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太陽系八大行星中,只有地球、火星和金星是類地行星,並且環境最為相似,同時處於太陽系宜居帶上。
但是,在人類探索太空計劃中,科學家相信,可以把火星改造成一顆宜居星球,卻早早把金星淘汰出局……
早在上世紀60年代,前蘇聯向火星發射了第一枚探測器,人類邁出了奔赴火星的第一步。
美國、俄羅斯、歐盟、日本、印度等等國家,前前後後進行過數十次火星探測計劃,可惜成功率並不高。
今年7月20日,日本向火星發射不著陸的探測器,只在預定運行軌道上收集信息;7月23日,長徵五號運載火箭將「天問一號」探測器送入太空,並且順利完成第一次軌道中途修正,如果不出意外的話,「天問一號」將在2021年登陸火星。
實際上,人類探索金星的歷史,並不比探索火星時間短。
1961年,蘇聯就向金星發射探測器,然而,科學家們發現,如果探索火星是普通難度,那麼向金星挺進,就是地獄級難度!
從結構上看,金星和地球有不少相似之處。
45億年前,金星和地球同時誕生,金星半徑約為6073公裡,只比地球半徑小300公裡,體積是地球的88%,質量是地球的80%,平均密度略小於地球。
而且,從絕對距離上來說,金星是距離我們最近的行星,金星軌道和地球軌道之間,最短距離只有差不多4000萬公裡,甚至比火星還要近差不多1000萬公裡,顯然掌握金星探測窗口更加容易。
而且,在太陽系中,金星也是唯一一顆沒有磁場的行星,軌道最接近圓形,偏心率也是最小。
正因為金星與地球如此「孿生」,自古以來,人們把金星想像得溫柔又浪漫。
燦爛而醒目的金星,在我國古代稱為「太白」,又叫「啟明」、「長庚」。
古希臘人稱之為阿佛洛狄忒(Aphrodite),是愛與美的女神,羅馬人把金星看做美神維納斯(Venus)。
為了和女神近距離接觸,從1960年到1981年,冷戰時期的美國和蘇聯,連續向金星發射了將近20個探測器,全部無功而返。
儘管美國航天技術領先世界,但是,蘇聯才是全人類開拓太空的領路人。
無論是發射衛星、載人航天、太空行走,還是登月計劃、探索金星和火星,都是蘇聯人一馬當先,為全人類攢經驗值。
1961年,蘇聯進行人類史上第一次金星探索,但是衛星到達距離目標756萬公裡時,就與地面失聯;1965年,蘇聯發射的金星探測器,成功在金星表面軟著陸,不過通訊系統失靈沒有任何信息傳回,所有努力前功盡棄。
在此之後,美國也多次進行金星探測,卻始終無法穿透金星厚厚的大氣層。
雖然數次「叩問」金星大門,都以失敗告終,但是,努力並沒有白費,金星的真實面貌開始慢慢地顯露了出來。
金星比火星更像地球,但是,它的自然環境要比火星更惡劣。
金星表面溫度可達500度,大氣中二氧化碳佔到90%以上,大氣壓是地球的100倍,這也是探測金星始終無法順利進行的原因。
即便穿過大氣層,金星地面也不具備生存條件,天上經常落下毀滅性的硫酸雨,時常捲起特大熱焰風暴,比地球上的12級颱風還要猛烈數倍。
但是,科學家們推測,原始狀態的金星並非如此,這顆星球上曾經擁有大量液態水,至少在金星表面有過海洋覆蓋的痕跡,而這些水卻神秘地消失了。
特別是在1989年1月,蘇聯發射金星探測器,僥倖穿過金星表面濃密的大氣層,用雷達對地表進行掃描,竟然在金星上發現了貌似城市的大型建築群,總數超過2萬座!
和地球相似的體積和質量、神秘消失的液態水,和疑似2萬座城市遺址,金星上到底發生了什麼?
在匯總分析來自金星的信息後,科學家做出了推測,大膽又科幻——
金星在過去,確實是個宜居星球,地表有海洋、大氣層中富含氧氣,兩極和地球相似被冰雪覆蓋。由於大氣中的二氧化碳日漸積聚,在金星表面形成溫室效應,太陽光進入大氣層後,不能有效向外散發,導致地表溫度繼續增高,氧氣越來越少、二氧化碳比重越來越高,生態環境徹底惡化,兩極冰雪融化、海洋蒸發、河流消失、地面日漸沙漠化……
至於金星地表的2萬座城市,有可能是智慧生命留下的文明遺蹟,他們在生態災難中走向毀滅,除非有能力遷移到其他星球。
早在成立美國太空探索技術公司SpaceX時,埃隆·馬斯克毫不掩飾自己的野望,第一步開發大型火箭和飛船,接下來打造完整星際運輸系統,他的終極目標是將人類送往火星開展星際移民,建立火星殖民地。
當人類有能力移民火星時,地球會成為下一個金星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