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2年多的堅持、孤軍奮戰,我們看到了富勒光磁微動滑鼠的線上銷量在逐步提升,尤其是最近一波百元級PMW3360升級的推波助瀾,高性價比、良心廠是當前形容富勒的熱詞。都說「時間」是最好的檢驗標準,這兩年富勒不但兌現了光磁技術長壽命、可靠性的承諾,還得到了越來越多用戶的認可。但是,在另一部分人看來光磁微動手感很奇怪。那麼到底光磁微動有多「怪」,人云亦云可不會有真相。
昨天,富勒微博更新了G90EVO(光磁微動)和CO510(傳統微動)兩個滑鼠按鍵壓力曲線圖,描繪出清晰的手感曲線,正確解讀的姿勢在筆者手裡,二者體驗差異到底在哪裡?分析下原理、不同才能真正明白。
傳統微動和光磁微動的原理差別:
傳統微動是接觸式導通原理的開關結構,它的內部採用全機械式結構,內部依靠金屬彈片觸發,滑鼠上的按鍵按下一次後,微動開關的金屬簧片前端的銀點同下發接觸腳觸發一次,造成電路導通並向電腦傳送出一個電信號,之後再復位。
光磁微動開關主要由微動模組和光電電路組成。在觸發過程中,微動模組完成光路傳導,實現按鍵手感功能。光電電路則把光信號轉化為電信號並傳送到微處理器完成觸發。這當中,微動模組採用光學組件和磁鐵+手感彈簧的設計來構成滑鼠微動,徹底改變了傳統滑鼠微動的金屬彈片+金屬觸點結構。
概括的說,用戶的操作行為(按壓動作)保持不變,光磁微動在觸發原理、手感控制上都與傳統微動不同了,在結構上也能看出差異,光磁微動更為複雜一些。觸發上光信號更快的響應速度,用戶的體驗可能不是十分明顯,但是壽命上的差距會隨著使用時間推移越發明顯,因為永磁鐵的磁力比金屬彈片形變助力的壽命、穩定性都更強。
傳統微動常見故障解釋
既然是接觸式機械結構,金屬部分對手感和導通的,傳統微動就有金屬彈片的疲勞、金屬觸點氧化等問題,這點和鍵盤上的「軸體」基本相似。
傳統微動的壽命不但受使用時間的影響,而且在潮溼、複雜的使用環境更會加速觸點氧化問題,筆者就曾經歷使用3年後雙擊的G500,以及放置4個月沒用就雙擊的SENSEI 310,這些都是300元以上傳統微動的產品,跟產品價值無關,但一個小問題足以影響使用。
光磁微動的不足分析
講道理,光磁微動雖然不雙擊、不氧化,但它更加的複雜,不是獨立的一顆一顆的可獨立工作的Switch開關,它是一組實現導通的組件。所以對組裝的要求和精度較高,成本也更加高一些。
此外,前面提到了光磁微動是由「微動模組+光電電路」兩個部分組成,那麼PCB板LAYOUT需更大的空間給它,拆開富勒G90EVO、G93PRO這些滑鼠就能發現,左、右微動處的結構複雜,和傳統微動的封裝形式、焊接工藝完全不同,其實熟悉光軸機械鍵盤的原理,就有助於加深對光磁微動的認識,它是一個更複雜點的結構。
因為這兩點,光磁微動要在整個行業普及,還需要時間來讓行業接受和採納,廠商需要改變自己現有的生產條件,按鍵、PCBA都需要重新設計,BOM重新計算等等, 隨著市場的接受和手感的優化,這項黑科技必有閃光的一天。
從壓力曲線分析手感差異
手感是決定用戶接受度的最主要因素之一,因為光磁微動的微動模組是在利用對「磁力」的控制來實現下壓力和回彈力,功能上實現不難,但是手感上把控卻不易,需要不斷的實驗和完善,從第一代G90到現在的G90EVO,手感提升較為明顯,越來越接近。看看官方公布的光磁微動和傳統微動在手感上的差別。
G90EVO和CO510是定位不同的滑鼠,G系列主打遊戲,搭配中高端引擎、光磁微動,同時更重視人體工學設計。CO510是傳統微動滑鼠,搭配入門引擎,金屬質感外觀。
從實測數據來看,CO510左(左圖)、右鍵的整體曲線圖形基本接近,紅線為下壓,藍線為回彈曲線。左、右鍵為同型號的微動,綜合兩張圖可判斷這個微動的標準觸發設置(大概壓到一半行程即觸發)。它的大概參數:總行程為0.72mm左右,測試觸底120g,觸發行程0.4mm,觸發克重為60g。從比對角度來看,左、右鍵差異不大,但左鍵的壓力變化更加線性,手感更為出色。右鍵在0~0.2mm形成的時候,預壓力度有個陡增,
G90EVO是光磁微動,荷重曲線和CO510的傳統微動有較明顯的不同,比對之下能發現光磁微動的特點:觸發早、預壓力度稍大。光磁微動大概在0.2mm就觸發,比傳統微動觸發快1倍,並且導通時荷重的變化幅度比傳統微動小。總行程0.74mm左右,從圖能找出它和傳統微動最大的差異是在「預壓克重」上,G90EVO左鍵的預壓克重在0~0.04mm就陡增到約60g(一般微動的觸發克重),然後在97g、0.2mm處觸發,預壓克重高是因為那一根關鍵的彈簧需先掙脫磁鐵,再往下劃切割阻斷光路實現觸發,而突破磁場力度的臨界值是60g。有人說,那如果把磁場調弱就不會這麼感覺硬了吧?但那樣回彈就不夠力度、速度了。
因為陡增和觸發快,光磁微動給人感覺不如經典的傳統遊戲微動如歐姆龍、HUANO的那麼線性和柔和,讓人感覺按鍵比較硬而且觸發來的突然,確實需要習慣下,適合追求手速的玩家習慣和駕馭。此外,G90EVO的左、右鍵的差異集中在後半行程上,這和G90EV0是純右手滑鼠(按鍵左高右低)有些關係,因為純右手滑鼠的左、右鍵手感要完全一致是行業難題。
相信通過按鍵的荷重曲線圖,能幫助玩家更清楚了解和認識光磁微動和傳統微動的差別,所謂「有所失必有所得」,筆者也用半年多了,光磁微動手感不同是毋庸置疑了,但不難適應,這種核心原理上的變化換取到了可靠的壽命、觸發速度,是否值得一試,就看大家如何去選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