夫佳兵不祥之器,物或惡之,故有道者不處。
君子居則貴左,用兵則貴右。
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
恬淡為上,勝而不美,而美之者,是樂殺人。
夫樂殺人者,則不可得志於天下矣。
吉事尚左,兇事尚右,
偏將軍居左,上將軍居右,言以喪禮處之。
殺人之眾,以悲哀泣之。
戰勝以喪禮處之。
在道的章節裡面,這一章把問題說得越來越具體了,慢慢的擺脫了那些抽象的說法,說兵、說左、說右、說不祥、說美、說樂、說殺人、說得志於天下這些概念,像偏將軍、上將軍、悲哀泣之、喪禮處之,這些概念都是我們人世間用過的,而且現在好多概念還都在用。
有道者不處,不處兵者。
有道者絕對不會去操縱爭鬥,有道者他根本沒有爭鬥,他根本不用兵。不用兵,他怎麼處理問題呢?修道的立場和知白守黑應該如何選擇?實際上這一章講的是你在做人的時候怎樣選擇自己的方向問題,立場、方向、做法,應該怎樣處理。
人世間不可能沒有矛盾的,有矛盾,你就要處理矛盾。處理矛盾有很多方法,人類的過去,無論哪個國家,都是從戰爭中發展過來的。沒有兵,沒有打仗,沒有爭鬥,不可能。
但是有了以後怎麼辦哪?是不是說明老天爺在選擇哪?老天爺是不是也在用兵哪?
天下萬事萬物都是老天爺所創造的,那麼這個爭鬥是老天爺形成的呢?還是人形成的呢?人是四大之一,道大、天大、地大、人大,那麼人在天地之間到底有些什麼特點呢?和天、地、道有什麼區別呢?
人類,在人為的一面很突出。那麼就個體而言,在生存中、社會中、修煉中,我們怎樣去選擇?
比方說我們要熱愛社會,那你怎樣去熱愛社會?那有的人就要關注社會了。在國內,就有新疆問題、西藏問題,當然,這些問題中央已經處理好了,但我們應該怎樣想呢?到底是站在哪個方面去想這些問題?到底是支持民族主義者?還是支持國家統一的理念?
如果大家仔細想的話,我想這些問題還是存在的。現在世界上也是這樣,美國非要打伊拉克,伊拉克人就非要反抗,到底誰對誰錯?最高境界的處理方法應該怎麼去處理呢?老子 在這一章裡面就展示了一種新的立場。
戰爭、爭鬥,是人類的一種特色。有的人就是喜歡打仗,而且高興於殺人。老子 說樂殺人者不可得志於天下。比方說像美國那些定政策的人,他往往給自己戰爭的理由找了很多「證據」,說戰爭好像應該發生,他應該去侵略。
但實際上,有人就說過,如果美國不去幹涉伊拉克,伊拉克人能夠吃飽穿暖、生活安定,現在搞得好,儘管有了新政府,但是沒有一刻安寧。這說明什麼道理呢?說明夫樂殺人者不可得志於天下。
但是,我們在這個地方討論的並不是社會的戰爭問題,而是個人的修煉問題。那麼修煉問題為什麼和兵、殺人、樂,這些東西聯繫到一塊兒了?
那是因為我們人的心理狀態從大的一面,它可以影響到社會,從小的一面,它可以影響我們自身的發展。所以我們自己選擇立場的時候,就要知道,你的選擇不但是決定你自己的未來,而且你決定了社會的一種發展趨勢,這是我個人的一種觀點,無數的個人集合起來以後,就是一種社會力量。
所以每個人儘管只是想,但是這些想構成了一種思維力量,這種思維力量最終要匯成江河湖海,最後,影響整個地球上的文化向著某個方向進步。
昨天也說到了戰爭問題,沒有第一、二次世界大戰,沒有那些戰爭狂人,也就沒有我們今天將近六十年安靜的地球文明。沒有原子彈的話,核武器的限制問題也不會提到日程上來,才有了聯合國,才有了將近六十年生活的安定。
兵力和武器都是不祥之器,有道人肯定是不會去想它的。
俗話說男左女右,男人左面的血脈旺一些,右面弱一些,女人則相反。事物在發展的時候,你自己在選擇你自己的發展,你會選擇左邊為陽或右邊為陽。
在現實中左側一般為柔弱之位,為什麼呢?因為一般我們都是用右手吃飯的,也用右手寫字,用左手的人很少。
為什麼習慣用右呢?那是因為古人在觀察這個問題的時候,把左右分成柔弱和剛強這個位置。一般說左邊是柔弱之位,右邊是剛強之位,人的這種習慣就說明右位是較強的一側。
有了這種選擇之後,有道者肯定就居左,不居右,貴左而不貴右。
兵者,不祥之器,不得已而用之,不得已才去用,恬淡為上。安然坦然的去用這個兵,心中不以此為美、以此為好、以此為樂,勝而不美,而美之者,打贏了,不會陶醉在這中間,實際上你還是以悲憫為上。
你慈悲眾生,所以叫勝而不美。如果你不慈悲眾生呢?你打贏了之後樂陶陶,很高興,那就叫美之者,是樂殺人,殺了人,好像是勝利者一樣,你在歡呼,是樂殺人,樂殺人者則不可得志於天下。
大家看過三國演義的人都知道,諸葛亮在七擒孟獲的這場戰爭中,曾經有火燒鐵甲軍一說,把三千鐵甲軍燒得一個不剩。燒完之後,他沒有高興,而是以喪禮處之,以悲哀泣之。
他自己親自寫了一篇禱文,上告老天,對殺伐過重予以道歉。這說明在戰爭中不可以戰得志於天下,所謂馬背上的天下,他絕對不會長久,中國的元朝就是這樣的例子。成吉思汗,只識彎弓射大雕,他打到莫斯科的西邊去了,但他是否能把握這個天下呢?把握不了。
他的後人忽必烈在中國建立了元朝,是不是能夠長久呢?我想像他們那樣樂於用兵,樂於在馬背上爭殺的人,他最後不能得志於天下。
現在我們看到很多作家寫的清朝歷史,康熙皇帝少年登基多磨難,他就知道徵服天下不能靠武力,只能靠理智,靠慈悲,所以他對揚州的屠城事件表示了愧疚之心,據說他免了揚州人十年的稅務。
他從實踐中知道你真正要得天下,還是要從管理上下功夫,你殺了人,要以喪禮處之,做好善後工作,給當地人一個比較好的發展空間,這才是符合於道的,所以他有了這種思想。他在位期間,他的事業一直都比較順利。為什麼順利呢?這就是因為他按著老子 的這種思想去做了。
吉事尚左,兇事尚右,偏將軍居左,上將軍居右。
偏將軍肯定是次一等的了,上將軍肯定是主要的將軍了。主要的的居右,而兇事也尚右,他這是說右面是主要的位置。你怎樣理解他和我們修煉的這種關係?
我原來是這樣說的,人的識神處事,難以做到全面,所以就謂之偏將軍。元神能夠通達陰陽,主宰百事印證,可稱為上將軍。聖祖說偏將軍居左,上將軍居右,也就是說將識神放在柔弱之位,以取恬淡,將上將軍代表的元神放在剛強的位置,也就是陰性的陽位,以行玄德。
這個意思就是說,把元神放在主要的位置,讓它去主宰我們修煉的過程,這個過程就稱為玄德的一種積累,因為它跟我們的思維正好相反。所以他說與物反矣,就是這個意思。
當它從反的方面去調理的時候,我們有很多過程會不大適應,因為元神主事的時候,它只會按因果律去辦,你本身有很多欠缺的地方呢?它肯定要去彌補,彌補的時候,它不斷地去損掉你那些好不容易花主觀意識積累起來的一些東西。
最後你自己還不適應,你會以為這不利於自己的發展,但實際上最終他肯定是有利於你自己的發展的。這些你只有從自己的實踐中才能體會過來,單純從文字上是很難以理解的。
這樣的安排自己的主次位置,才能使自己的修煉立於不敗之地。而在陽性思維的一面,始終都要以悲哀者處之,如此方能培養修真者得上善之心。殺伐過重時,也應以悲哀之情應之,這就是勝利在握的基礎,不可樂而忘形,要處理好與信息的關係,這就是超度。
對這個問題我是這樣想的,修煉者一般在信息訓練階段,它有個信息考驗期,他單純的用信息,按先陰後陽的這個原則來看,
第一,先陰後陽,信號訓練階段。
第二,凡心磨鍊階段。
第三,心中心和諧階段。
有這三個階段就可以基本上表達本來的意思了。
這個地方所說的吉事、兇事、偏將軍、上將軍、喪禮、殺人、悲哀泣之,這些都與信號訓練階段有關。在信號訓練階段,你的神還在體內的時候,你的思維與你的元神之間很難以和諧。
這時你元神的能量是很大的。特別是你練功,不斷的採外氣進來,陪練元神,元神的能量已到很強了,它就要求換位。如果不換位,你老靠主觀意識去指使它,因為你的主觀意識不符合道,那麼你對道的信息就時時刻刻在破壞它,所以你的換位是必要的。
這是信號訓練階段的第一個問題。
第二個問題,一旦換位了以後,你的凡心難受,而且不是一般的難受。比方說你想吃的,你的信息不讓你吃,你一吃它就噁心,你平常很喜歡吃的東西,比方我喜歡吃紅燒肉,那個時候我看到紅燒肉就噁心,吃一口就吐,那不是像我們吃了什麼不乾淨的東西感到噁心的吐,而是心裡有一種強烈的感覺要吐。
這是體內的元神在發一種信息,在這個階段,你會明顯的感覺到你的神在你的心臟中運動。它讓你進行比較,在你所有的信號中,哪一種是它發出來的,哪一種是你原來的。這時的信號明顯的在比較,我這裡都是講的我自己的實踐過程。
大家以後練到這個階段的時候,肯定要體會這個狀態。當信息訓練到一定階段的時候,你平常看慣的一個人,會突然不認識了, 思維中還知道這個人我肯定認識,這個狀態有點像自己走在一個生疏的地方,一看這個地方好像我來過,或者是你碰到一個人,感覺這個人好像過去見過他一樣,這都是因為你的信息系統中,被元神所記錄的狀態,被重新激發出來了。
在信號訓練階段,他這個激發是比較明顯的,而且它的位置是換過來了,就是你平常認識的人,哪怕是你的父母,這時也感到他們好像很遙遠一樣,就好像不認識一樣,哪怕你的孩子都不認識了。
這個時候,你的凡心就受到磨,這個磨是真實的,不僅是平常的吃吃苦,受一點委屈,而是那種你想要去接近,又感到難以完成自己的感情、思想的完全到位。
我們平常可以抱抱自己的孩子,親親他,和他接觸,但是這個時候就難以這樣,你跟他很疏遠,但是你又跟他很近。這種遠和近,就是磨。當然這些都是你在某個階段所必須經過的。
所以當你的凡心被磨鍊的時候,就說明你元神的狀態已經到達一定的狀態了。這個狀態是很短暫的,看你是否適應得了,適應得了,你就不斷地給它積蓄能量的條件。
適應不了,你非要把這個狀態按自己的習慣改變過來,你有權利這樣做,你也有能力這樣做,你都有,因為它是不會跟你爭的,它畢竟屬於道,道性的東西不會跟你陽性的東西爭。但如果你要修道,你就恰當的去換位,這就是吉事和兇事,偏和上的換位問題。
當你的潛意識或者元神要求換位的時候,你一定要去適應它,一定要去鍛鍊它。這個就叫訓練。訓練達到一定程度以後,你就知道,什麼樣的東西叫道,什麼樣的行為叫道,什麼樣的選擇叫道。
因為你選擇的目的是為了激發你的潛能,這個潛能,有許多道理是要你自己實踐才能夠得到的。如果你抱著凡心,說要修道,那不是一件假事嗎?
所以書中在這裡揭示的道理,是要你在凡心的磨鍊上,去理解信息是怎樣完成先陰後陽的轉化的。它為什麼要轉化呢?
其目的無非就是說它的信號要解脫,解脫的時候要有充足的能量。
人是一個整體,一對辯證的矛盾處在裡面。西方的醫學說,人的思維來自於大腦,而東方人說人的思維來自於心臟,這就明顯的說明人有矛盾的一面,這種矛盾不是文化上的,而且是現實中的。
人身體中有著兩個事物,人類在發展中有兩個認識方向,一種從大腦方面去認識,一種從心的方面去認識。中國人那種認識方法是抽象的,而西方人的認識方法是具體的。
具體的,就是大腦;抽象的,就是心。心這個東西太變化無常了,所以就容易從抽象的角度去體現,而具體的一面,大腦有很多溝回,按巴浦洛夫的條件反射學說,你只要刺激肢體,大腦相應部位就有信號的反映,他就根據這些對應,就建立了關於人的思維的一種學說。
這個思維的學說是不是能代表人的全部啊?不能。它只是表達了具體的那一面。那麼抽象的一面有沒有科學道理呢?在中國人的實踐中證明了它科學道理的存在。
書中就把它說成是上將軍和偏將軍的一種辯證關係。你要想處理好這個關係,你在選擇的時候,一定要讓你的偏將軍居左,讓你的上將軍居右。居右的目的是為了讓它有足夠的能量得到解脫。
它解脫為什麼有好處呢?在後面的章節中就說,外其身則身存。後其身則身先。
對修煉的推斷,他不是從戰爭,從社會的角度去下結論的,他只是利用了戰爭,利用了社會的現象去說明人身體內部和人身體外部是沒有分別的。這都是一種運動方式和運動狀態。
既然這種運動狀態,可以把它濃縮到身體內部來,我們在研究這個問題的時候,就要從自己身體內部這個整體性去看。
當你知道了這個整體性以後,現在我們人都有足夠的能力去指揮自己,或者是控制自己,或者是歪掰自己,比如上醫院看醫生,醫生說你有這個病、那個病,實際上你什麼病都沒有。為什麼沒有?
因為病這個概念是人發明的,他把很多理念都放在事物具體的一面去看,你說有了,他就有了,其事好還,然後再去發展與之相關的枝節,越往外發展延伸,學問就越無止境。
中國人是怎樣想的呢?中國人從抽象的角度,就知道,人既然客觀的存在心、肝、脾、肺、腎,那麼他們必然就像社會結構一樣有君、臣、佐、使,就像社會一樣在運作。他從這個角度判斷問題,就有了完全不同的思維方式。它是從整體的和諧方面,這個和諧,被我們現在的國家領導人用得恰到好處,創造和諧社會。
我們怎樣創造一個和諧的身體呢?這就是問題的主要方面了。
所以古人就說,道不外求,就是你到身體外面去求道的話,你忽略了一個問題,外面的世界很精彩,越精彩,越不能代表道的真實面貌。你內部精不精彩呢?照樣的精彩。因為你沒有觀察到那個地步,所以你看不到那個精彩,當你看到那個精彩以後,你就知道內部世界,實際上反映了外部世界。
所以老子 在他的《道德經 》中,用完整的社會現象去比喻我們修煉的這種選擇,我想他是有一定道理的。這個道理就在於具體和抽象的關係,他要你永遠都選擇弱勢的那一面。因為他知道你的主觀肯定總喜歡強勢的,肯定總喜歡能量的。你要控制這個能量,你要控制你的狀態,你希望健康,但是你把能量都控制死了,那麼你的潛在、其它的方面呢?你怎麼獲得這個能量啊?
你怎麼知道能量應該往什麼地方送啊?什麼地方才最需要啊?你的主觀意識根本就不知道。醫學現在發明了很多的方法,包括藥物療法、理療法、針灸法,這些東西就是人的外在手段,在調整人的內在平衡,我們可以從主觀上去找到他道理上的弱點。
比方說藥,阿司匹林,它是中樞神經抑制藥,抑制你中樞神經的興奮,興奮被抑制了,發燒就進行不下去了,他就說這個藥能去熱,說熱去掉了,對大腦的破壞就降低了,感冒就好了。但實際上問題是不是這樣?我想不是這樣。
今後如果感冒了,特別是那種重感冒,你不吃藥,你就會發現一種現象,你全身的骨頭都在發熱,最後發酸,最後人就像被完整地調整過一次一樣。這個調整有什麼好處和壞處呢?
按醫學,這個熱沒有好處,是發炎的現象。但是按中醫的說法,熱極必然生寒,所以有很多人,他熱的時候,像打擺子一樣,他要蓋很多被子,溫度越高,他蓋的被子越厚,這就是熱極生寒。
熱和寒的這種交換實際上就是一種調整,這種調整就很容易被人類的文化理解成為病,這就是病的來源。
實際上這是不是病呢?不是的。它實際上是人生長的一種過程。
有很多人可能會覺得我這句話不可理喻,因為人類幾千年以來,都把這個當作病認識的,包括中國的很多先賢們,像張仲景,漢朝時的名醫,著有《傷寒論》。他認為人得病是因為傷寒了,或者是傷熱了,是交換中產生的一種現象,就寫出了《傷寒論》。
那麼這種交換能否把人都調整到好的一面呢?不能。
因為人的肌體肯定有缺欠的這一面。身體被調整的時候,又容易受人的主觀意識的左右,主觀意識就阻礙了調整向自然的方向去發展。所以在調整中,人很難度過去的情況很多。
當然我不是說沒有「病」這個概念,也不是說有了病不要去找醫生,而是說修煉的時候,當你明白了能量的這個關係以後,你不要單純的認為人生命現象中的消極因素都是壞事。
它實際上都是一種內戰。這個觀點不知道大家能不能接受。人身體的疾病和所有不舒服的現象都是一種內戰。
內戰是怎麼形成的?是人性的狀態形成的。
老子 在《道德經 》裡面對嬰兒的狀態講得比較多,而且最推崇嬰兒的狀態。就是說這種狀態是最安全的,是最圓滿的。只有他才可能圓融。
那麼這個嬰兒狀態的圓融,它和人性有什麼關係呢?嬰兒什麼都不知道,怎麼能談到人性呢?就是因為他沒有心,沒有思維。
他有心臟,有元神,是元神在支配著他的生命,這就是上將軍一直在主導他生命的運動,所以他這個時候是最和諧的,嬰兒的狀態是最和諧的。
老子 從這一點上去推論人的合理狀態的時候,就指出了元神在人的生命中起了很重要的作用。
元神不是我們後天有的,而是先天本來就具足的,但是它來到你的身體以後,就受制於你的身體,你的人性的這一面就在慢慢的消耗它,消耗到一定程度以後,你元神的能量和智慧就從先天帶過來時的程度慢慢的退化了。
退化到後來,就起不了作用了。這時你要想健康、長壽、有智慧,從什麼地方得來?哦,通過學習得來。學習能夠幫助你得到這些東西嗎?
比方說,宋朝時期的朱熹,身體就不好,清朝的曾國藩,他也算半個聖人了,也是身體不好。讀書讀多了的人,身體肯定有問題,因為他傷神。一傷神,要想再前進,先天智慧就不足,後天智慧是不足以達到這種平衡的。
而老子 在這個地方展示的是先天和後天和諧的平衡,這種和諧的平衡不是靠學,而是靠修。在修的過程中,你就要注意主和賓的關係。
紫陽真人曾經這樣說過:用將需分左右軍,饒它為主我為賓,勸君臨陣休輕敵,恐喪吾家無價珍。
這四句話說的就是在我們身體內部進行調節的過程中,你要想平衡這個內戰,這個內戰是必然的,福氣再好的人,一生不可能不得病,一生不可能不衰老,這是由於戰爭內耗掉的。
這就像六十年代冷戰時期,表面上好像沒打仗,但是消耗沒有呢?蘇聯人把原子彈運到古巴,美國人拼命的發展飛彈防禦系統,現在還在發展。這是不是內耗啊?把地球上的資源、精神、智慧全部都用到內戰上去了。
如果我們把這個內戰拿到體內來,如果我們知道這個內戰是必然的,那麼我們怎樣去處理這個戰爭呢?這就是老子 的智慧。如果這個智慧被人類所掌握了,不但是沒有戰爭,而且人類社會中的每一個人都可能覺悟。大家不要小看這個問題,都可能覺悟!
所以未來的社會和未來的人類,我們的下一代人,或再下一代人,他們的思維在產生的時候,一定會有一種基礎,就是老子 的道德精神,我們可以在今天做這樣一個預見。
因為老子 的道德精神,從內開始修起的精神,怎樣平衡內在的精神,不但是在修煉上起作用,在社會上也同樣起作用,其根源就在這個地方。
就在於我們人類是不通過學就可以掌握很多自然知識的,這是因為我們尊重了元神。紫陽真人在《悟真篇》裡面為什麼說「饒它為主我為賓」哪?因為他深深地懂得了老子 所說的偏將軍和上將軍的這種相互關係,再就是他懂得了吉事和兇事這種辯證關係。
你若想不斷的有吉星高照的話,你的主觀意識一定要尚左,而不是尚右。這個左邊是你要守弱的位置,你這個時候才有發展。
你守住了強的位置,你非要守右邊,你說我習慣了,那誰也幹涉不了你,誰也破壞不了你,只有你自己才能改變它。所以他用了一個非常貼切,非常高明的字,「饒」,我主動的讓出去。我是非常大度的,非常理解的轉讓出去,我讓它去主宰我的生命。
我那天說的雲南大學的徐錫華教授,他用的就是這種方法。饒它第一思維永遠的去做,我不考慮第二思維,時間長了以後,他的元神自動的就跑的主導的地位上去了,它自動的就會體現出它的能量和智慧的存在。像這種狀態,你花多少年都積累不起來的。他知道了這個道理以後,實踐了幾個月,這個願望就實現了。
第三個問題,心中心和諧的階段。
第三個階段是最不容易做到的。我說的都是階段性的過程。有內戰的過程,有內戰到和諧的過程,就是你自我調節,把元神放到主導位置,把主觀意識放到後面,但是你忽略了一個方面,忽略了你的客觀現實。
你的客觀現實非常殘酷,現在人都喜歡錢,你說我反過來,我不喜歡錢,你行得通麼?你當然也行得通,但是你很痛苦。因為你始終都掙扎在現實和理想之間。掙扎還是內戰,內戰就要消耗。你的生命慢慢的耗,最後耗完了。那麼應該怎樣去對待這個現實呢?這就是第三十二章所講的內容。
老子 的整個《道德經 》,並不是東一下,西一下,支離破碎的,它是順理成章的,慢慢一步一步的推導,最後告訴你我說的到底是什麼樣一個系統。他講的是系統論,並不是簡單的虛無學說。
那麼我們應該怎樣對待這個現實呢?我們最起碼要找到一個理論根據,我讓出主的道理是什麼?
1、人的對抗意識是不祥之源。
2、居弱用強難在明明道。
3、心常悅眾樂,身常棄眾行。
4、主賓易位知宗祖,客行主位要謹慎。
5、悲憫人世,慈悲眾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