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冷絲欄目|高等教育改革
我國通過「211工程」和「985工程」建設了一批高水平大學和重點學科,眾多高等院校積極參與國內各項經濟建設發展,參與國家創新體系建設,從而獲得了顯著的成就。
比如我國的國家科技進步獎、國家自然科學獎、技術發明獎有50%以上均為高等院校獲得。截止2018年,我國高校所獲專利擁有量超過超過7萬項,國家社會科學研究人員高校佔比達90%。
所以說,地方高校的地位非常重要,而我國共有28所省市所屬的211高校,它們的地位就顯得更為重要了。
如果按照世界排行榜的成績綜合測算,排名如下:
排名前三的依次是蘇州大學、上海大學和南京師範大學。我們也可以這麼理解:南京師範大學是江蘇省重點建設高校,蘇州大學也是江蘇省重點建設高校,同時也是蘇州市鼎力建設的高校,上海大學當然是上海市重點建設的高校。
這三所高校老底子本來就很厚實,加之地方投入較大,實力不凡。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最近頒布了2019年的數據,如果結合前幾年的數據,那麼,省屬211高校的排名就是下面這樣的:
排名第一的是南京師範大學,第二名是西北大學,第三名是華南師範大學。
而第四名是上海大學,第五名是北京工業大學,江蘇大學位居第六。
所以,冷絲總結,排名前三的省屬211高校應該在上述6所高校之中。
冷絲借用這兩個名單,並非是為了說明大學的排名,而是想說另外一個重要的話題:我國地方高校該如何建設?有何重要意義?
雖然我國的高等教育自改革開放以來以來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但仍然面臨許多問題與挑戰。
我國高等教育雖然進入大眾化階段,但是高等教育發展水平與發展區域分配不平衡。由於我國發展歷史及自然環境等因素,東部地區是最早開始改革開放的地區,經濟發展程度位於全國一流,高等教育發展水平也最高,而西部地區的高等教育水平則相對落後,總體上我國東、中、西部地區的高等教育優質資源的分配程度差距較大,這也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中、西部地區的經濟發展較為滯後。
怎麼解決這一現狀呢?國家要加強對教育資源的調配力度,從我國教育資源分配的實際出發,加強地方高校建設,從而促進我國整體高等教育的發展。
教育部公布的數據,全國擁有本科院校1243所,地方本科院校約佔70%,承擔著全國約70%的本科人才培養工作,責任重大。實現高等教育內涵式發展的重點和難點主要體現在如何實現地方本科院校的內涵式發展。地方高等院校與地方經濟發展、社會文化、產業種類等因素息息相關。
由此可見,大力建設地方高校,意義深遠。
辦學目標定位是一所高校辦出特色,做大做強立於不敗之地的核心問題,也是構建健康和諧高校生態體系的主要基礎。提升辦學檔次和新生素質是每個高校增強自身競爭力、內涵素養以及學校知名度的主要方式。
地方高校的建設特色與地域文化經濟建設密不可分。在建設自身特色時,高校要深度關注地方文化經濟建設發展,結合地理環境、歷史人物等形成所在地理區域的地方特色,從而形成自身的辦學特色。
目前,由於基礎建設、師資隊伍建設、教學條件建設方面耗費了大量的財力、人力,高校品牌形象的建設是高校建設相對薄弱的環節,如何在大眾心裡構建自身品牌,形成「可視性的形象」?
這需要地方高校變觀念,在建設過程中要積極關注地域文化,緊密聯繫地方政府、企事業單位,積極發展、傳播、傳承地域文化特色,創新地域文化理念,形成符合自身特色的高校品牌形象。
地方高校在地域文化特色構建方面要聯合地方政府、相關企業,組織研究團隊潛心研究地域文化特色,同時在專業設置、人才培養目標、培養模式的構建中,積極引入地域文化特色,將地域文化特色融入地方高校建設的每一個環節中,達到地域文化助推高校專業、地方產業經濟發展的良好局面。
我們如今常說的「高校內涵式建設」,管理創新要立足自身,高校要結合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現狀,打造適用自身的內涵式建設策略。
冷絲簡單總結,地方高校必須大力構建區域特色專業,積極構建地方政府、企業、高校多方協同的創新機制,實現為地方經濟社會服務的社會屬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