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北海冰場滑冰的人們和書中閒暇喝茶的老人們 六位老人聚在一起吸菸、喝茶,享受著自在的閒暇時光。歲月已經在他們的臉上留下深深的痕跡,世道再多變故也不過是冬去春來,年復一年而已。
彩色的老北京
中國的古籍浩如煙海,哪個皇帝哪日說了一句什麼胡話,都能藉助文字記載流傳後世,而對普通百姓生活的關注,通常只限於有沒有災、缺不缺糧而已。各種小說、筆記對普通人生活的描寫,常有教化和寓言的成分,偶爾有幾個文人寫一部《東京夢華錄》這樣記錄當時社會生活與經濟文化的閒書,就足以被後世的研究者奉為至寶,因為想要了解古時候普通人的生活,總算有了一個小小的窗口。
20 世紀初期,辛亥革命的成功即刻改寫了中國的歷史,普通人的生活卻一如往常,即便剪掉了辮子,身上依然穿著破爛的長袍。諸如此類的舊事物,在往後的幾十年裡才慢慢離開人們的視線。社會的變革需要足夠的推動力,在北洋政府時代,進步的力量影響有限,因而在這一時期的照片裡,我們還能看到一些與古代相去不遠的勞作場景,一些在「舊中國」這個標籤下才有的人間百態。
我們今天呼籲要保護、要復興的很多民俗活動,在20 世紀初還保留著它們真正植根於民間的活力,比如京城各處的廟會、寺院道觀的祭神活動、各種民間藝術,以及儒家文化傳統下的一些禮制。然而,很多傳統的東西如今都失去了生長的土壤,保護往往對應著商業開發,復興常常流於形式,只有在它們真正屬於民間的年代,在人們真切的參與中,它們才是真實社會生活的一部分。這些民俗活動及它們的參與者,連同同一時代背景下的各種商業、文化活動及普通人的衣食住行,構成觀察中國社會漸進變化的多面鏡。
攝影術的發明以及五四以後文學的改良創新,讓我們至少能回到一百年前,感受當時普通百姓的生存環境。魯迅和老舍這兩位作家,都有關於自己幼年生活和家庭境況的描寫,清末民初的社會百態也盡在其中,而且他們一南一北,很有代表性。貧困肯定是第一大主題,傳統社會的各種弊端也屢屢呈現,然而人們面對困苦的堅忍、小富即安的滿足,應該來自整個民族最深的骨子裡,過去多少年都沒有變化。
隨著數碼影像技術的日益精進,數碼手工上色技術也日漸成熟。將手工著色的數位化操作,作用於歷史照片,使我們更加貼近歷史真實場景,感受到歷史照片的脈搏與呼吸。《彩色的老北京:手工上色老照片還原故都風貌》選取了清末民初的160張北京黑白老照片,採用先進的數碼手工上色技術還原其色彩,並在許多數碼技術專家和文史考證專家的幫助下,希冀復原近百年前的古都的真實面貌,展現一個彩色的老北京。通過本書,讀者可以進入當年的東交民巷使館區,可以遊覽北海、頤和園及京城周邊古蹟,並能見證北京的城市改造歷程,體味庶民世界的喜怒哀樂……
圖:《彩色的老北京 : 手工上色老照片還原故都風貌》160張數碼手工上色老照片,還原老北京風貌,北京「老炮兒」都難得一見的古都景致,跨越一個世紀的影像重新復活,感受歷史影像的呼吸。
圖:雍和宮盛況 每年農曆的正月底,雍和宮內都會人頭攢動,人們欲爭相一睹「打鬼」的場面。「打鬼」是京城百姓對這一活動的俗稱,它正式的稱呼叫「金剛驅魔神舞」,藏語稱「羌姆」,蒙古語稱「布扎克」,是黃教特有的宗教樂舞。這是一種極為隆重的宗教大典,乾隆年間傳入北京,舊時主要在雍和宮、黑寺和弘仁寺舉行。照片中圍觀的人既有滿族,也有漢族,有成人,也有兒童,個個翹首以待,可見當時之盛況。
圖:抬花轎 抬花轎是中國傳統婚禮儀式的核心部分,轎身四周罩著紅色的綾羅帷幕,上邊繡著龍鳳呈祥的圖案,四角掛著絲穗。照片中的婚轎等級不低,由八人抬,顯然這是大戶人家的婚禮。
圖:玩鷹人 老北京人有很多玩樂的方式,玩鷹是其中的一種。這種玩樂方式源於清朝入關後為了讓八旗子弟不致荒廢騎射之術而舉行的木蘭秋闈,訓練鷹的初衷是幫助打獵,內務府下面有一個部門專司此職,叫養鷹鷂處。由於皇家養鷹,後來逐漸上行下效,八旗子弟又漸漸遠離騎射,於是訓鷹就演變成一種純粹的玩樂。照片中這幾個玩鷹的年輕人,看這打扮和架勢,在當年大概也是很拉風的。20 世紀20 年代以後,旗人的生活日益窘迫,玩鷹的人日漸減少。
圖:街邊的剃頭匠 清朝入關後,強迫所有男子剃去大部分頭髮,只留腦後小手指細的一綹,即「金錢鼠尾式」,以此作為歸順的標準,否則「留髮不留頭」,因此清代的剃頭業是真正跟腦袋相關的職業。傳統的剃頭匠必須掌握16 種技能,除了梳發、剃頭、刮臉,還能掏耳、清眼、染髮、按摩、正骨等。到了民國,辮子被認為是恥辱和不衛生的象徵而要求剪掉,男子不再蓄長發,不過剃頭匠的諸般手藝依然適用。照片中,這位師傅正在認真地為他的顧客刮光頭。
圖:北京的飛行表演 1903年,萊特兄弟在美國第一次載人飛行成功。1911年,在義大利與奧斯曼土耳其帝國的戰爭中,飛機第一次加入戰場。1911—1912 年,法、比、德、俄、英等國的飛行家,相繼帶著飛機到中國進行飛行示範表演,這種據說可以用來扔炸彈的新鮮玩意兒引起了北洋政府的興趣。1913 年,袁世凱批准從法國購進12 架高德隆G3 型雙翼飛機,並在南苑開辦航空教練所,培養飛行員和機師。照片中的外國女士正捧著獎盃,可能是準備頒給一位完成表演的飛行員。
圖:南城平民百姓的生活娛樂 北京的南城是平民百姓的生活空間,這裡有各種茶館、商鋪、戲園子,即使最窮苦的人群,也能找到適合他們的娛樂和消遣。在酷熱的夏日裡,已經失去城防功用的護城河成了窮人的避暑地。在永定門外的護城河中,孩子們有的在遊泳,有的在打鬧,還有人在護城河裡清洗馬車和人力車。
內容來源:本文為中信出版社出版圖書《彩色的老北京 : 手工上色老照片還原故都風貌》,編著:視覺中國 秦風老照片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