品的,應在授權範疇內使用,並註明「來源:中人社傳媒」。違者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