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我們以前美術課上用的顏料
幾十塊錢就能買一盒
一盒有二三十種顏色
真的是便宜又大碗
但有一種顏料
區區幾兩就比千萬黃金還貴
這就是今天的主角
礦物顏料
有什麼不一樣
和各種結合劑製成的水粉顏料不同
礦物顏料
是由天然礦石加工而成
有的天然礦石甚至是名貴寶石
比如孔雀石、青金石
散發著寶石光芒的顏料
色澤上自然沒得說
用它作畫
感覺畫面都是Buling Buling的
不過更值得一提的是
礦物顏料
可以讓傳世畫作千年不褪色
這就很厲害了
千年不褪色的秘密
在豐富多彩的顏料世界裡
礦物顏料一直是最早受青睞的對象之一
作為世界藝術瑰寶的敦煌壁畫
上千年來依然展現著豐富而鮮豔的色彩
中國十大傳世名畫之一的《千裡江山圖》
歷經千年依然色彩鮮豔、清晰動人
原因就在於它們所採用的是礦物顏料
那為什麼礦物顏料
可以千年不褪色?
因為原材料取之於自然
多為天然晶體礦石
是大自然經過數萬年乃至更長時間演化而成
有著特殊的光澤
性質穩定、不易變色、覆蓋力強
從物質屬性看
天然礦物顏料屬於無機物
分子較小,化學成分相對單純
化學反應簡單
通常不可燃燒
這一特性決定了礦物顏料的耐熱性
使得顏料中的大分子
不會因為高溫而發生轉變
產生化學反應
保證了畫面和顏料不會遭到物理破壞
這就意味著礦物顏料
即使在陽光的長時間照射下
也不會輕易產生化學反應
以至變色乃至褪色
而且礦物作為顏料
大部分都是有毒的
比如,硃砂、雌黃、石青、石綠等
所以也有保護紙張、木材
避免蟲蛀的功能
除此之外
在使用礦物顏料繪畫時
用的粘合劑不是水,而是膠
會用到牛皮、鹿皮、桃膠等
甚至是我們吃的阿膠
膠提取於動物或植物
屬於天然有機化合物
大多含有蛋白質
蛋白質含量越高
畫面顏料粘接越牢固
如此驚豔的顏料
得來必定是要費一番功夫的
點 「石」 成畫
從礦石到顏料
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需要經歷多道繁複的工序
才能形成一點點顏料
這第一道工序就是敲碎
將整塊的礦石碎成小塊
分揀出礦石中的雜質
再手工研磨成顆粒
把粉末用粗篩、細篩依次過一遍
得到更加細的粉末
在這個過程中
有時還會用磁鐵去晃一下
吸出粉末裡面的鐵
例如製作赭色的礦石「赭石」
裡面就含有鐵
得到粉末後
就進入水磨環節
在礦物粉末中加入清水
不停地磨,天天磨
一直磨到水面上浮起一層油光
接下來就是漂洗分色工序
將磨好的漿用清水衝洗去除雜質
因為其礦物屬性
屬於不溶性顏料
與水調和後
經過較長時間會自然分離並沉澱
利用顆粒粗細不同
發生重力分異的原理
從礦物原材料中層層提取出不同深淺的顏料
例如石綠,隨著其顆粒的粒徑由大到小的變化
顏色由翠綠色逐漸變為粉綠色
完成取色後
最後還需要烘乾
才能得到想要的顏料
雖然費時費力
但這樣做出來的礦物顏料
在色彩顯現和厚重感方面
都有著化學顏料不能媲美的優勢
當礦物變成顏料
紅 · 辰砂
辰砂是硃砂的礦物學名
化學成分是天然硫化汞
是古代繪畫紅色顏料的主要來源
色澤從鮮紅到深紅、黑紅都有
它也是鍊汞最主要的礦物原料
古代帝王批奏摺用的紅色
就是硃砂紅
目的是醒目和便於長期保存
所以叫做「硃筆御批」
黃 · 雄黃 雌黃
雌黃和雄黃經常共生在一起
猶如一對伴侶,因而得名
雄黃是四硫化四砷的俗稱
也叫雄精、雞冠石
常呈暗紅至桔紅色
雌黃的主要成分是三硫化二砷
呈橘黃色至檸檬黃色
在古代,雌黃還充當著塗改液
《夢溪筆談》記載
「館閣新書淨本有誤書處,以雌黃塗之。」
因此雌黃有篡改文章的意思
並且有著「胡說八道」的引申義
也就有了成語「信口雌黃」
藍 · 青金石
青金石又叫金精、佛青、天然群青
是一種鹼性鋁矽酸鹽礦物
是一種明亮的深藍色
因「色相如天」,又稱「帝青色」
很受古代帝王青睞
常用來製作朝珠朝帶,或隨葬墓中
在西方油畫中
青金石製成的藍,因稀少珍貴
常被用來為聖母的衣衫上色
又稱「聖母藍」
青 · 藍銅礦
這裡的青
並不是「朝如青絲暮成雪」的青
而是「青出於藍,而勝於藍」的青
是一種從藍銅礦中提煉的藍色
藍銅礦也稱石青
在古代作為藍色顏料應用
呈淺藍至深藍色
也就是古代青綠山水畫中的青色
綠 · 孔雀石
孔雀石在中國古代叫石綠、綠青、銅綠
由於顏色酷似孔雀羽毛而得名
它是一種含銅的碳酸鹽礦物
常與藍銅礦共存於銅礦床的氧化帶
一般為綠色
但色調變化較大
從暗綠、鮮綠到白色
是古代青綠山水畫中綠色的呈現
黑 · 黑鎢礦
它也叫鎢錳鐵礦
是提煉鎢的最主要礦石
呈褐色至黑色
具有金屬或半金屬光澤
作為黑色的礦物顏料
在彩繪服飾和繪畫中普遍應用
也是現代塗料工業中的主要原料之一
白 · 雲母
雲母是雲母族礦物的統稱
包含很多種類
用於研製顏料的有白雲母和金雲母
敦煌莫高窟中唐112窟所用的
閃光發亮的銀白色顏料
就是很純的白雲母粉
除此之外
還有赭石、朱磦
土黃、石黃、藤黃
白堊、蛤粉、滑石、石墨
……
每一種顏料都有自己獨特的魅力
或大氣沉穩,或華而不豔
從開採、成料再到成畫
凝聚了無數匠人的執著
也成為了上千年文化的沉澱
·END·
(部分圖片來源於網絡)
文章為重慶科技館所有
未經允許,禁止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