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paceX的星鏈計劃因其龐大的衛星數量而出名,截至目前,SpaceX已成功向低地球發射了十批星鏈衛星,共計592顆,SpaceX也表示在2020年其即可以為加拿大提供寬帶接入服務,那星鏈在寬帶上的實際表現如何呢?
馬斯克曾經給出的20毫秒延遲、1G下行速度的數據有多少水分呢?今天基哥就拿國外洩漏的星鏈的實測數據,以及自家安裝的100M移動寬帶進行一次實際對比,簡單分析一下,目前600顆左右的星鏈衛星能夠帶來什麼樣的寬帶體驗!
首先先放一張國外網友對星鏈的實際測試圖:
國外星鏈實測圖
熟悉測速網站的朋友對上圖應該很熟悉,這位國外的網友是通過SpeedTest在線網站進行的寬帶測速,測試時連接的伺服器位於美國密西根州的馬凱特(Marquette)市,該市位於美國的加拿大的交界處,正好也印證了星鏈優先服務於加拿大和美國北部的計劃。
下面咱們一起看一下寬帶的三個關鍵數據,第一個是PING,第二個是DOWNLOAD,第三個是UPLOAD。其中PING的全稱是Packet Internet Groper,可以理解為網絡包探測器,用於測試網絡中的兩臺設備是否可連通以及連通的及時性,即使用PING命令,一方面可以測試目標主機是否可訪問,另一方面也可以得到經過多長時間,目標主機才能數據返回,這裡的時間單位一般是毫秒。上圖中通過星鏈網絡訪問馬凱特市的某臺伺服器,經過58毫秒才有響應,這就可以理解為測試者的設備與馬凱特市的這臺伺服器間有58毫秒的延遲。
DOWNLOAD再熟悉不過了,就是下載速度,上圖中通過星鏈連接目標伺服器時能夠得到接近250兆的下載速度;UPLOAD就是上傳速度,星鏈的表現是112兆。因為網絡連通及帶寬就像馬路上的車流一樣時刻都在變化,所以每次測試時,上述三個值肯定是不相同的,但絕大多數情況下都是很接近的。
那58毫秒的延遲,250兆的下載速度,112兆的上傳速度在生活中是一個什麼樣的表現呢?為了能有一個所見即所得的了解,基哥就拿自家的100兆移動寬帶,同樣使用SpeedTest做一個實際的測試,基哥相信在測試結果出來之時,大家對於目前的星鏈在寬帶上的實際表現就會有一個清楚的了解了。
測試伺服器選擇了三個,分別是本地的蘇州電信伺服器、682公裡之外濟南的移動伺服器、819公裡外的長沙伺服器:
SpeedTest測速目標伺服器
得出的測試結果如下:
SpeedTest測速結果
蘇州因為近在咫尺,所以延遲低到了16毫秒,濟南和長沙分別是27毫秒和26毫秒。在下載速度上,三地伺服器的測試結果極其接近,都是94.5兆左右,幾乎跑滿了我100兆寬帶的理論值。在上傳速度上,濟南低一點點為62兆,蘇州和長沙都是67兆。
在帶寬上,星鏈肯定優於國內的100兆移動寬帶,鑑於其250兆的下行速度和112兆的上行速度大致可以推測出,目前星鏈的帶寬表現應該在國內200兆和300兆寬帶之間,這個帶寬容量已完全滿足種類民用需求,在延遲上,星鏈的58毫秒已兩倍於國內800公裡級的異地延遲時間,這是其一大不穩定因素,雖然多數情況下100毫秒以內的延遲在使用上基本沒有感覺,但在特殊情況下比如串流遊戲領域,20毫秒的延遲還是明顯優於58毫秒的。
星鏈的數據傳輸媒介是光波,在550公裡的地球軌道上,衛星之間傳輸數據時的光信號幾乎不會有損耗,但在衛星與地面之間,厚厚的大氣層以及突變的天氣狀況,還是會影響光信號的傳輸質量,這應該是星鏈寬帶延遲相對較高的核心原因,至於後續SpaceX有無能力對此進行優化,就不得而知了。
總體而言,可以做到全球覆蓋的星鏈寬帶,能夠為全球任何地方提供接近300兆的寬帶服務,相對於傳統寬帶而言,不得不說這是一項革命,難怪馬斯克有信心在未來的某一天,星鏈會在每年10000億美元的基礎網絡服務市場中分得3%到5%的市場,也就是每年營收低則300億美元,高則500億美元。至於為什麼是3%到5%的市場,原因很簡單,全球人口密集區基本都已有網絡覆蓋,SpaceX的星鏈想在這些地區拓展市場必須要滿足兩個條件:更高的服務質量和更低的使用成本!就目前的實際表現而言,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