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島記者 李百明
為人父母,當知養娃不易。
鳥兒當中,養育七八隻雛鳥的並不鮮見,妥妥的超生遊擊隊既視感。今天要講的這位主角兒,就是個帶娃高手——銀喉長尾山雀。但是很遺憾,不包括世界上最呆萌的會飛的湯圓小肥啾。
小肥啾曾經是銀喉長尾山雀一種,是很多讀者心頭好,不過幾年前已獨立為北長尾山雀。而小肥啾的家鄉在東北松花江上,青島並無分布。為了滿足讀者的好奇心,記者找了張小肥啾的圖片,萌出血。
銀喉長尾山雀,亞種有十幾個,和麻雀差不多大,但鳥如其名,尾巴佔了體長一半,因此感覺較麻雀纖小,鳥中絕對的小個子。
書上講銀喉長尾山雀「頭頂羽毛較豐滿且甚發達,體羽蓬鬆呈絨毛狀」,看了記者拍的照片,讀者可能並無此感,概因很多資料尚未對銀喉長尾山雀和北長尾山雀加以甄別。銀喉長尾山雀頭頂、背部、兩翼和尾羽呈現黑色或灰色,下體純白或淡灰棕色,向後沾葡萄紅色,部分喉部具暗灰色塊斑。
青島土生土長的銀喉長尾山雀,是華北亞種,頭頂羽毛似「中分」,兩側黑而中間白,行動敏捷來去突然,常見在樹冠間跳躍,鳥鳴聲輕、細、長、弱,這是因為銀喉長尾山雀是喉鳴肌不發達,氣管壁較薄。記者於4月中旬觀察到成鳥帶雛鳥,在樹冠間作短距離穿梭,成鳥在四周警戒、領飛時常發單聲「嗟」,如有人在輕嘬牙花子,頗為怪異。倒推一下時間,最晚在3月底,已在青島安家產卵。
銀喉長尾山雀幼鳥雖無小肥啾呆萌,但也非常可愛,下頜沾染酒紅色,像喝葡萄酒時不小心灑在了身上,尤其是眼圈周圍有一圈紅色,很像時下時髦姑娘們畫的眼影,也是沒誰了。
4月22日清晨7時,天氣乍暖還寒,記者在拍到9隻雛鳥,站在樹枝上抱團取暖,旁邊三四隻成鳥守護,除了鳥爸鳥媽之外,還有「阿姨」幫忙照顧。記者查閱資料,外地也有鳥類攝影愛好者注意到這一現象。
因為捕食者眾多、沒有防護能力,銀喉長尾山雀雛鳥,要想存活下來非常不易,有些當年繁殖失敗的叔叔阿姨,會幫助親緣關係較近的夫妻養育寶寶,一方面能增加它們的基因傳播效率,一方面還可以為來年養自己的寶寶攢經驗。
其實,銀喉長尾山雀這種鳥兒深知團結就是力量。它們身體嬌小,體溫還要保持在略高於40℃,很難儲存到足夠的能量來度過漫長的寒夜,尤其是冬夜。因此,秋季天氣轉冷後,銀喉長尾山雀就會由小家庭逐漸聚集成大家庭,最多可達百隻擠在一起,以減小熱量散失。
若不團結,任何力量都是弱小的。 —— 拉封丹
連結:
【來源:半島網】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向原創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