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機化合物的紫外吸收譜帶位置可通過經驗公式計算出來。
對於:
一、 簡單分子
1. 烷、烯和炔烴:躍遷類型:s→s*;p→p*
飽和烴類分子中只含有s鍵,因此只能產生s®s*躍遷,最大吸收峰一般小於150nm,已超出紫外-可見光譜的範圍。
簡單烯和炔烴分子中除含有s鍵外,還含有p鍵,它們可以產生s®s*和p®p*兩種躍遷。p®p* 躍遷的能量小於s®s* 躍遷。在乙烯分子中,p®p*躍遷最大吸收波長為180nm。
此三類簡單化合物的紫外吸收帶多處於真空紫外區。
2. 羰基化合物:
在孤立羰基的化合物中,有s電子、π電子和孤對電子n電子。
因此存在著四種躍遷:s→s* 、p→p* 、n→s*、n→p*。
前三種躍遷,lmax<200,一般觀察不到。孤立羰基化合物的n→π*躍遷,其吸收譜帶出現在270 ~ 300nm附近,一般呈低強度吸收(e= 10~20)的寬譜帶,稱之為R帶。
丙酮:CH3COCH3 180 nm(n→s*) , 280nm (n → p*) , loge= 1 ~ 2 (ε=22 )。
一般酮在270~280 nm,醛在280~300 nm。在紫外光譜中只有醛或酮羰基有此特徵吸收峰,而羧酸、酯、醯胺的羰基n →p* 吸收移向低波長。
在酸、酯等化合物中,羰基與雜原子上的未成對電子共軛,使p軌道能量降低,而p*軌道的能量升高,使n→p*躍遷能量增大,與酮相比譜帶n→p*藍移。
CH3COCH3 : 280 nm (n →p*)
CH3CHO : 289nm (n →p*)
RCOOR: 205 nm (n →p*)
3. 含雜原子化合物:
A、醇、醚:躍遷類型: s→s*;n→s*
胺: 躍遷類型:s→ s*;n→s *
吸收帶位於真空紫外或遠紫外區,吸收較弱。
B硝基化合物:躍遷類型: s→s*;p→p *; n→p* ;
吸收帶: K帶;R帶 。
C、含硫化合物:類似於醇、醚和羰基化合物,吸收帶lmax較大。
二、 共軛雙鍵化合物
有多個雙鍵組成共軛雙鍵體系,隨著共軛體系的延伸,吸收強度也隨著增加,顏色逐漸變深,吸收光譜發生較大幅度的紅移。
如:丁二烯lmax為217nm,當有5個以上共軛雙鍵時,吸收帶已出現在可光區。
躍遷類型: s→s*; p→p*;(n →p*)
吸收譜帶: K(R)吸收帶
當共軛二烯碳上氫原子被取代時, lmax作規律性的改變:伍德沃特(Woodward)和菲希(Fieser)提出了計算共軛二烯及其衍生物K帶的最大吸收波長值lmaxx的經驗公式。
在下一次的講解中,我們將對特定化合物進行計算演示,以求更加清晰的理解這一算法。
後臺已開通HPLC方法開發中柱子篩選,流動相選擇,針對項目或者組分間分離等問題的人工諮詢服務,歡迎廣大同仁諮詢和共同探討!
如果你喜歡,請關注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