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訊 近日,教育部公布了2019年度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備案和審批結果,天津大學獲批創辦地理科學(學科代碼:070501)本科專業,並將於2020年秋季招收約30名本科生。專業將按照試驗班模式實施「全員導師制」,成績優秀者可直接進入本-碩-博貫通培養體系,獲得理學博士學位。面向國家生態文明建設和人類可持續發展需求,復建1895年建校之初即設立的地學專業並使之符合新時代要求,是天津大學不斷完善「強工、厚理、振文、興醫」學科布局的重大戰略舉措。
習總書記指出:「人與自然是生命共同體,人類必須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這一重要論述鮮明指出,樹立科學自然觀、正確處理人與自然的關係是生態文明建設的根本。地理學是一門古老的、博大精深的學科,《周易·繫辭》記載有"仰以觀於天文,俯以察於地理"。現代地理科學以地球系統(環境-社會系統)為研究對象,以系統科學思想為指導,以地表各種自然特徵、現象及其與人類社會發展之間的相互關係為核心問題,在推進人類生態文明建設和實現可持續發展中發揮關鍵的科學指導和實踐作用,是必不可少的科學。與之相關的環境和生態保護與治理、社會安全和人類健康等方面的國民經濟建設市場空間巨大,對具有地理科學素質的公職人員及相關產業人才需求十分旺盛。
天津市環渤海關鍵帶科學與可持續發展重點實驗室成立儀式
加速器質譜分析儀(AMS)
瞄準「生態文明與可持續發展」對人才更高更新的目標定位與要求,天津大學地理科學專業將創新傳統範式,融通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的教學與研究,突出知識創造與可持續發展決策的貫通,通過與國內外知名教研機構和資源、環境、規劃等企事業單位廣泛而深入的合作為學生的成長成才提供全方位的支撐與保障,提供國際聯合培養及國際野外綜合實習等多種國際化發展機會,培養具有家國情懷、全球視野和實踐能力,掌握地球系統科學知識的高素質專業複合型人才,與各級政策制定者和社會相關者一道在更深層次探索社會可持續發展的未來。
學生在天津大學秭歸野外實習基地進行專業實習
學生赴加拿大滑鐵盧大學交流學習
天津大學卓越教授、「地理科學」專業負責人、中國科學院院士劉叢強認為,應對氣候變化、資源短缺、生態環境變化等人類社會可持續發展面臨的重大全球性挑戰,人類需要新的科學理論、理念、方法和技術去認識由環境和社會系統共同構成的地球系統。在我國,人均資源佔有量少且短缺嚴重、環境和生態問題突出等基本國情更是亟需構建突出地球系統科學內涵的新地理科學理論和方法體系服務國家社會經濟發展與生態文明建設。
國際學術諮詢委員會第二屆全體會議
1895年,天津大學的前身「天津北洋西學學堂」(即北洋大學)在創辦之初即設有礦務學(地學分支)和地輿學(地理學舊名)。1909年,中國地學會在天津成立,作為中國最早學術團體之一,引領中國地理學從傳統走向近代。如今,天津大學再辦「新式」地理科學專業,是歷史的傳承,更是發展的必然。學校已經與英國伯明罕大學、法國巴黎地球物理學院、中國科學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中國科學院生態環境科學研究中心、中國科學院地球化學研究所等一流教研機構達成合作意向,積極構建特色鮮明、優勢明顯、具有較強內生力和拓展力的大地學學科體系,發展完善通專融合的地球系統科學卓越人才培養體系,為國家生態文明建設和「美麗中國」建設貢獻「天大」力量。
(編輯 焦德芳 陳錚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