橫琴新區環島路兩旁高樓林立。
時維隆冬,珠海陽光燦爛,風輕雲淡。
站在橫琴富力中心39樓向東望去,高樓大廈鱗次櫛比。道路西向延展,直至遠處的澳門氹仔島。若沒有一汪海水分隔,很難分得清哪兒是澳門,哪兒是橫琴。
12月16日,橫琴新區迎來掛牌十周年。十年裡,習近平總書記4次視察橫琴。去年10月22日,習近平總書記考察橫琴新區粵澳合作中醫藥科技產業園時指出,建設橫琴新區的初心就是為澳門產業多元發展創造條件。橫琴有粵澳合作的先天優勢,要加強政策扶持,豐富合作內涵,拓展合作空間,發展新興產業,促進澳門經濟發展更具活力。
「一年來,橫琴上下對標對表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講話和指示精神,進一步校準發展方向。」橫琴新區黨委書記牛敬表示,十年來,橫琴堅守初心使命,嚴控土地空間,紮實推進產業多元化載體平臺建設,加強與澳門多層次溝通互動,做好產業協同文章,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
完善基礎設施建設 滿足澳門產業發展需要
天沐河碧道位於大小橫琴山之間,橫貫珠海橫琴新區。
橫琴新區天沐河畔兩岸綠植綿延,江風吹面不寒。冬日暖陽下,寬闊的河道波光瀲灩,兩岸寫字樓玻璃牆金光燦爛。極目遠眺,道路綿延鋪展,內地牌照、澳門單牌和雙牌車輛川流不息。
「以前從橫琴碼頭開船到澳門,坐在駕駛室,我面前是城市,背後是荒島;現在,兩邊都變成城市,這才過了幾年啊。」看著眼前充滿活力、熱潮湧動的新城美景,開了32年擺渡客船的老船長李國興感慨不已。
時光流轉,歲月更迭。曾經的橫琴,用「蕉林綠野,村莊寥落」形容,再合適不過:島上芭蕉叢生,蚊蟲滋長;只有一條主幹道,村與村要往來,經常得翻山越嶺。
如今沿著環島東路一路前行,不少工地仍在熱火朝天建設中。就像李國興說的,「橫琴每一天都在變化」。過去「澳門金碧輝煌,橫琴荒草魚塘」的景象不復存在,如今的橫琴與澳門在同一片夜空下,交相輝映。
初心的發軔,海島的蝶變,始於2009年。這年1月10日,時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國家副主席習近平在考察澳門期間宣布:中央政府已決定同意開發橫琴島,並將在開發過程中充分考慮澳門實現經濟適度多元發展的需要。
自此,橫琴開發駛入快車道,基礎設施建設開始提速。環島路、橫琴二橋、橫琴隧道、港珠澳大橋延長線等骨幹路網陸續建成通車,洪鶴大橋、金海大橋等重點工程啟動建設。總長33.4公裡,集電力、通信、燃氣、供熱等工程管線於一體的橫琴地下綜合管廊,也穿透地下平均厚度25米的淤泥,覆蓋全島。
在橫琴環島路,兩旁寫字樓依次排開,橫琴總部大廈、橫琴國際商務中心大廈、梧桐樹大廈、富力中心、保利國際中心、中國華融大廈等一大批寫字樓投入運行,為承接高端產業、新興科技業態做好準備。
澳門企業在橫琴的發展載體也日益完善。澳門大學橫琴校區、粵澳合作中醫藥科技產業園、橫琴·澳門青年創業谷等重大琴澳合作創新平臺也陸續建成投用。
數據顯示,2009~2018年,橫琴GDP年均增長64%,固定資產投資年均增長45%。截至2019年12月16日,橫琴累計完成固定資產投資2860億元。
推進產業平臺建設 促進澳門經濟多元發展
粵澳合作中醫藥科技產業園發展迅猛。
驅車駛入粵澳合作中醫藥科技產業園,園內科研總部大樓高聳入雲,GMP中試生產大樓、研發檢測大樓、企業入駐載體孵化區等公共服務平臺一應俱全,發展態勢蓬勃。
「這裡配套設施完備,又有國際平臺,為企業發展提供更為廣闊的空間。」澳門澳邦藥廠有限公司總監蔡健華說,澳邦藥廠2017年在產業園設立公司,專門負責產品國際化、開拓內地市場等業務,現已有兩個產品成功在莫三比克註冊。
據了解,澳門中醫藥的發展往往依靠經驗配方、老中醫祖傳配方,但受到技術和空間等制約,缺乏產品研發平臺,企業難以壯大。而藉助粵澳合作中醫藥科技產業園,琴澳達到聯合「造船出海」的效果。如今,中醫藥產業園內累計註冊企業162家,其中澳門企業40家。
2011年,《粵澳合作框架協議》籤署,提出打造以橫琴為載體的粵澳合作產業園。如今,作為粵澳深度合作示範區的重要支撐,面積達5平方公裡的粵澳合作產業園已有28個項目籤約。剩餘的2.57平方公裡,則啟用由澳門特區政府主導的聯合評審新機制,側重於引進高新技術產業和現代服務業。
為全力保障澳門產業多元發展用地需求,珠海全面暫緩橫琴非涉澳項目用地審批,並拓展粵澳合作產業園範圍,新增1平方公裡建設澳門產學研一體國際研究院。
同時,橫琴出臺多樣措施,促進澳門新興產業發展:免租為澳門大學提供1萬平方米科創載體和1億元扶持資金,幫助澳門大學產學研示範基地落戶橫琴;啟動建成粵澳跨境金融合作示範區,為入駐企業提供租金補貼、落地服務;配合澳門建設世界休閒旅遊中心,建成星樂度露營樂園等項目。
除了大平臺、大項目,橫琴同樣關注澳門中小企業的落地發展。今年3月,橫琴新區出臺「跨境辦公」試點政策,為澳門中小企業解決空間不足和人力資源緊缺的難題。目前已有32家港澳企業在橫琴跨境辦公,使用辦公面積接近1萬平方米。
「澳企無需在橫琴進行工商、稅務登記,僅備案即可。」盛澤(澳門)文化科技公司董事長朱海生說,「還能享受一定的租金補貼。」
澳門的企業還通過「組團」等形式赴橫琴發展。在橫琴口岸對面,一座葡式風格的大型建築物——勵駿龐都廣場靜靜矗立。該廣場由澳門勵盈投資有限公司集合澳門近30家中小企業,通過「以大帶小,聯合發展」的發展模式合作開發。
十年來,在橫琴註冊的澳門企業取得長足發展,從一開始的5家發展為2157家。澳資企業累計在橫琴的投資總額188.33億美元,主要分布在租賃、商務服務、批發零售、科研和技術服務等行業。
構建良好創業環境 推動澳門專業人才落地
橫琴·澳門青年創業谷樓宇像堆疊的貨櫃,滿載著澳門青年的灣區創業夢想。
日益完善的基礎設施,吸引不少澳門創業者來此追夢。
「以前的橫琴,就是個吃蠔的地方。」在澳門人馬志達遙遠的記憶裡,身邊的澳門朋友只有在吃生蠔的時候,才會提起橫琴。而今,馬志達的「東西匯文藝廣場」項目已於2016年在橫琴落地,琴澳兩地頻繁往返成為他的工作常態。
在橫琴,每天上演「雙城記」的澳門人不在少數。80後蔡淵博從事軟體開發相關工作,在橫琴澳門各有一家公司。每天上午,他在澳門公司工作,下午則驅車半小時,趕到位於橫琴·澳門青年創業谷的分公司。
「這裡離澳門近,交通便利,而且產業鏈完備,人才眾多,市場廣闊。」談到選擇橫琴的原因,蔡淵博不加思索,脫口而出:「優惠政策多,政府服務態度好,十分適合幹事創業。」
自2015年創業谷啟動以來,珠海市、橫琴新區先後出臺多項政策,從稅收優惠、租金補貼、人才配套、創業大賽獎勵等多個方面鼓勵澳門人才來橫琴創業。
為便利澳門創業者,橫琴新區管委會還專門設置澳門事務局,對口解決項目落地過程中遇到的疑難問題。「這裡辦事基本是『一站式』服務,政府效率很高,我們跑一次基本就能解決問題。」馬志達說。
澳門青年的灣區創業夢,在橫琴逐漸成為現實。截至2019年12月10日,創業谷已累計孵化376個項目,其中澳門項目201個。24家企業獲得風險投資資金,融資額突破4.36億元。
橫琴還積極貫徹落實《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中關於「推進社會工作領域職業資格互認」的要求,推動澳門專業人才向橫琴流動。
「我們有證啦!」12月9日,澳門街坊會聯合總會廣東辦事處橫琴綜合服務中心的4名澳門社工,成為澳門首批具備橫琴執業資格的社工。中心主任田翼難掩興奮之情:「這更便於我們將澳門的社區服務經驗、理念引進到橫琴。」
9月25日,首批港澳導遊及領隊獲頒橫琴專用導遊證,可帶團至橫琴遊覽;11月30日,橫琴首間由澳門執業醫生開設的診所——歐偉樂內科診所正式開業,提供與澳門趨同的醫療服務;12月12日,首批港澳建築領域專業人士獲橫琴執業資格認可,可為橫琴的市場主體直接提供專業服務……越來越多的澳門專業服務進駐橫琴,越來越多的澳門專業人才在橫琴紮下了根。
琴澳互通日漸便捷 社會民生領域合作緊密
新橫琴口岸旅檢大樓。
刷一刷港澳通行證,按一按指紋,掃一掃人臉識別,核對信息,領取憑條,只需不到1分鐘,即可通過合作自助查驗通道完成通關手續。這是在新橫琴口岸媒體走訪日上記者的親身體驗。預計12月20日,新橫琴口岸將全面具備旅檢通關條件。
「目前,澳門蓮花口岸與舊橫琴口岸實施『兩地兩檢』的傳統模式,通關加上接駁大約四五十分鐘。」橫琴新區管委會發改局副局長王彥介紹,新橫琴口岸將全面實施「合作查驗、一次放行」通關查驗模式,實現3到5分鐘高效通關。
日漸便捷的口岸通關只是兩地深化交往的一個縮影。目前,橫琴與澳門每天有26班次跨境通勤車,累計乘坐往返琴澳的客流超過8.3萬人次;累計向1669輛澳門機動車發放入出橫琴資格,10月澳門單牌車累計入境8926輛次,出境6270輛次,日均出入境490輛次。
與此同時,越來越多的澳門人到橫琴置業。數據顯示,澳門居民在橫琴購置近6000套各類物業。橫琴和澳門在社會和民生領域合作愈發緊密。
今年7月,橫琴開展常住橫琴的澳門居民參加珠海醫保試點,常住橫琴的澳門居民已有370人參加珠海醫保。每年澳門居民在橫琴醫院就診超過1萬人次。
11月8日,被譽為澳門最大「居委會」的澳門街坊會聯合總會在橫琴的綜合服務中心落地。與此同時,集居住、教育、醫療功能於一體的綜合民生項目「澳門新街坊」進展順利,18萬平方米項目用地已具備土地掛牌條件,未來將為1萬戶澳門居民供應住房。
去年起,澳門城市大學國際旅遊與管理學院的老師高玉婷將家搬到橫琴。「從橫琴上班,通勤時間比很多澳門本地人還短。」高玉婷開心地說,「現在我住的小區裡多半都是澳門人,大家都生活得很愉快,沒有覺得不習慣。橫琴與澳門,無論是心理距離還是物理距離,都越來越近了。」
「站在新起點上,橫琴將繼續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堅守『一國』之本,善用『兩制』之利,千方百計為澳門產業多元發展創造條件,助力澳門融入國家發展大局,進一步豐富澳門特色的『一國兩制』成功實踐。」橫琴新區管委會主任楊川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