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物理課本上必然會提到的人物,他提出的三大定律,解釋了天體運動的規則,他就是鼎鼎有名的「天空立法者」——約翰尼斯·克卜勒!
Hi,大家好,我是smile劉喜脈。5星聖痕【克卜勒】,是1套與「暴擊」有關的強buff類聖痕,如果你還沒體驗過「暴擊」後的舒爽感,記得蛋池UP時至少來1發喲!
歷史上的克卜勒,1571年出生於神聖羅馬帝國,也就是現代德國的前身。他最出名的貢獻,是發現了行星運動的三大定律,解釋了天體運行的規則。它們分別是面積定律、軌道定律和周期定律。
其中,「軌道定律」,即(克卜勒)第一定律,與「面積定律」,即(克卜勒)第二定律——發表較早,克卜勒1609年出版的《新天文學》上,就已經提出了這兩條定律。而「周期定律」,即(克卜勒)第三定律,則晚了10年才在克卜勒1619年出版的《宇宙和諧論》中正式提出。
單件聖痕的名字,就是對這些的致敬。但從文字描述上看,只有上位聖痕對應的「面積定律」與範圍傷害有強關聯,中位和下位與定律本身沒太大關係。
軌道定律(簡述):所有行星分別在大小不同的橢圓軌道上運行;
面積定律(簡述):在同樣的時間裡,行星向徑在軌道平面上所掃過的面積相等;
周期定律(簡述):行星公轉周期的平方與它同太陽距離的立方成正比。
這第三定律,即周期定律,也叫「調和定律」,是說——行星公轉周期的平方與它同太陽距離的立方成正比。
聖痕原畫中,已經給出了這個表達式,就在人物右手邊,這裡的K,是克卜勒的首字母,即克卜勒常數。與太陽的質量有關
牛頓的萬有引力定律就是用克卜勒第3定律導出的,那麼,克卜勒是怎麼想到這個的呢?他是根據自己的老師——第谷的觀測數據計算出來的!
這裡我們要簡單聊聊第谷。第谷是「人類歷史上最後1位也是最偉大的1位用肉眼觀測的天文學家」,是的,第谷留給克卜勒所有的觀測數據都是用「肉眼」採集的——上1期我們也提過,真正意義上的天文望遠鏡還是由伽利略發明的——可見這位大佬有多牛逼!
1600年,29歲的克卜勒成為第谷在天堡觀象臺的助手,可惜,1601年,第谷就去世了。雖然克卜勒只當了第谷1年多的學生,但第谷大佬給這位自己最欣賞的學生,留下了真正的無價之寶——幾十年來積累的詳細的天體觀測數據。
沒有第谷留下的這些數據,恐怕克卜勒很難用「三大定律」為「天空立法」,所以,當我們再看上位聖痕時,雖然端坐在【赤道經緯儀】上的克卜勒,右手端著天體,一幅「一切盡在我掌握」的姿勢和表情,但如果我們將視線下移,就會發現託起這些的全都是厚厚的資料集。
由於看不清封面上的字,所以我只能猜測,這些帶便箋的書,應該是暗示第谷的資料,為克卜勒的成就所奠定的基礎吧!
當然,克卜勒在天文學有所建樹外,他對光學、數學也做出了重要的貢獻。1611年,他發表了《折光學》,最早提出了光線和光束的表示法,並闡述了近代望遠鏡理論,同時,自己還在伽利略望遠鏡的基礎上做了調整,成了克卜勒式望遠鏡。
它在中位聖痕裡出現,但較真一點說,這款造型很不符合「透視法」,總覺得彆扭。
在滿星背景中,同樣也有這款望遠鏡。外圍的3個天體,對應的則是「三大定律」。聖痕小logo對應的,則是星體和軌道。
可能聰明的你會好奇,滿星聖痕背景中有個橙色的三角形,這是在暗示「共濟會」嗎?當然,不是啦!
克卜勒觀測天體,有時需要計算距離,所用的方法就是普通的三角測量法,簡單些說,就是利用一段已知長度的「基線」,和2個夾角的角度,就能間接求得「無法達到的目標的距離」,
望遠鏡上那個有點像「量角器」一樣的工具,通常就是用來測量角度的。
2件套名稱【隕石衝擊】,是指他對彗星的觀測成果,在《彗星論》一書,克卜勒認為彗星尾部之所以總背著太陽,是由於「太陽光排斥彗頭物質所致」,這其實就是兩個半世紀後才研究出的「輻射壓力」。
3件套名稱【天空審判】,自然是與「天空立法者」的美名有關,不過,技能效果就沒什麼深意了。
(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