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2012》曾讓整個世界陷入一場長達數年的「末日狂熱」,儘管只是一部虛構的電影,絲毫不妨礙幾億人在社交網絡上以此取樂,就像在玩蹦極一樣,享受著一種明知道不會死但又很刺激的愉悅。
而幾年後,末日預言走出了好萊塢,走入了科技圈。前不久火星男馬斯克放言稱人類必須儘快移民火星,這樣才能避免科技在戰爭中倒退。如今又走進了科學圈,宇宙學家霍金也開始預言地球的末日,部分思想竟與馬斯克遙相呼應:儘管地球遭遇災難的機率很低,但這機率隨時間增長,在下一個千年或者萬年幾乎將成為必然事件。那時候我們已經開始開拓太空,在外星殖民,因此地球的末日不意味著人類的終結。據 QZ 報導,世界上許多著名的科學家都在發聲示警,人類在建立外星殖民地之前應該格外小心,別在那天之前就自我毀滅了。霍金對於星星撞地球之類的災難只是輕描淡寫地提了一嘴,顯然他更擔心的也是人類的自毀能力:科學和科技的進步固然不能停止,但我們必須認識到其中的危險並加以控制……全人工智慧的發展足以讓人類滅絕。人工智慧是創世的種子還是滅世的根源,這是每一個人工智慧專家最不願回答的問題——技術沒影,多說無益。既然缺乏定論,我們可以把大問題拆成小問題,大膽揣測一番。首先做一個假設:科技不是障礙,人工智慧要多智能就有多智能。在這個前提下,人工智慧可以在兩種情況下滅絕人類:人工智慧反客為主 – 人工智慧統治了世界,以人為奴,或者把人類屠殺殆盡;
人工智慧成為武器 – 人類用人工智慧武器打仗,毀滅了世界。
然後,把第一種情況留給科學家,單說一下第二種情況。基於這一系列的假設,現在可以把原來的問題表述得很簡單:在有可能的情況下,人類是否會把先進科技用在武器上?人類的兵器史說來很長,也可以簡短總結為三次兵器革命:沒兵器-冷兵器-火藥兵器-核武器。火藥與人工智慧很相似,不是為戰爭而生,卻能被戰爭所用。一千多年前,我國古代的煉丹術士為追求長生搞過無數的化學實驗,其中一項是「以硫磺、雄黃合硝石,並蜜燒之」,誕生了火藥的雛形。到唐朝,火藥上了戰場,在一種叫做「火箭」的管狀武器中燃起一團火球,飛火焚燒敵營。到南宋,火器跳脫了唐代的局限性——不光利用火藥的燃燒性,還開始利用火藥引爆帶來的氣壓,因此有了火銃。在中國發明火藥近千年後,英國人(有爭議地)也發現了火藥,最初是作為染料使用,後來被廣泛應用於軍事,成為了西方國家的戰爭利器。我國發明火藥的契機是神秘主義追求的長生不老,英國發明火藥的契機是一次工業領域的試驗。火藥之前的冷兵器源自生產力工具(如鋤頭),火器之後的核武器源自對新能源的探索。總之,只要能增強戰鬥力的科技,都會成為武器,而且這武器還會在實戰中不斷進化。世界大戰就像是一次次武器博覽會,各個國家拿出自己的看家本領與他國一較高下。不打還好,一旦打了,戰後全球的戰爭藝術都會更上一層樓。縱觀人類兵器的三次革命,技術最初都非為戰爭而研發,卻無一例外為戰爭所用。先不說什麼原罪,這些科技雖然都上了戰場,戰爭也讓科技得到傳播,以生存壓力迫使各國進行研究。戰爭過後,各國軍事實力達到相對均衡後,戰爭科技又會重新變成和平科技。據世界核能組織數據,截至 2015 年全球核電佔比已超過 10%。不過,從來沒有一項科技是被世界各國同時掌握的,軍事的「威脅均衡」又談何容易?人工智慧與火藥、核武器自有不同,但若均待之為一項科技,大抵逃不出「和平用途-戰爭用途-和平用途」的輪迴。私以為只要可能,任何科技都必然被應用於戰爭,人工智慧也不例外。縱使如此,人工智慧的發展不以反戰思想為牢籠,它將在更為強大的科技原動力推動下繼續前行,不確定的未來總有確定到來的一天。而我們只能祈禱,那時的人們會「認識到其中的危險並加以控制」。理論上只要人沒有死光,人類總會繼續繁殖,文明也總能在倒退後復興、前進。然而戰爭不僅禍及人類文明,更是一次次地刺傷著地球,至今為止,地球尚未以全球性自然災害降罪於人類。怕的是地球有個忍耐的極限,而人類一直走不出那個輪迴。在人工智慧被用於下一次大戰之後,我們是否能活著等到它回歸和平用途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