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言
《漢書·西域傳》記載:「自宛以西至安息國,雖頗異言,然大同,自相曉知也。其人皆深目,多須髯。」或許因為胡人「多須髯」這個原因,「鬍子」慢慢俗變為面部鬚髮的代名詞,但細究起來卻不盡然,先秦時已稱面部鬚髮為「胡」了。
古人為什麼喜歡留鬍子?
有關鬍子的問題,知名專家學者王力和沈從文曾在二十世紀六十年代經歷一場趣味的爭論。1961年,王力在《紅旗》(第11期)雜誌期刊上發布《邏輯和語言》一文中談了一個見解:漢人男子古時候是留鬍子的,並不是誰喜愛鬍子才留鬍子,只是作為男子必須留鬍子。對於此事,沈從文在《光明日報》上發布了名為《從文物來談談古人的鬍子問題》的千餘字文章,覺得古人並不一定必須留鬍子。
對於沈從文提出的質疑,王力接著發布了名為「答沈從文老先生」的文章內容《關於鬍子問題》。倆位大家的見解到底誰是誰非這兒姑且不論,但古人喜愛留鬍子是不爭的事實。古人對鬍子的這類獨特情懷,也許與對龍的封建迷信和欽佩相關。
原先龍就長出「長鬍子」,當初黃帝騎龍老天爺,跟隨者把龍的鬍子都拔了出來,掉到地面上的龍鬚變成了黃帝遺留下在人間的一把弓。這事即司馬遷《史記·封禪書》中說白了:「有龍垂鬍髯下迎黃帝……餘小臣不可上,乃悉持龍髯,龍髯拔,墮,墮黃帝之弓。」
顯而易見,司馬遷所記不過是一種神話傳說,但鬍子的神性卻被他寫得惟妙惟肖。龍有鬍子,作為龍種的君王當然得有鬍子,鬍子因而也變成君王長相的「標準配置」,古代帝王大多數有鬍子。如漢高祖劉邦,《史記·高祖本紀》稱他:「隆準而龍顏,美須髯,左股有七十二黑子。」
古人確實從來不刮鬍子嗎
古人覺得,「物成乃秀,人成而鬚生。」鬍子與秀髮一樣,全是「身體髮膚,受之父母」。西漢時傳揚符錄瑞應的《春秋元命苞》乃至覺得,「發精散為須髯。」
由於這般封建迷信,漢魏及以前人是不容易剃鬍子的,但來到魏晉南北朝,時尚潮流發生變化,男子悄悄地掀起了鬍子。北齊教育學家顏之推《顏氏家訓·勉學篇》有那樣的叫法:南朝梁鼎盛時期,一些渾渾噩噩的皇室子女多無學術研究,「莫不燻衣剃面,傅粉施朱,駕長簷車,跟高齒履……」
除開追求完美時尚潮流的青年人一族剃面外,古時候也有一類人也是刮鬍子的,這就是佛家弟子。為何佛家弟子要剃除雙鬢?《中國佛教百科全書·儀軌卷》「剃度」條得出那樣的叫法:「剃除雙鬢,當願一切眾生,杜絕苦惱,到底寂滅。」這意思是,與塵世作一個了結。還有一個狀況應當說一下,現階段普遍佛像也沒有鬍子,這是不是與剃度相關?
應當有關係,但小編覺得並不是關鍵緣故。隋朝之前有的佛象便有鬍子,在南朝之後則十分少見,由於這時的佛被徹底男性化,生理學一切正常的女人是不太可能長鬍子的,佛象當然還要「去須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