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比薩斜塔,相信絕大部分人都不會陌生,傳說在1590年的時候,出生於義大利比薩城的物理學家伽利略,就曾在比薩斜塔上將兩個重量不同的鉛球從相同的高度同時扔下,結果兩個鉛球幾乎同時落地,這便是著名的比薩斜塔自由落體試驗。正是由於這個實驗,伽利略發現了自由落體定律,推翻了以前亞里斯多德認為的「相同高度重的物體會先到達地面,即落體的速度同它的質量成正比」的觀點,物理學也從此邁上了一個新臺階。雖然這個故事尚存爭議,不過也增添了比薩斜塔的故事性,據說後來還有人因反對伽利略而在此做過相同的實驗。
其實,早在伽利略實驗之前,比薩斜塔就已經存在很久了,它由著名建築師那諾·皮薩諾在1173年主持修建,但是動工五六年後,塔身就從第三層開始傾斜,並且一度向東傾斜,而後又開始轉南,歷經二百年才完工,一直持續到完工還在不停傾斜,最後保持了東南方向的傾角。
比薩斜塔為何斜而不倒,一直都是建築學上的未解之謎,在1934年,為實施基礎防水工程,當地政府一度在地基及四周噴入90噸水泥,按理說穩定了地基,結果塔身反而更加不穩,並向周圍移動,使得塔身傾斜得更快。而後經過多次努力,甚至一度將斜塔關閉整修,終於在2013年由《文匯報》報導終止了傾斜,維持了現在的狀態。01年重新開放的比薩斜塔也就成了義大利必打卡的一個景點,每年吸引超過100萬遊客前往參觀,我也成了其中之一。
雖然冬季是義大利旅遊的淡季,但是比薩斜塔熱度依舊不減,很多人都會前往這裡拍照,畢竟這裡交通十分方便,只用坐火車到達比薩站後步行前往便可。斜塔門口的草坪不能踩踏,與斜塔拍照的角度就有限,因此站在欄杆背後的圓石柱上拍照就成了標配了,任何一個石墩背後基本都是空無一人的草坪,很適合拍照。常見的手推斜塔,背靠斜塔已經不稀奇了,我這個角度才好玩,就是單腿站立,需謹防跌倒。
比薩斜塔現在可以登頂,不過為了保護斜塔,得控制人數,每次20人,因此需提前預約。預約的時候會要求填寫時間,一般就早不就晚,比如約了晚一點的時間,只要前一批沒有滿,也可跟著上去,不過最好是不要遲到。塔內狹窄,隨身的包都不能帶上去,可以去購買門票的地方免費寄存,而後就在塔下排隊登塔就好了,這個時候還可以近距離欣賞一下斜塔,從這個角度看上去就不那麼斜了。
塔內只有一個樓梯,上下都得使用這一個,因此有人來的時候需要側身相讓,不過要是遇到大胖子可就難受了,壓迫感十足。順著螺旋樓梯就可以來到塔頂,塔頂有一口大鐘,到了固定的時候會報時,在雷雨天也會提醒遊客下塔:為避免雷擊,雷雨天斜塔是不會開放的。
鐘的周圍是個三百六十度無死角觀景臺,可以走一個環形,不過和想像中的不太一樣,觀景臺邊甚至以前連護欄都沒有,鐵絲網和護欄看上去都是後來加的,那麼當時伽利略在這裡扔鉛球還真是需要勇氣的,還得謹防跌落。不過現在在邊上看看就好,不要去做什麼試驗了,現在做可不叫自由落體試驗,叫做高空拋物,砸到人或是破壞建築可都是犯罪行為,也不知道是否有人在這裡扔過東西,才加高了護欄。
在塔頂上可以俯瞰比薩城和奇蹟廣場,奇蹟廣場上的四座建築(包括大教堂、洗禮堂、比薩斜塔和墓園)都堪稱建築傑作,它們牆面均為乳白色大理石砌成,四者在視覺上就具備了連續性,宛如一個整體,又都為羅馬式建築,保持了風格上的統一,在空間上的設計、從藝術上角度都是獨一無二,因此,在1987年12月,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將其收錄為世界遺產,也與我國的萬裡長城並成為中古世界七大奇蹟之一。
剛進塔的時候只顧往上走,從塔樓上下來向上望的時候,才發現比薩斜塔是中空的,一眼可以望到頂,而且從這個角度也看不出斜塔是傾斜的,也算是一個小發現,旁邊還有一塊碑銘,記錄了「此鐘樓奠基於公元1173年8月」,距今已有超過800年的歷史,著實不容易。旁邊的大教堂、洗禮堂等地方都可以去逛逛,不過與斜塔相互獨立,需另行購買門票,不知道比薩斜塔還有多少有趣的小細節或是小故事,就等你來發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