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少市民喜歡在江河放生魚兒積德 有關人士稱放生魚種均需經過試驗才可投放江河
本報訊(記者 李慧燕 實習生 田桂丹)「兩條雀鱔竟將整個魚塘魚吃得光光!」日前,一名南海養殖戶提著兩條6公斤的雀鱔到廣州市的珠江水產研究所,想問個究竟。有關專家稱,這就是「大魚吃小魚」的典型個案。
廣州市漁政執法部門在執法過程當中,偶爾也會看到一些市民,喜歡在江河放生魚兒積德,但正是這種對放生種類不經科學選擇的行為,使得江河出現「大魚吃小魚」的悲慘局面。
兩條雀鱔將塘魚吃光
日前,一位南海養殖戶王老闆提著兩條6公斤重的雀鱔,來諮詢珠江水產研究所有關專家。據王老闆介紹,他於去年放了一些魚苗到魚塘裡,本來六七月是收成的時候,然而7月中旬他請工人下去撈魚的時候卻驚奇地發現,裡頭竟然撈不到一條魚,卻撈到兩條6公斤形似鱷魚的怪魚!難道整塘魚被這兩條雀鱔吃了不成?王老闆帶上這兩條怪魚到珠江水產研究所問個究竟。
珠江水產研究所有關專家稱,這兩條怪魚是雀鱔,這種魚原產於南美洲國家,頜針科魚類,身上魚鱗堅硬,脊背比一般魚高,嘴巴特別長,牙齒十分鋒利。是專吃小魚的食肉類魚種,生性兇惡。據推斷,可能是一些有「善心」人士將作為觀賞魚的雀鱔養大後,放生在他的魚塘中,或者有人明知這種魚的習性故意放到魚塘裡吃掉了養殖魚。
放生不當易造成殺生
珠江水產研究所有關專家稱,目前有一些市民,為了積德行善,經常喜歡在一些江海河道放生。廣州市漁政支隊有關負責人表示,喜歡放生的市民幾乎都是根據自己的喜好將魚兒放下去,卻極少研究其放生的魚兒會不會適應環境或者會不會吃掉江河的小魚。漁政隊伍在執法過程當中,偶爾也會看到一些市民在珠江邊放生。
今年6月份,執法人員曾在黃沙水產批發市場珠江邊,看到一些剛求神拜佛回來的幾位市民,從市場裡一下子購買幾萬條黃鱔、泥鰍,呼啦啦倒到江中。
廣州市漁政支隊支隊長鄒榮亞表示,有些市民喜歡放生價格便宜的「清道夫」。清道夫素有「水中狼族」之稱,一大群不過七八釐米長的食人鯧圍攻一條身長於己幾倍,重達幾公斤的草魚,短短幾分鐘就可用白森森的尖齒把草魚撕咬得僅剩骨架。在臺灣,清道夫就因為智商比一般食肉魚類高,在河川中幾乎沒有天敵,而且繁殖力很強,在成長的過程中,它吃掉其他魚類的卵,終於造成「一族獨大」,使得臺灣原有魚種逐漸衰微沒落。
放生魚種需經過試驗
對此,鄒榮亞表示,按照有關規定,漁業資源增殖放流不得投放雜交種、轉基因種及種質不純等不符合生態要求的物種,放流魚苗以本地親種子一代苗種為主。因此,自1978年開始,廣州在江河實施漁業資源增殖放流活動中所選用的品種,均經過一段時間的試驗方可投放江河。近5年來,廣州市共放流各種魚苗1億多尾,其中有四大家魚以及中華鱘、大鯉魚等等。對此,他建議廣州市民最好放生鯽魚、鰱魚、鯉魚、水魚、中華鱉、泥鰍等。但有些魚類市民還是不適放生,如白鯽魚、埃及唐水魚、烏魚、雀鱔、食人鯧等。
轉自搜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