鱷魚的近親找到了?這隻1.55億年前的恐龍,鱗片竟是感覺器官

2021-02-08 三體使者
本文參加百家號 #科學了不起# 系列徵文

提到鱷魚,你會想到什麼?對於筆者來說,是它的血盆大口,和它隱身於江河之中,乘獵物不備突然發起進攻的可怕場景。不過,如果你將這個問題向古生物愛好者提出,他一定會告訴你,鱷魚是一種非常古老的物種。

鱷魚的祖先是誰?

鱷魚,可以說是和恐龍同期生活在地球上的,在6600萬年前,恐龍從地球上滅絕,但是鱷魚卻絲毫沒有受到影響,反而繼續在地球上一路演化,一直到今天,很多鱷魚物種的數量仍然很多。

鱷魚的祖先是誰?研究認為,鱷魚的祖先起源於2.2億年前的三疊紀時期,不過,這種動物可與鱷魚長得不一樣,它看起來實際上更像是恐龍,通過古生物學家的復原圖可以看出,鱷魚祖先的後肢非常長,可以兩足支撐在陸地上行走,同時,身體長度僅有半米左右。

從這些特徵來看,鱷魚的祖先你說它是小型的恐龍也是可以的,畢竟在研究恐龍的過程中,人們也稱恐龍為爬行動物。

那麼,這種外表看起來好像是恐龍的鱷魚祖先,是如何一步步演化成今天的模樣呢?前段時間,來自澳大利亞的古生物學家發現了一具來住1.55億年前的肉食性恐龍化石,它來自一個全新的恐龍品種,而且它的身上,竟然和鱷魚有著相似之處。

皮膚鱗片和鱷魚一樣的恐龍

參與這項研究的貝爾博士,多年來一直從事恐龍皮膚的研究,絕對是這個領域中的專家。不過,研究恐龍的皮膚可沒有研究恐龍的骨骼化石來得容易,因為需要採集到恐龍身上的鱗狀皮膚和軟組織殘骸樣本才可以。

貝爾博士表示,這次非常的幸運,因為發現的這具來自1.55億年前的肉食性恐龍化石,它完整到保留了大量的皮膚殘骸,也正是這些鱗狀皮膚樣本,讓貝爾博士發現了肉食性恐龍身上的一個大秘密。

通過對比,貝爾博士發現,這隻肉食性恐龍的皮膚很特殊,和過去研究過的肉食性恐龍都不一樣,它的鱗狀皮膚看起來更像是鱷魚的皮膚,而且同樣是環狀結構。

由於鱷魚的鱗狀皮膚是鱷魚身上最重要的感覺器官,可以幫助鱷魚在水中感知周圍的環境,所以,貝爾博士猜測,或許這隻肉食性恐龍也是水生恐龍,當然,也有一種可能是,它長期生活在水中,身上的鱗片和鱷魚一樣,都是用來感知環境的。

這就導致一個新的猜想出現了,這隻肉食性恐龍,有沒有可能和鱷魚是近親?比方說在鱷魚演化的過程中,在侏羅紀的時候,曾經演化出這種看起來和早期鱷魚很相似的恐龍?

不過,也有觀點認為,或許鱗片皮膚是感覺器官,這一點在肉食性恐龍身上並不罕見,因為在此前的研究中,霸王龍的鼻子部位也有類似的鱗狀皮膚,當時就有古生物學家猜想,或許霸王龍的鼻子也是它們捕獵的秘密武器之一。

當然,想要揭開這些問題的真相,就需要進一步去研究了,這就需要更多的樣本來支撐作為參考,大家覺得,這隻來自1.55億年前的肉食性恐龍,有可能是鱷魚的近親嗎?

相關焦點

  • 1.55億年前的食肉恐龍的皮膚擁有感覺器官
    1.55億年前的食肉恐龍的皮膚擁有感覺器官 來源:科技日報時間:2020-10-16 08:45:13 澳大利亞新英格蘭大學古科學研究中心的菲爾
  • 鱗片上有感覺器官 食肉恐龍或用尾巴來釣魚
    德國侏羅紀時期小型食肉恐龍重建圖。箭頭所指的是位於尾巴下部鱗片上的感覺器官。圖片來源:美國物理學家組織網  澳大利亞新英格蘭大學古科學研究中心的菲爾·貝爾博士10月7日在《當代生物學》發表論文稱,他們通過研究來自德國的侏羅紀時期一隻年幼恐龍化石,發現這隻約1.55億年前的食肉恐龍的皮膚擁有感覺器官。  這隻恐龍化石從鼻子到尾巴都保存完好,包括鱗狀皮膚和其他軟組織的殘骸。
  • 奇聞 | 鱷魚和鳥——是不是近親?鱷魚還能吃到蝙蝠?
    鱷魚和鳥——意想不到的近親這兩種爬行動物中的佼佼者,有著共同的祖先,叫作主龍類,出現在距今約2.4億年前。
  • 葡萄牙發現1.5億年前「鱷魚蛋」化石
    古生物學家在葡萄牙一處恐龍巢穴遺蹟中發現了距今1.52億年前的鱷目動物蛋化石,可能是目前發現的最古老同類化石。  古生物學家在裡斯本北部一個村莊出土的恐龍巢穴中發現了這些鱷目動物蛋化石。據分析,這些化石最初是鱷形超目類動物的近親在侏羅紀晚期下的蛋,距今已有1.52億年,估計孵化成年後體長近2米。
  • 恐龍也有「敏感肌」?
    一直以來,人們認為恐龍的鱗片僅是一層簡單保護層或裝飾性皮膚。但是,最近科學家在恐龍尾巴腹側識別出一種獨特的鱗片類型,和現代鱷魚的皮膚感覺器官(ISOs)相似,能夠敏感地接受外界刺激,甚至可能對狩獵有幫助。
  • 1.25億年前的恐龍頭皮屑算哪門子發現?
    1.25億年前的恐龍頭皮屑算哪門子發現?Patel翻譯 SME科技故事恐龍不怎麼注意個人衛生已經不是什麼秘密了,實際上不管是哪一種恐龍在現實中都可能非常噁心。它們的頭皮屑成了一個新的研究方向。在《自然通訊》上發表的一項新研究表明,科學家已經發現了距今1.25億年前的恐龍頭皮屑化石。這項發現不僅成為了一個調侃海飛絲的新梗,也的確解釋了恐龍脫皮的通用原理。
  • 南京古生物學家從琥珀中發現1億年前昆蟲結構色:這是恐龍見過的顏色
    「這些帶有金屬色澤的顏色,是我們首次用肉眼看到大約1億年前恐龍看到過的顏色。」6日上午,北青-北京頭條記者從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副研究員蔡晨陽,其所帶領的團隊在距今約1億年的35枚琥珀中發現了保存較為完好的昆蟲結構色,這些顏色經過了1億年,仍舊呈現出閃亮的金屬光澤。
  • 比恐龍更年長:3億年前動物「鬼鯊」首現北半球
    科學家在深海中發現了一個3億年前的動物,而它就是傳說中的鬼鯊。科學家們利用遠程攝錄機,首次在美國加州和夏威夷海岸發現有「鬼鯊」之稱的銀鮫,這也是首次在北半球發現這物種。美國加州的蒙特雷水族館研究所科研人員表示,此前一般認為鬼鯊只在南半球大洋洲新喀裡多尼亞附近一帶棲息,很少人在北半球海域嘗試尋找它們的蹤跡,此次發現的確是一種運氣。由於鬼鯊棲息在陽光無法照射的海底深處,因此有鬼鯊的稱號。鬼鯊最獨特的地方是雄性的生殖器官長在頭上。
  • 考古發現一隻2億年前的恐龍,將其射殺的竟是一顆子彈
    考古發現一隻2億年前的恐龍, 將其射殺的竟是一顆子彈這一發現,進一步證明宇宙是最大生命體。是無限時空周而復始(薛宣林關於宇宙本質-第三宇宙觀)。同類外星人的我們-----人類來到地球應該僅僅8千多年時間。
  • 我們終於知道了恐龍的屁眼是什麼樣子
    它們生活在1億多年前的中國東北地區,體型大概和一隻拉布拉多犬差不多,是三角龍的親戚,但是它們只用兩隻後足行走,並且長有像鸚鵡一樣的喙,尾巴上還有一撮裝飾用的呆毛,十足憨憨樣。最新的化石證據顯示,鸚鵡嘴龍有著和鱷魚類似的屁眼。
  • 揭秘恐龍同期爬行動物:鱷魚和犰狳混合體(圖)
    考古學家發現與恐龍同期存在的爬行物種正體龍是「鱷魚、母牛和犰狳的混合體」  【搜狐科學消息】 據國外媒體報導,目前,考古學家最新研究揭開了與恐龍同時期存在爬行動物恩吐龍(aetosaurs)物種的真實面目,
  • 1.1億年前,這隻甲龍死前吃了啥?科學家花費數年找到答案
    在動畫片《恐龍王》中,有一隻名為「八百度」的食草恐龍,這隻恐龍雖然有高度近視,但是卻擁有這堅硬的體甲,這一度讓片中的「特暴龍」表示不愛吃這種硬殼的動物。不過,此文並不打算說甲龍和霸王龍之間的故事,而是要說九年前,研究人員在加拿大阿爾伯塔省的一個露天礦井中的重大發現,據了解,當時人們發現了一個距今長達1.1億年的化石,而這塊化石正好是關於食草甲龍的,更為重要的是,這塊恐龍化石的發現,讓人類得到了世界上保存最完好的恐龍化石之一。
  • 鱷魚是恐龍家族的一員,產卵後會更加兇殘
    #動物世界#鱷魚屬於恐龍家族中的一員在2億多年前恐龍橫行的世道上,鱷魚就已經遍布於地球各個角落。但是為何鱷魚沒有滅絕恐龍卻全部滅絕了呢?原來是鱷魚自身的特點使得它們從6000多萬年前的那場災難中存活了下來,沒有和它們的近親恐龍一起滅絕。
  • 2019廣州哪裡有看恐龍的地方?廣州恐龍展在哪裡
    該展自美國自然歷史博物館引入,揭示了一群超大型恐龍——長頸長尾的蜥腳類恐龍的生物奧秘,從而推斷這些巨獸是如何作為一個種群在地球上繁衍生息約1.4億年之久。  進入展區,迎面可見一個巨大的阿根廷龍頭部。這種恐龍發現於阿根廷,可能重達90噸,身長140英尺(約合42米),是世界上最大的蜥腳類恐龍。
  • 下雨天成就恐龍霸主之位
    恐龍的競爭對手大約2.52億年前,二疊紀發生了地球歷史上最大規模的物種滅絕事件,約90%的生命從地球上消失。而此前的觀點認為,二疊紀-三疊紀滅絕事件為恐龍掃清障礙,登上霸主之位。但是最近考古學家發現,恐龍的上位之路並不順利,它們曾被一個強勁的對手,也就是鱷魚的近親——偽鱷類壓制著。偽鱷類與恐龍有著共同的祖先,到了三疊紀早期,它們分道揚鑣了。很快偽鱷類就佔上風,它們更加多樣化,不僅有大型掠食者,也有巨大的食草者,以及食肉和食草的小型種類。它們幾乎統治著當時的陸地和水域。
  • 恐龍如何「造恐龍」呢?答案可能讓你大吃一驚
    關於恐龍的謎題很多,其中一個就是,「造恐龍運動」到底是怎麼進行的?恐龍在稱霸地球的1億6000萬年間肯定經歷過無數次的交配,可惜行為、器官都難以保存成化石,因此一直是古生物學研究上少為人了解的一個地區。而關於這方面的問題,一直都十分耐人尋味。比如,康康這隻恐龍。
  • 恐龍和鳥類屬於爬行動物嗎?鳥類是恐龍嗎?
    人類對恐龍這種從未謀面的史前動物的研究並不充分,恐龍最早給人的印象是和蜥蜴類似的動物,以現代的生物學角度分析恐龍到底屬於哪種動物嗎?恐龍和鳥類屬於爬行動物嗎?是的,恐龍傳統上被認為是「爬行動物」。由於是恐龍的後裔,因此有人認為鳥類也應該被歸類為「爬行動物」,就像非鳥類恐龍、魚龍、翼龍、蛇頸龍、鱷魚、烏龜、蜥蜴等一樣被認為是爬行動物。傳統的分類法沒有這樣做,這意味著該方法存在固有的缺陷,我們可以說所有恐龍和鳥類都是從爬行動物祖先演化而來的,鱷魚也是如此。這已經涉及到了複雜的分類學。
  • 鱷魚外皮感覺器有多種感知功能
    100多年前人們就發現,鱷魚和短吻鱷的頭部、顎部、嘴裡和齒間有許多突起的小黑點,並稱之為外皮感覺器官(ISOs)。但這些器官究竟有何功用,至今知之甚少。據物理學家組織網近日報導,日內瓦大學科學家進一步研究認為,鱷魚的外皮感覺器官與其它脊椎動物感覺器官完全不同,把觸覺、冷熱和化學刺激探測結合在了一起,進化成一種高級裝甲式的靈敏皮膚。相關論文發表在英國雜誌《演化發育》上。研究人員介紹說,鱷魚屬包括鱷魚、大鱷魚、短吻鱷、凱門鱷等,有著特殊的觸感外皮鱗片,這些鱗片由膠質蛋白和骨板構成,以增強保護。
  • 雙足鱷魚是什麼存在?和恐龍打架誰能贏?
    現在的鱷魚鱷魚也是一個很古老的物種,可以追溯到恐龍時代。一般來說,我們現在認為鱷魚是爬行動物,多生活在沼澤和淺灘當中,非常地兇猛,鱷魚的咬合力比人類強50倍以上,感覺被咬一下整個人就被咬穿了。真的惹不起。但是其實很多人不知道,以前的鱷魚也可能是四肢行走在這蒼茫的大地上,甚至是世界上最頂尖的捕食者之一。
  • 2.5億年前,三疊紀的「蜥蜴王」統治著南極洲,還是恐龍之王!
    2.5億年前,三疊紀的「蜥蜴王」統治著南極洲,還是恐龍之王!數百萬年前,在被稱為「恐龍之王」的雷克斯霸王龍腳下,大地還在顫抖。而在此之前,南極洲的森林中曾棲息著一隻鬣蜥大小的「蜥蜴王」。這種古老的爬行動物是一種古蜥,屬於後來包括恐龍、翼龍和鱷魚在內的同一類群。科學家們最近發現了一具蜥蜴的部分骨架,其年代可追溯到2.5億年前,當時南極洲動植物繁盛。科學家在一項新的研究報告中稱,這位前「國王」的化石不僅為很久以前的南極洲森林景觀提供了更清晰的圖像,還有助於解釋地球歷史上最大規模物種滅絕之後的進化景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