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塔建築風格與特點。比薩斜塔是比薩城的標誌,是義大利優秀的古代文化遺產,被譽為中世紀七大建築奇蹟之一,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評選為世界遺產比薩斜塔位於比薩教堂的後面,是比薩教堂的鐘樓,離大教堂20多米,外觀呈圓柱形,由白色大理石砌成。塔基上用拉丁文刻著始建年為1174年,但實際上比薩古時所使用的曆法比公曆早一年,所以其始建年應為1173年。第一位設計師是博納諾·皮薩諾。據說比薩斜塔是用比薩艦隊運來的六艘戰利品建成的。由於塔身壓力過重加上地質鬆軟,南面的地基比北面約低兩米,所以在施工期間塔身即出現輕微傾斜。隨著工程的進展,傾斜度不斷增加,到塔身建到第三層時,已可明顯看出傾斜,曾一度停工。
100多年後,工程師託馬索經過精心測量和計算,發現比薩斜塔雖傾斜,但不會倒塌,於是繼續按原設計施工,直到1372年完工。八層鐘樓共有七口鐘,但由於鐘樓時刻都有倒塌的危險而沒有撞響過。比薩斜塔高54.5米,直徑16米,用料為大理石,重達1.42萬噸。斜塔共有8層,除底層和頂層有所不同外,其餘6層結構完全樣。斜塔底層有15根圓柱,中間6層各有31根,頂層12根。沿石柱有寬4米的環行走道。斜塔每層都有拱門,總共有213個。底層牆壁上刻有浮雕,頂層有鍾亭。塔內有螺旋臺階294級,沿梯而上可至塔頂,將薩城秀麗的風光盡收眼底。人們還可以從塔中間的樓梯走到任何一層的圍廊上向外眺望。
修道院與莊園建築風格與特點。羅馬風時期,除了教堂之外還出現了一種新的建築題材,那就是修道院。修道院在整體布局上與教堂一致,只是多了一個四方形的迴廊。迴廊一般由連續的十字拱或六分拱組成,大量存在於有關中世紀的文學作品中。隨著封建制度的發展,封建貴族的勢力越來越強大,已經積蓄了足夠的人力(騎士)和財力,於是開始大規模地修建城堡,美化自己的莊園。城堡是這一時期另外一種宏大的建築,大的封建領主莊園裡不僅有大片的田地、樹林等,還有城堡、商店、作坊等,甚至還有教堂,完全可以自給自足。甚至可以說,一個莊園就是一個小的城市從法國的卡爾卡松城,我們就可以明顯地看出城堡演化的痕跡。
義大利近現代建築風格與特點。繼文藝復興後,義大利又出現了未來主義建築風格和新理性主義建築風格。未來主義現代文藝思潮由1909年義大利馬利奈蒂倡始,1911年至1915年廣泛流行於義大利,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傳布於歐洲各國。新理性主義建築基本上承襲於20世紀20年代的義大利理性主義,認為「新的建築、真正的建築應當是理性和邏輯的緊密結合」。理性主義的建築往往採用簡單的幾何形,但建立在歷史的基礎之上,蘊含著深刻的歷史內涵。因此,理性和情感的結合、抽象和歷史的結合構成了理性主義的主要特徵。未來主義建築風格與特點義大利詩人菲利波·託馬索·馬裡內蒂於1909年發表了《未來主義者宣言》一文,標誌著未來主義的誕生。他總結了未來主義的些基本原則,包括對陳舊思想的憎惡,尤其是對陳舊的政治與藝術傳統的憎惡。隨之而來的是,文化界各領域紛紛發表冠以「未來主義」名稱的宣言。
1914年7月,義大利年輕的建築師聖伊裡亞發表了《未來主義建築宣言》,主張用機械的結構與新材料來代替傳統的建築材料,城市的規劃則將人口集中與快速交通相輔相成,建立一種包括地下鐵路、滑動的人行道和立體交叉的道路網的「未來城市」計劃,並用鋼鐵、玻璃和布料來代替磚、石和木材,以取得最理想的光線和空間效果。
從以上觀點可以看出,「未來主義」的建築觀點雖然帶有一些片面性和極端性,但的確是到第一次世界大戰前為止,西歐建築改革思潮中最激進、最堅決的一部分,其觀點也最肯定、最鮮明、最少含糊和妥協。直到20世紀後期,在世界上一些著名建築作品中,我們還能看到這樣或那樣的未來主義建築師的思想火花,如巴黎蓬比杜藝術與文化中心(1972~1977年)和香港滙豐銀行大廈(1979~1985年)等。1909年湧現於義大利的未來主義雖然因戰爭的原因而曇花一現,但其留下的史詩般壯麗的篇章直到今天仍在激勵著人類的進步。
新理性主義建築風格與特點。新理性主義醞釀、發源於20世紀60年代的義大利,主要成員包括C.艾莫尼諾、G.格拉西、A.羅西和盧森堡的R.克裡爾、L.克裡爾等人,尤以羅西和克裡爾兄弟為代表。它與誕生在美國的後現代主義一起構成了當今世界建築思潮的兩大傾向。新理性主義又稱坦丹薩學派,是從兩本特別具有創新意義的著作發端的—羅西1966年的《城市建築》和格拉西1969年的《建築的邏輯結構》。羅西對新理性主義的發展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米蘭的加拉拉特西公寓是羅西的代表作之一,體現了他試圖實現建築構成場所的願望。住宅的形式來自米蘭傳統公寓的意象,長182米,深僅12米由於地形高差而分成兩部分,連接處是幾根粗大的圓柱體立柱。住戶大都在二層以上,沿長走道兩邊布置,底層由扁平的柱列支撐的長廊形成了大片陰影,仿佛無始無終地延續著。同時,建築的形式又被抽象到了最純淨的層面,素麵的外牆、正方形的窗洞、長方形的柱廊以及圓柱體支柱,一起構成了一種簡約超脫的效果。威尼斯世界劇場是羅西為1980年威尼斯雙年展設計的水上劇場,是他將類型學理論運用到公共建築設計實踐的又一代表作。在水城威尼斯為紀念黑死病結束而形成的節日慶典活動中,一直保持著在聖瑪麗亞教堂附近的運河上用木筏搭建浮橋的傳統。
羅西以一座集樓與船於一身的劇場延續著這種城市文脈,將純粹幾何體的靜穆與水城節日的歡快意象結合起來,尤其是嚴謹的八角形屋頂與崇高的教堂大穹隆交相輝映,突出了紀念性主題。該劇場的精彩之處在於其漂浮性,即在建築中表現一種生命流傳的意識。它從建造地沿水路拖到威尼斯與沿途經過的義大利城市景觀融合為一體,這一漂流過程體現了「類似性城市」的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