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圖片社交APP,不得不提起這位名副其實的老大哥——Instagram。2012年,Facebook用10億天價收購Instagram,2014年,Instagram估值350億美元,這些都證明了Instagram的巨大成功,也從側面反映了圖片社交APP的潛在市場。
而就在最近,微博也把目標瞄準了圖片社交APP,由微博出品的一款圖片社交APP:綠洲即將於近日上線。
綠洲APP目前並沒有透露出更多的詳細信息,它的官微也只是發布了兩條微博而已。但就是從這兩條微博,我們能感覺到微博這次的野心不小。
@綠洲官微近日更新一條微博稱,微博此次意欲打造一款中國版的Instagram,用戶可以在綠洲APP裡瀏覽高品質、好品味的圖片與視頻,同樣地,用戶也可以註冊登錄APP來記錄分享自己的美好生活,找到自己興趣相投的人。
早些時候,@綠洲官微還發布了一張概念宣傳海報,還介紹了自己的英文名字和APP定位。它說,它的英文名字是Oasis,它希望為繁忙工作的人們提供一片「綠洲」,人們能在這裡分享眼中的美好世界,釋放生活中的壓力,這也是它的宗旨。
雖然綠洲APP這次劍指「中國版Instagram」的稱號,但是有網友卻開始吐槽了:「這個名字真的有點怪怪的,讓人感覺這是一個主打環保類型的APP」,更有網友直接說:「那我為什麼不直接用Instagram呢?」
由此看來,要想成為中國版的「Instagram」,綠洲還得繼續努力。
其實,對於國內的圖片社交APP已經有很了很多人的身影,較為成功和被大眾熟知的應該就是In和Nice這兩款APP了,
Nice初登場時並不是主打圖片社交,nice團隊的初衷是做一款導購類產品——KK購物,他們希望以「品牌」為核心,連接品牌敏感度高的消費者及品牌商戶,做一款導購類應用。
從初版KK購物中,我們就能看到一些如今nice的影子:讓用戶上傳照片,輸入品牌文字標籤,這些可以被識別出品牌的圖片直接連接到電商平臺。nice的聯合創始人曹大鵬說,在他們最初的設想中,男性用戶更易受品牌影響,而女性相對看重款式,所以KK購物希望通過品牌和潮人的影響力來推薦服飾,做一個男性版本的「美麗說」。
但是試水隨即失敗,他們開始逐步轉型,摘掉「品牌」的帽子,開始把自己定義為一個基於品牌、地點和興趣標籤的圖片分享社區。在剛剛更新的2.0版本中,nice又給自己加上了「私密聊天」的功能,開始擴展自己的社交屬性。而這次轉型也比較成功,在2014年,Nice,就獲得了2000萬美元的B輪投資。
另一款圖片社交APP:In,則是主打女性時尚品牌社交與貼紙插畫社交,尤其是貼紙插畫,已成為In APP的一個重要元素。
據in app官方數據顯示,在in平臺上註冊的貼紙插畫師已經突破1000人,平臺上貼紙總量近2萬枚,並持續每天大量上新,不難看出,貼紙插畫師群體已然將in等圖片社交平臺作為內容創作的孵化器。
以國內領先的圖片社交平臺in上活躍的貼紙插畫師小熊奶黃包為例,作為in內人氣頗高的手繪達人,總計為in創作了600多枚原創貼紙,成為in內的的王牌貼紙插畫師,其製作精良的貼紙深受用戶喜愛,用戶累計使用量達6000萬次。
從In和Nice的出色表現,不難看出其實國內的圖片社交APP市場正在悄然生長,就等待著一個爆款,能和Instagram平起平坐。
說回這次的綠洲APP,雖然它的特色是什麼我們尚不得知,但是如果它想要成為中國版的「Instagram」,那就得突破國內現有的圖片社交APP的傳統模式。
在說突破之前,我們先來翻翻圖片社交的發展史。國內圖片社交可以總結為三個階段:
第二階段:個性化的圖片編輯,比如魔漫、臉萌、LINE Camera等
第一階段:各種濾鏡相機,美豔App,像是Camera360、美圖等應用
第三階段:Nice為代表的具備了社交屬性的產品
將這三個階段從發展角度來講,可以分析出一條線路。
工具私人訂製社區化社交
據專業人士分析,即便是國內目前比較成熟的In和Nice這兩款APP,也還只是停留在社區化這一點上,還未突破成為真正的圖片社交APP。也正如Nice自己給自己的定位,時下最IN的照片分享社區!也許並不久遠的某一天,這類產品的一次戰略轉型,就順風順水成了圖片社交,但就現在而言,Nice距離社交還有一段裡程要走。
而要想突破社區模式蛻變為真正的社交APP,就需要搞清楚社區和社交的區別,根據百度百科的釋義,
社區:是指多人所形成的一個相互關聯的大集體。
社交:是指人與人的交際往來。
就拿一篇新聞報導來講,假如一位記者寫的一篇新聞報導很好,被大眾廣泛稱讚,覺得這篇報導的內容如何如何好,標題如何如何巧妙,但這是在基於內容的討論,大家關注的是內容,並不是關注這位記者,所以這就是一個典型的社區模式;而如果大家說,這位記者的報導真好,我想看看你的其他作品,這就產生了不同人之間的聯繫,這就是我們所說的社交模式了。
而目前Nice和In就停留在內容的創作上,沒有營造對用戶的關注與分享推廣,這當然就難以火起來了,而看看Instagram,不僅有知名明星入駐,就連各行各業的精英也能通過分享圖片動態成為擁有百萬粉絲關注的「網紅」,這在不知不覺中加強了用戶的黏性,名人願意繼續分享動態,粉絲也繼續每天期待關注的ISN主更新動態。
在我看來,不論是這次躍躍欲試的綠洲,還是以後會陸續出現的其他後起之秀,要想成為一款成功的圖片社交APP,一定要在維護社交關係鏈上狠下功夫。做到了這點,那麼就有可能成為下一個「Instagra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