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隨著吳謝宇的隕落,其殺母原因引起了社會各界的熱議,如第一學者學霸、北大學生、酒吧服務員、殺母、性工作者、女朋友等,這些醒目的話語,強烈的反差,引起了足夠的關注,也引來了各種猜測。
為什麼?為什麼他沒有一個光明的未來?他不得不做這樣一個出格的動作而失去了天倫動作?他為什麼這麼極端,兩面派?據說警方已經要求吳寫一份自我報告,相信真相將很快公布。然而循著吳謝宇犯罪前後的實踐有兩個方面,一種是極端的性壓抑,另一種是對母親的極大阻礙。為了追求平衡,他的身份、學習、未來和家庭關係都成為外在的東西,被他撕成碎片。為了追求平衡,他選擇了最便宜、簡單、直接的女朋友性工作者。為了追求平衡,他殺死了生下他並撫養他的母親,他還想分手,因為在他眼裡,和母親在一起,他無法過上平衡而壓抑的生活,他必須迅速擺脫這種壓抑。為了達到平衡,他白天教書育人,晚上教書育人。這些都只能從生活、人性、人格、心理等角度進行分析,否則,就無法得到答案。儘管吳謝宇是一個很好的例子,但歷史和現實中無數的人物是否在欲望與追求、不平衡與和平之間尋求平衡?
二
歷史上,老舍之所以在湖裡自殺,這對夫妻之所以上吊自殺,是因為他們在文革中受到了極大的侮辱,他們無法忍受,只能靠死亡來平衡。現實中,許多貪官「抑鬱」自殺,但他們無法面對高位與監獄的強烈反差,他們只能通過死亡來尋求寧靜和平衡。在我認識的家鄉聊城和威海發生過官員自殺事件,有的上吊自殺,有的割腕自殺,他們崗位上的風景和悲慘的自殺事件令人震驚。巨大的差距會導致巨大的破壞。
褚時健因為貢獻和分配不平衡而入獄,出獄後,他因不平衡創業,不認輸,最後,他被歸於寧靜並死亡。
他們鄙視「億元的小目標」,建城拿地,他們耍了很多把戲,他們別無選擇,只能改變局面,如果資金鍊即將崩潰,他們就不得不瘋狂拋售,士氣急劇下降,趨於平靜。
名人與老百姓、官員與老闆,都逃不出平衡與失衡的循環命運。
三
楊瀾採訪了獲得華裔諾貝爾物理獎的崔琦先生,他出生於河南寶豐縣,他10歲以前從未出過村,他幫助父親幹農活,每天養豬和養羊。當12歲,姐姐給他介紹了一個去香港傳教士學校的機會。小崔琦不願意和離開家分手,所以他媽媽安慰他說你下次可以回來麥收。他沒想到的是,他再也沒有機會回家鄉了,他的父母在20世紀代末餓死了。
楊瀾問崔琦如果讀書會當時沒有出來怎麼辦,他認為答案是知識改變命運。出乎意料的是,崔琦的答案是「其實我寧願是一個不識字的農民。如果我還留在農村,留在父母身邊,家裡有一個兒子畢竟不一樣,也許他們不至於餓死吧!」諾貝爾獎,科學成就或社會認可,這些都不足以彌補他的失落和永恆的心痛。在崔琦的內心深處中,親屬關係的不平衡使他感到愧疚和終身遺憾。這是諾貝爾獎無法檢查和平衡。
四
我記得我寫了一篇關於《關於幸福的定義》文章的文章,還提到了一個關於洛克菲勒和小男孩的故事,當上個世紀的世界石油大王洛克菲勒還在到處借錢創業時,他和同事們開著一輛破車穿過一條鄉間公路,看到一輛小男孩開著一輛裝滿桶的馬拉雪橇,在溫暖的天氣裡愉快地吹著口哨,他的同事們都被孩子的快樂情緒感染了。洛克菲勒說,這個孩子將來不會有什麼不同,因為他沒有專注於手頭的工作。根據文章的說法,洛克菲勒確實對自己的工作很投入,但他有沒有像小男孩一樣快樂過?當他用各種手段挫敗石油行業的同行時,他也許有成功的自豪感,但他並不感到高興。至於小男孩,他當然沒有像洛克菲勒那樣做,但他知道如何抓住生命中每一個幸福的機會,他過著充實而舒適的生活,即使他一輩子都在開馬車,能永遠快樂地吹口哨不是一種幸福嗎?
是的,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幸福,幸福是在心理平衡狀態下滿足欲望的產物。其實,追求幸福也是追求平衡。
生命與人性沒有區別,他們一生都在追求一種內在的平衡。不同的是有的人在可控的平衡框架內儘可能多地追求精彩的內容;有的人根本無法實現不平衡,卻能過上平淡無奇的生活;而有的人在追求平衡與不平衡的生活中,上下起伏、跌宕錯亂,最後變成了悲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