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日,海南省瓊海市潭門港,大批漁船停泊港灣躲避颱風。圖/視覺中國
為今年首個登陸我國的颱風,強降雨可能引發山洪地質災害、城鄉積澇;今年首個颱風藍色預警發布
中央氣象臺發布今年首個颱風藍色預警。南海熱帶低壓已於2日21時在海南島東部近海發展為今年第4號颱風「木恩」,預計其將於3日凌晨在海南島東部沿海登陸。「木恩」是今年登陸我國的首個颱風。今年的初颱風登陸時間略晚。專家表示,今年上半年颱風數量偏少和近期厄爾尼諾現象有很大關聯。
新京報訊 今年首個登陸我國的颱風來了。據中央氣象臺2日晚間消息,南海熱帶低壓已於2日21時在海南島東部近海發展為今年第4號颱風「木恩」。「木恩」為熱帶風暴級;英文名稱:MUN;中文名稱:木恩;名字來源:密克羅尼西亞;名稱意義:六月(Yap語),其中心位於海南萬寧以東約65公裡,8級(18米/秒)。預計「木恩」將以每小時15公裡左右的速度向西北方向移動,即將於3日凌晨在海南島東部沿海登陸。受其影響,海南、廣東局地有大暴雨。 昨日18時,中央氣象臺發布今年首個颱風藍色預警。
預計將穿過海南島
中央氣象臺介紹,預計「木恩」將於3日凌晨在海南島東部沿海登陸。之後穿過海南島,移入北部灣,趨向越南北部。
昨日8時至18時,海南島大部、廣東中部等地出現大雨或暴雨,海南海口、定安、昌江、三亞等局地大暴雨,上述地區最大小時降雨量40-89毫米;廣東西南部沿海、海南島沿海出現6-8級陣風。
海南廣東等地大暴雨
受颱風登陸影響,7月2日20時至3日20時,南海大部海域及西沙群島和中沙群島、北部灣、瓊州海峽、海南島沿海、廣東西部沿海、廣西沿海將有6-7級大風,其中海南島沿海、北部灣的風力有8級,陣風可達9-10級。
降水方面,7月2日20時至3日20時,海南島及西沙群島、中沙群島和南沙群島、廣東大部、廣西中南部、福建、江西大部、浙江南部和東部等地將有中到大雨,其中,海南島中西部及西沙群島和中沙群島、廣東南部及東北部、江西南部、福建南部和東部、浙江南部和東部等地的部分地區有暴雨,海南島西部、廣東南部沿海等地局地有大暴雨。
3日20時至4日20時,廣東南部、廣西南部、雲南東南部等地有大雨或暴雨,廣西西南部局地有大暴雨。
中央氣象臺提示,海南、廣東、廣西、雲南等地需注意防範強降雨可能引發的山洪地質災害、中小河流洪水、城鄉積澇以及強對流天氣的危害;華南沿海、南海、北部灣以及島礁附近需防範大風對船舶航行、海上作業等的不利影響。
■ 解讀
上半年颱風偏少與厄爾尼諾有關
7月2日,中國氣象局在官網中國氣象網梳理了近30年的初颱風——雖然今年的初颱風姍姍來遲,但在初颱風「家族」中也並不特殊。
1 初颱風一般什麼時候來?
近30年有15個在6月生成
初颱風,一般是指當年首個登陸我國的颱風。1988年至2018年初颱風的統計數據顯示,平均初颱風登陸日期為6月27日。
每年汛期,颱風防禦工作是東南沿海的重中之重。首個颱風登陸後,往往意味著進入了颱風活躍期,因此備受關注。那麼,初颱風一般何時來?據統計,近30年來,共有15個初颱風在6月生成,其中有7個出現在6月下旬。此外,初颱風在7月的也不少,有12個。
2008年,初颱風「浣熊」於4月18日登陸,是近30年登陸最早的初颱風。1997年,初颱風「Victor」於8月2日登陸,是近30年登陸最晚的初臺。
2 今年初颱風為何來得偏晚?
和厄爾尼諾現象有很大關聯
今年西北太平洋及南海共有三個颱風生成,分別是「帕布」「蝴蝶」與「聖帕」。截至7月1日,今年沒有颱風登陸我國。
國家氣候中心首席預報員高輝解釋,上半年颱風數量偏少的直接原因是西太平洋副熱帶高壓位置異常偏南、偏西且強度偏強,位於颱風生成源地上空。在副高控制區域盛行下沉氣流,熱帶對流受到抑制,不利於颱風生成。
高輝介紹,通常厄爾尼諾現象發生後,次年副高易偏強偏西,不利於颱風生成。今年上半年颱風數量偏少和近期厄爾尼諾現象有很大關聯,5月至6月,西太平洋副熱帶高壓(副高)位置偏西偏南,並控制我國南海海域和菲律賓以東颱風生成源地海域,不利於颱風生成。但需要指出的是,厄爾尼諾並非影響颱風數量的唯一因子。
3 颱風生成的關鍵是什麼?
海溫超過26.5℃是必備條件
6、7月的海洋溫度逐漸升高後,達到了颱風生成必備的海溫條件——超過26.5℃。
由於海洋熱容量比大氣高,所以海洋上的夏季較陸地上的夏季偏晚。4、5月,海洋溫度還較冷,往往不容易生成颱風。6、7月,海溫逐漸升高,颱風生成數量開始增加,初颱風往往就在此階段「誕生」;8、9月,海溫進一步升高,颱風生成和登陸的頻率及強度也都大大增多、增強。
4 為何初颱風偏愛廣東?
廣東具有我國最長的海岸線
1988年至2018年,我國的初颱風登陸地覆蓋廣東、海南、臺灣、福建、廣西5省份。其中,最常登陸的是廣東、海南和臺灣。其中廣東登陸年份最多,為12個。
為何初颱風「偏愛」廣東?這是因為,6月左右,整個東亞的大氣系統偏南,無論是副熱帶高壓,還是季風帶來的水汽,都是偏南,因此颱風登陸地點往往偏南一些,易登陸廣東、海南。
廣東具有我國最長的海岸線,西北太平洋生成的颱風向西偏北移動登陸我國,或者南海生成的「土颱風」,都非常容易被廣東廣闊的海岸線「擁入懷中」。
臺灣和福建相比,地理位置略偏北一些,且福建得益於臺灣的天然屏障,登陸颱風較少,近30年只有兩個初颱風登陸福建。
5 初颱風強度為何一般不強?
海溫和水汽條件能量不足
我國初颱風登陸強度通常不強,多年平均登陸時強度為29.1米/秒。
近30年的數據顯示,一般初颱風以熱帶風暴或強熱帶風暴為主。這是因為初颱風平均生成月份偏早,海溫和水汽條件在整個颱風季尚處於「初級階段」,沒有那麼大的能量提供給初颱風。
然而,也並不是所有初颱風都很弱。比如,2016年初颱風「尼伯特」於7月8日登陸臺灣臺東,登陸風速為55米/秒,成為新中國成立以來唯一達到超強颱風級的初颱風。
新京報記者 鄧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