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的北海道原住民是阿伊努人,非大和族,他們的長相、風俗以及信仰都與大和族完全不同。因此,他們曾經被稱為「蝦夷人」,1869年,蝦夷地被改成了「北海道」,大和居民開始大量移住阿伊努人的地區,許許多多開拓村出現了,北海道的野獸明顯感覺到了這種變化。
很多原本生活在北海道地區的野獸,與人類少有交集。它們常年藏在深山野林,有自己的天然食物鏈,人類並不在這條食物鏈上。但隨著北海道開荒的到來,日本的村民不可避免地佔據了野獸們的生活地盤,由此引發了一系列衝突。
1915年年末,北海道西邊的三毛別村發生了一起「食人熊案」。這頭熊是棕熊,棕熊的體型巨大,身體強壯有力,喜歡在白天單獨活動。普通人赤手空拳對上它,基本上是沒有任何勝算。
事發後,人們給這頭棕熊取名為「袈裟懸け」,為了表述方便,我們簡稱它袈裟熊。起初袈裟熊沒有攻擊村民,正值冬天,它本來應該冬眠。但村民們的活動吵醒了它,袈裟熊醒來後感到肚子空空,林子裡又缺少食物,於是它直接闖進了三毛別村裡。
村民們看到這麼一個龐然大物出現,嚇得魂飛膽喪。袈裟熊直奔禽畜而去,村民們自然不肯讓它這麼囂張,青壯年自發組織起來,拿起農具對抗熊。正所謂人多力量大,袈裟熊雖然也趁人們不注意吃掉了一些禽畜,卻被打得負傷了。
它怒吼著離開村莊,村民們擔心這頭熊之後會回來,便開始設置各種路障,希望能攔住袈裟熊。哪知道由於之前的事情,袈裟熊對人產生了一種可怕的報復念頭,當年12月9日、12月10日,袈裟熊先後兩次闖入村內,殺死了7個婦女孩童。
袈裟熊不僅傷人,還專門針對年輕的女子、年幼的兒童,第一戶受害者太田新婚不久,妻子剛剛為他生下一個可愛的兒子,沒想到袈裟熊把太田家當成了第一個目標,太田的妻子與兒子都被袈裟熊吞進了肚。
連續的作案,每次都出手狠厲,留下一地紅色慘象,袈裟熊的囂張惹怒了三毛別村村民,男子將老弱婦孺送出村,自己留下來組成獵熊隊,四處尋找這頭食人熊,就連北海道廳也派來士兵,送來獵槍和本地獵狗。
這場捕熊行動合計投入600多人、60多支槍,10多隻獵狗,但袈裟熊十分狡猾,它沒踏上任何一個陷阱,最後將它殺死的是一個叫做山本兵吉的日俄戰爭老兵。第二場慘劇發生4天後,山本兵吉終於找到在林子裡休息的袈裟熊,連開兩槍將它擊斃。
當時也留下了袈裟熊的照片,但從照片上看,袈裟熊簡直大得過分,不合常理。後人推測是因為當時的日本村民個子都比較矮小,所以將袈裟熊襯託得大。根據山本兵吉的回憶,這頭熊不僅闖入三毛別村吃過村民,也吃過其他地方的人,總共有10人,目標都是女性和小孩。
很可能是袈裟熊習慣了那樣的目標,所以針對性狩獵。袈裟熊死後,村民們一量之下發現這頭熊倒在地上的身長足有2.7米,體重約700斤,它的肚子裡還殘留著屍骸。為了復仇,他們將袈裟熊分而食之。
而袈裟熊被捕後,北海道廳為了保護民眾特意下了一道剿熊令,組織軍隊專門清理了森林中的上百頭棕熊。事實上,這些棕熊與村民原本井水不犯河水,也沒有攻擊人,要說起來,它們在這裡生活的時間可比前來開荒的村民們久多了,人熊爭奪地盤的矛盾,最終釀成了悲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