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外吸收光譜理論(五)-- 有機物紫外吸收光譜

2021-02-15 藥品質量研究

有機化合物的紫外吸收譜帶位置可通過經驗公式計算出來。

對於:

一、  簡單分子

 

1. 烷、烯和炔烴:躍遷類型:ss*pp*

飽和烴類分子中只含有s鍵,因此只能產生s®s*躍遷,最大吸收峰一般小於150nm,已超出紫外-可見光譜的範圍。

簡單烯和炔烴分子中除含有s鍵外,還含有p鍵,它們可以產生s®s*和p®p*兩種躍遷。p®p* 躍遷的能量小於s®s* 躍遷。在乙烯分子中,p®p*躍遷最大吸收波長為180nm。

此三類簡單化合物的紫外吸收帶多處於真空紫外區。

 

2. 羰基化合物:

在孤立羰基的化合物中,有s電子、π電子和孤對電子n電子。

因此存在著四種躍遷:s→s* 、p→p* 、n→s*、n→p*。    

前三種躍遷,lmax<200,一般觀察不到。孤立羰基化合物的n→π*躍遷,其吸收譜帶出現在270 ~ 300nm附近,一般呈低強度吸收(e= 10~20)的寬譜帶,稱之為R帶。

丙酮:CH3COCH3   180 nm(n→s*) , 280nm (n → p*) , loge= 1 ~ 2  (ε=22 )。

一般酮在270~280 nm,醛在280~300 nm。在紫外光譜中只有醛或酮羰基有此特徵吸收峰,而羧酸、酯、醯胺的羰基n →p* 吸收移向低波長。

在酸、酯等化合物中,羰基與雜原子上的未成對電子共軛,使p軌道能量降低,而p*軌道的能量升高,使n→p*躍遷能量增大,與酮相比譜帶n→p*藍移。

 

CH3COCH3 :       280 nm (n →p*) 

CH3CHO :         289nm (n →p*)

RCOOR:           205 nm (n →p*)

3. 含雜原子化合物:

A、醇、醚:躍遷類型: s→s*;n→s*

胺:   躍遷類型:s→ s*;n→s *

吸收帶位於真空紫外或遠紫外區,吸收較弱。

 

B硝基化合物:躍遷類型: s→s*;p→p *; n→p* ;

             吸收帶: K帶;R帶 。

 

C、含硫化合物:類似於醇、醚和羰基化合物,吸收帶lmax較大。

 

、   共軛雙鍵化合物

有多個雙鍵組成共軛雙鍵體系,隨著共軛體系的延伸,吸收強度也隨著增加,顏色逐漸變深,吸收光譜發生較大幅度的紅移。

如:丁二烯lmax為217nm,當有5個以上共軛雙鍵時,吸收帶已出現在可光區。

躍遷類型: s→s*; p→p*;(n →p*)

吸收譜帶: K(R)吸收帶

當共軛二烯碳上氫原子被取代時, lmax作規律性的改變:伍德沃特(Woodward)和菲希(Fieser)提出了計算共軛二烯及其衍生物K帶的最大吸收波長值lmaxx的經驗公式。

在下一次的講解中,我們將對特定化合物進行計算演示,以求更加清晰的理解這一算法。

 

後臺已開通HPLC方法開發中柱子篩選,流動相選擇,針對項目或者組分間分離等問題的人工諮詢服務,歡迎廣大同仁諮詢和共同探討!

 

如果你喜歡,請關注我吧!

相關焦點

  • 當拿到紫外可見吸收光譜圖時,我們在看些什麼?
    紫外可見吸收光譜(ultraviolet and visible spectrum)簡寫為 UV。可以表徵化合物中價電子的躍遷,進而可以輔助確定化合物的結構和表徵化合物的性質。白光照到物體上,物體吸收一定範圍波長的光,顯示出其餘波長範圍的光,後者稱為補色。」 一些光譜色和補色的對應關係如表2。
  • 基於光譜分析的紫外水質檢測技術
    水質監測技術主要有色譜分離技術、原子光譜技術、化學分析技術以及電化學分析技術,其中分子光譜分析技術是水質監測中應用最廣泛的技術,基於紫外光譜分析技術在飲用水、地表水和工業廢水水質監測中具有顯著的優勢,成為水質監測技術重要的發展方向。2紫外光譜分析基本原理紫外-可見吸收光譜統稱為電子光譜。
  • 實驗室化合物結構測定之紫外可見吸收光譜法簡介
    紫外可見吸收光譜法是基於在200nm-800nm光譜區域內測定物質的吸收光譜或在某指定波長處的吸光度值,對物質進行定性、定量或結構分析的一種方法。該法又稱為紫外可見分光光度法。
  • 原子吸收光譜分析的基本原理
  • 用Gaussian 16計算振動分辨的紫外-可見吸收光譜
    我們還可以更加細緻地描述激發過程,以吸收過程為例,如下圖所示。電子態之間的躍遷其實更精細地對應著各振動態之間的躍遷。這樣的光譜就稱為振動分辨的電子光譜。要繪製光譜圖,還需要知道振子強度。在高斯中,可以使用Frank-Condon分析的功能來實現振動分辨的電子光譜的計算,其具體原理可參見Vibrationally-resolved electronic spectra in GAUSSIAN 09一文(點擊文末閱讀原文)。二、計算實例本文以吸收光譜為例,介紹計算過程。
  • 乾貨丨紫外可見吸收光譜-不為人知的秘密解答
    圖2:電子躍遷的相對能量示意圖飽和烴分子(甲烷等)只能發生σ-σ*躍遷,σ電子不易激發,所以需要的能量大,需要在波長較短的輻射才能發生,吸收波長<150nm,處於遠紫外區。分子中存在C=C雙鍵時可以發生π-π*躍遷,躍遷所需能量較σ電子小,吸收波長<200nm,如果分子中存在共軛體系,π電子的成鍵軌道與反鍵軌道能級差降低,使得π-π*所需的能量減少,因此吸收波長會向長波長移動,隨著共軛體系的增長,吸收波長可由近紫外區轉向可見光區。例如乙烯的λmax=185nm,而1,3-丁二烯其λmax=217nm。
  • ...硫化氫等氣態汙染物的測定 開放光程紫外吸收光譜法徵求意見稿
    山東:發布環境空氣 硫化氫等氣態汙染物的測定 開放光程紫外吸收光譜法徵求意見稿北極星大氣網訊:北極星環保網從山東環保廳獲悉:日前山東環保廳發布環境空氣 硫化氫等氣態汙染物的測定   開放光程紫外吸收光譜法徵求意見稿: 前  言
  • 光譜分析(3)基本理論
    2.原子吸收光譜分析法利用特殊光源發射出待測元素的共振線,並將溶液中離子轉變成氣態原子後,測定氣態原子對共振線吸收而進行的定量分析方法。紫外吸收光譜分析法利用溶液中分子吸收紫外和可見光產生躍遷所記錄的吸收光譜圖,可進行化合物結構分析,根據最大吸收波長強度變化可進行定量分析。
  • 原子吸收光譜全解
    一 概述二 原理三 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計四 幹擾及其消除方法五 實驗技術原子吸收光譜分析(Atomic Absorption Spectrometry, AAS)又稱原子吸收分光光度分析。對原子吸收分析法基本理論的討論,主要是解決兩個方面的問題:①基態原子的產生以及它的濃度與試樣中該元素含量之間的定量關係;②基態原子吸收光譜的特性及基態原子的濃度與吸光度之間的關係。
  • 紫外光譜 | 一滴唾液,一分鐘搞定新冠核酸表觀檢測
    液體活檢ctDNA核酸檢測以及光譜液體活檢ctDNA核酸檢測已成為當前腫瘤領域的診療新熱點。採用紅外、紫外、螢光、拉曼光譜等方法進行腫瘤液體活檢為臨床提供了許多重要數據,因此發展光譜液體活檢己成為腫瘤、病毒早期診斷的一個重要工具。
  • Mater.】光電:超高靈敏度紫外有機光敏電晶體
    紫外光電探測器在通信、飛彈預警與跟蹤、天文學、火災預警、海洋石油汙染監測和生物醫學等領域有著重要的應用。
  • 紫外-可見分光光度計基礎知識(一)
    在水質的常規監測中,紫外可見分光光度法佔有較大的比重。由於水和廢水的成分複雜多變,待測物的濃度和幹擾物的濃度差別很大,在具體分析時必須選擇好分析方法。在農產品和食品分析中可用於檢測的組分或成分有蛋白質、賴氨酸、葡萄糖、維生素C、硝酸鹽、亞硝酸鹽、砷、汞等;在植物生化分析中可用於檢測葉綠素、全氮和酶的活力等;在飼料分析中可用於檢測煙酸、棉酚、磷化氫和甲酯等。
  • 紫外分光光度計工作原理及用途
    紫外分光光度計基本工作原理:  紫外分光光度計基本工作原理和紅外光譜儀相似,利用一定頻率的紫外可見光照射被分析的有機物質,引起分子中價電子的躍遷,它將有選擇地被吸收。
  • 紫外可見分光光度計的光譜帶寬與儀器誤差的關係
    紫外可見分光光度計有一個重要的技術指標,就是光譜帶寬,很多人不清楚光譜帶寬對於儀器來說,到底有什麼關係。本文就來介紹一下紫外可見分光光度計的光譜帶寬與儀器誤差的關係。光譜帶寬是紫外分光光度計分析誤差的主要來源之一。
  • 天文學家的「透視掛」——吸收光譜
    在對一束穿過被測物的白光進行光譜分析時,科學家觀察從短波長波不同波長的光,即「連續光譜」,連續光譜中缺失的顏色,也就是連續光譜上的「暗線」,這些暗線的位置(波長)就蘊含著被測物的信息。光譜分析的歷史可以追溯到1802年,當時一名英國的化學家威廉·海德·沃拉斯頓第一次記載了太陽光中存在的吸收光譜。
  • 光譜分析
    光譜技術的發展歷程:    測量光譜特性最方便的裝置是光譜儀,光譜儀的應用很廣,在農業、天文、汽車、生物、化學、鍍膜、色度計量、環境檢測、薄膜工業、食品、印刷、造紙、拉曼光譜、半導體工業、成分檢測、顏色混合及匹配、生物醫學應用、螢光測量、寶石成分檢測、氧濃度傳感器、真空室鍍膜過程監控、薄膜厚度測量、發射光譜測量、紫外/可見吸收光譜測量、顏色測量等領域都在發揮著巨大的作用
  • 紫外分光光度計
    紫外可見分光光度計是利用物質的分子或離子對某一波長範圍的光吸收作用,對物質進行定性分析,定量分析及結構分析,所依據的光譜是分子或離子吸收入射光中特定波長的光而產生的吸收光譜
  • 《分析化學》(十)—紫外-可見分光光度法
    今天我們來學習第十章—紫外-可見分光光度法定義:根據物質分子對波長紫外可見光區(200~700nm)這一範圍的電磁波的吸收特性所建立的光譜分析方法。生色團(chromophore):是有機化合物分子結構中有π→π*或n→π*躍遷的基團,即能在紫外-可見光範圍內產生吸收的原子基團
  • 何為吸收光譜
    吸收光譜是材料在某一些頻率上對電磁輻射的吸收事件所呈現的比率。實際上,吸收光譜是與發射光譜相對的。    吸收光譜是處於基態和低激發態的原子或分子吸收具有連續分布的某些波長的光而躍遷到各激發態,形成了按波長排列的暗線或暗帶組成的光譜。
  • 盤點(2):紫外可見分光光度計應用最新進展
    ⑧ 農藥及其殘留物:例如:糧食(大米、小麥中的氧化稀土)、食品添加劑(5,-鳥苷酸二鈉)、蔬菜(亞硝酸鹽、甲胺磷、西維因、氨氮、敵敵畏)、 瓜果、茶葉等的農殘檢測,大多用紫外可見分光光度計進行。據美國癌症研究中心報導,人類癌症的90%來自有機物(天然有機和金屬有機);其中農殘為主。所以紫外可見分光光度計在農殘的檢測中非常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