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是一顆生命星球,幾百萬年前我們的祖先正是誕生在這顆藍色星球,然後跟隨眾多哺乳動物,一同走上了漫長的進化之路。
百萬年後,當初茹毛飲血的「動物」已經進化成高度智慧的人類,並且還建立了燦爛的人類文明,成為了地球的「主人」。
而人類是一種群居性的智慧生物,對於孤獨感的厭惡是刻在骨頭上的,在地球上尋找智慧同伴未果之後,開始將目光投向浩瀚的星空,認為無垠的宇宙空間中或許存在著跟人類一樣的智慧生物。
隨著時間的推移,人類憑藉著先進的科學技術踏足了宇宙空間,但是在這浩瀚的空間中,並沒有發現任何智慧生物的蹤跡,但是人類並沒有因此而迷失方向。
在看到地球承載力有限,人類的未來一定在宇宙中的情況之後,探索宇宙尋找適合人類居住的星球,成為了一項重要的科研活動。
經過長時間的研究科學家們發現,地球之所以能夠誕生生命,這跟地球在太陽系的位置有著極為重要的關係,在分析了各項數據之後科學家們在太陽系中劃出了一道「宜居帶」。
在宜居帶這個說法被提出之後,金星、火星開始引起了人們的注意,因為這兩顆星球雖然不是跟地球一樣同處於宜居帶內,但是它們卻處於宜居帶的邊緣。
火星相信就不用多說了,為了探索它人類發射了許多探測器,可以說它是人類除了地球之外了解最多的行星。就近幾年的發現來看,許多科學家認為火星有極大的可能存在生命。
而在火星吸引眾多關注者之時許多人注意到,同處宜居帶附近的金星似乎並沒有人關注它,關於它的新聞報導更是少之又少,這是為什麼呢?
實際上,之所以沒有人關注金星,是因為金星沒有任何開發的價值,這是人類幾十年間從幻想、探測、失望的真實體驗。
喜歡各國文化的朋友應該知道,金星在各國的各個文化中被寄予了多種感情。在中國,金星被稱為啟明星,象徵著希望和光明,而在西方世界金星則被稱為「維納斯」,象徵著美與和平。
不只是複雜的寓意,在上個世紀天文熱的時候,金星還頻繁地出現在各科幻小說中,常被描寫成人類的第二個家園。而之所以科幻小說中會這樣描寫金星,是因為單從表面數據來看,金星的情況確實很符合人類家園的要素。
比如說金星處於太陽系的宜居帶邊緣,離地球不算太遠,並且與地球的大小、質量、密度甚至是重力加速度都很接近。最主要的是,金星是個巖石星球擁有大氣層,資源也很豐富,綜合看起來似乎比火星好太多了,但是為什麼後來人們選擇了火星而沒有選擇看起來條件更好的金星呢?
有句話叫「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途徑」,所以光靠在地球觀察模糊的圖像是沒有用的,得親自登陸金星才能驗證金星的環境是否真的如觀測的那樣優越。
上個世紀60年代,在太空競賽中蘇聯取得了許多第一:第一個火箭、第一個人造衛星、第一個太空太空人,甚至還有第一個月球探測器,所以自然不會放過對金星的探索。
蘇聯探索金星最著名的要數「金星計劃(Venera)」,在這次的計劃中一共發射了26個探測器,如果再加上後來的,蘇聯實際上一共發射了28顆金星探測器。在這28個探測器中,有11個探測器嘗試登陸金星,其中有9個成功登陸金星表面。
然而這9個探測器也僅僅是成功著陸罷了,其中在金星表面活動時間最長的一個探測器才堅持了110分鐘,而最短的幾分鐘就罷工了,可以說成功登陸金星的探測器沒有一個是完好無損的,最後統統報廢了,這是為什麼呢?
通過幾十次的探測蘇聯科學家們發現,金星的實際環境根本不是和想像中的一樣,簡直惡劣到不能再惡劣了,甚至可以說太陽系中找不到比金星還有惡劣的行星環境了。
比如說金星的的大氣中有96.5%都是二氧化碳,要知道地球上的二氧化碳含量才0.04%,而高達96.5%的二氧化碳含量讓金星產生了恐怖的溫室效應,表面平均溫度達到了驚人的462度,如果一個人不穿任何防護到了金星,那麼幾分鐘時間就會外焦裡嫩了。
除了溫室效應帶來的恐怖高溫,金星的表面還瀰漫著大量的硫酸霧,正因為這些硫酸霧的存在,太陽光根本無法完全照射到地表,再加上火山噴發釋放出大量的硫化物,所以金星的表面看起來是暗黃色(很暗的那種)。
由於金星擁有厚厚的大氣,地表氣壓更是達到了地球的92倍,我們都知道一個地球大氣壓下汞柱的高度時760毫米,那麼92個大氣壓就是70米左右,真的是很驚人了,相當於一個成年人背著一個47噸重物產生的壓強。
而人類的生理構造,決定了人類不可能擁有強大的組織來保持內外壓力的差值,所以如果在無防護的情況下落到金星,那麼人類會瞬間被擠扁。
相信從以上的描述中,大家已經深刻地意識到金星的環境有多麼的惡劣,但是實際上金星的環境遠比以上描述的還要惡劣得多。
總的來說,正因為擁有如此惡劣的環境,所以金星對於人類來說沒有任何的開發價值(目前如此),對於金星的討論才會少之又少,畢竟沒有哪個國家願意研究一個沒有任何回報的項目。
您認為人類未來會回頭探索金星嗎?歡迎在下方說說您的想法,同時也歡迎關注我的百家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