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詠琪在歌裡唱著:「能安慰自己的人,比較容易快樂」,現實確實如此。
和孩童時代相比,越來越發現,成年人很難恰如其分地感到開心。
有人說:這個世界沒有不帶傷的人,只有不斷痊癒的心。而能夠真正治癒我們的,唯有自己,比如:
· 談戀愛失敗後,我們會自暴自棄。
· 工作遭遇挫敗,我們自我否定。
· 生活不如意時,我們痛苦難受。
心靈作家張德芬說過,「親愛的,外面沒有別人,只有你自己。」
而世間本沒有所謂的感同身受,冷暖自知,別人的安慰總是浮於表面。而自我安慰才是自己修心的良藥,才能在人生路上不斷賦予我們力量,也可以說真正愛自己的人,才能過好生活,才算真正的情商高。
會安慰自己的人,情商比較高
會自我安慰的人,都能夠在內心深處汲取力量,知道怎麼去愛自己。
朋友查查大學畢業後,父母就讓她留在當地上班,父母打點好了所有的關係,穩定的工作薪資,每天都能吃到父母做的飯菜,但就是這種一眼看到頭的生活,查查毅然拒絕離開選擇北漂。
蔡康永:所謂的高情商,其實就是「做自己」,不去迎合別人委屈自己。
然而做自己卻是一件需要勇氣的事,比如說:
讀書的時候父母想讓你學醫,但其實你喜歡文科;
朋友聚餐明明想吃火鍋,卻總是跟朋友吃烤肉;
明明自己更喜歡短髮,但男朋友非要說長發好看。
扎心的是迎合別人而委屈自己並不能讓我們更好,相反會讓我們離那個真實的自己越來越遠,以至於到最後都忘記了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麼。
就好比我們小時候學步,走兩步就會摔跤,我們會受傷會氣餒,但就是這樣一次又一次地摔倒,讓我們學會了奔跑。
心理學家阿德勒說過「決定我們自己的不是經驗本身,而是賦予經驗的意義。
所以我們面對任何事物也是一樣,學會用另一種心態來看待,你會發現它是一種成長,而不是傷害。
會安慰自己的人,都比較快樂
有人在知乎上提問:為什麼我會覺得自己永遠都不會感到幸福和快樂,而且近乎於執念?
有人回答說:
無論覺得自己多麼的不幸,永遠都有人比你更加的不幸。
我們的生活有太多挫敗和不如意,一不小心就沉溺在悲傷中,就會把那一點點的不快放大,把自己僅有的一點快樂消磨殆盡。
卡耐基說:「要是我們得不到我們希望的東西。最好不要讓憂慮和悔恨來苦惱我們的生活。」
在電影《阿Q正傳》中,主人公阿Q生活在社會最底層,受盡壓迫和屈辱,什麼人都能欺負他,故事中一次阿Q挨了假洋鬼子的揍,常人一定很沮喪憤恨,而他卻想:"這是兒子打老子",以此來自我安慰,而這種方式被稱之為「精神勝利法」。
有人說阿Q"精神勝利法"是自欺欺人,但對於一些我們無能為力的事,選擇換一個方式反而讓自己更快樂,而不是一味的沉浸在悲傷中,責怪老天的不公。
但前美國總統羅斯福深諳此法,某天羅斯福外出回家後發現家中被盜,他的朋友寫信來安慰他,他在回信中寫道「謝謝你來信安慰我,我現在很平安。感謝上帝,因為賊只偷了東西,並沒有傷害我的生命,賊只偷去了我部分東西,而不是全部,最值得慶幸的是做賊的是他,而不是我」
就像《阿甘正傳》中提到:生活就像一盒巧克力,你永遠不知道你會得到什麼。但我們卻可以用自己的方式去對待它,你可以選擇哭泣悲傷,也可以選擇笑臉相迎。
會安慰自己的人,更容易幸福
羅馬政治學家及哲學家塞涅卡說過:「如果你一直覺得不滿,那麼即使你擁有了整個世界,也會覺得傷心。」
這也說明幸福是種感覺,不知足,那麼永遠都不會幸福。
49歲的陶虹拿下過大馬士革國際電影節、華表獎、金雞獎三料影后,卻在女兒出生以後,放慢了自己在事業上的腳步,開始經營自己的家庭,開始做徐崢背後的女人。
身邊的朋友開始勸她:「你也該出去拍戲了,別總悶在家裡。」
陶虹卻說:「我覺得生活比演戲重要啊,每天一日三餐,刷碗疊被,就是我想要的生活。」
秦海璐曾在節目中高贊小陶虹「要麼就不演,一演就拿獎」,而婚後的陶虹,更加知道自己需要什麼,她需要的不是事業上的榮光,而是生活的歲月靜好。
可以說人生本就是有舍有得,如果你選擇了事業,可能就會犧牲家庭,反之亦然。懂得在自己的人生做選擇,不後悔自己所放棄的,知足才能感到幸福。
最後:
卡耐基說:「要是我們得不到我們希望的東西。最好不要讓憂慮和悔恨來苦惱我們的生活。」
因為自我安慰並不是自我欺騙和逃避,而是在我們一個人的時候,內心有一個屬於自己的能量場,在我們失意,遇到挫敗的時候都能自我修復,只有看到事物好的一面,才能掌控屬於自己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