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講義:生存與修煉,生命內在平衡的左右觀

2021-01-11 身體自我修復研究者

夫佳兵不祥之器,物或惡之,故有道者不處。

君子居則貴左,用兵則貴右。

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

恬淡為上,勝而不美,而美之者,是樂殺人。

夫樂殺人者,則不可得志於天下矣。

吉事尚左,兇事尚右,

偏將軍居左,上將軍居右,言以喪禮處之。

殺人之眾,以悲哀泣之。

戰勝以喪禮處之。 

在道的章節裡面,這一章把問題說得越來越具體了,慢慢的擺脫了那些抽象的說法,說兵、說左、說右、說不祥、說美、說樂、說殺人、說得志於天下這些概念,像偏將軍、上將軍、悲哀泣之、喪禮處之,這些概念都是我們人世間用過的,而且現在好多概念還都在用。

有道者不處,不處兵者。

有道者絕對不會去操縱爭鬥,有道者他根本沒有爭鬥,他根本不用兵。不用兵,他怎麼處理問題呢?修道的立場和知白守黑應該如何選擇?實際上這一章講的是你在做人的時候怎樣選擇自己的方向問題,立場、方向、做法,應該怎樣處理。

人世間不可能沒有矛盾的,有矛盾,你就要處理矛盾。處理矛盾有很多方法,人類的過去,無論哪個國家,都是從戰爭中發展過來的。沒有兵,沒有打仗,沒有爭鬥,不可能。

但是有了以後怎麼辦哪?是不是說明老天爺在選擇哪?老天爺是不是也在用兵哪?

天下萬事萬物都是老天爺所創造的,那麼這個爭鬥是老天爺形成的呢?還是人形成的呢?人是四大之一,道大、天大、地大、人大,那麼人在天地之間到底有些什麼特點呢?和天、地、道有什麼區別呢?

人類,在人為的一面很突出。那麼就個體而言,在生存中、社會中、修煉中,我們怎樣去選擇?

比方說我們要熱愛社會,那你怎樣去熱愛社會?那有的人就要關注社會了。在國內,就有新疆問題、西藏問題,當然,這些問題中央已經處理好了,但我們應該怎樣想呢?到底是站在哪個方面去想這些問題?到底是支持民族主義者?還是支持國家統一的理念?

如果大家仔細想的話,我想這些問題還是存在的。現在世界上也是這樣,美國非要打伊拉克,伊拉克人就非要反抗,到底誰對誰錯?最高境界的處理方法應該怎麼去處理呢?老子 在這一章裡面就展示了一種新的立場。

戰爭、爭鬥,是人類的一種特色。有的人就是喜歡打仗,而且高興於殺人。老子 說樂殺人者不可得志於天下。比方說像美國那些定政策的人,他往往給自己戰爭的理由找了很多「證據」,說戰爭好像應該發生,他應該去侵略。

但實際上,有人就說過,如果美國不去幹涉伊拉克,伊拉克人能夠吃飽穿暖、生活安定,現在搞得好,儘管有了新政府,但是沒有一刻安寧。這說明什麼道理呢?說明夫樂殺人者不可得志於天下。

但是,我們在這個地方討論的並不是社會的戰爭問題,而是個人的修煉問題。那麼修煉問題為什麼和兵、殺人、樂,這些東西聯繫到一塊兒了?

那是因為我們人的心理狀態從大的一面,它可以影響到社會,從小的一面,它可以影響我們自身的發展。所以我們自己選擇立場的時候,就要知道,你的選擇不但是決定你自己的未來,而且你決定了社會的一種發展趨勢,這是我個人的一種觀點,無數的個人集合起來以後,就是一種社會力量。

所以每個人儘管只是想,但是這些想構成了一種思維力量,這種思維力量最終要匯成江河湖海,最後,影響整個地球上的文化向著某個方向進步。

昨天也說到了戰爭問題,沒有第一、二次世界大戰,沒有那些戰爭狂人,也就沒有我們今天將近六十年安靜的地球文明。沒有原子彈的話,核武器的限制問題也不會提到日程上來,才有了聯合國,才有了將近六十年生活的安定。

兵力和武器都是不祥之器,有道人肯定是不會去想它的。

俗話說男左女右,男人左面的血脈旺一些,右面弱一些,女人則相反。事物在發展的時候,你自己在選擇你自己的發展,你會選擇左邊為陽或右邊為陽。

在現實中左側一般為柔弱之位,為什麼呢?因為一般我們都是用右手吃飯的,也用右手寫字,用左手的人很少。

為什麼習慣用右呢?那是因為古人在觀察這個問題的時候,把左右分成柔弱和剛強這個位置。一般說左邊是柔弱之位,右邊是剛強之位,人的這種習慣就說明右位是較強的一側。

有了這種選擇之後,有道者肯定就居左,不居右,貴左而不貴右。

兵者,不祥之器,不得已而用之,不得已才去用,恬淡為上。安然坦然的去用這個兵,心中不以此為美、以此為好、以此為樂,勝而不美,而美之者,打贏了,不會陶醉在這中間,實際上你還是以悲憫為上。

你慈悲眾生,所以叫勝而不美。如果你不慈悲眾生呢?你打贏了之後樂陶陶,很高興,那就叫美之者,是樂殺人,殺了人,好像是勝利者一樣,你在歡呼,是樂殺人,樂殺人者則不可得志於天下。

大家看過三國演義的人都知道,諸葛亮在七擒孟獲的這場戰爭中,曾經有火燒鐵甲軍一說,把三千鐵甲軍燒得一個不剩。燒完之後,他沒有高興,而是以喪禮處之,以悲哀泣之。

他自己親自寫了一篇禱文,上告老天,對殺伐過重予以道歉。這說明在戰爭中不可以戰得志於天下,所謂馬背上的天下,他絕對不會長久,中國的元朝就是這樣的例子。成吉思汗,只識彎弓射大雕,他打到莫斯科的西邊去了,但他是否能把握這個天下呢?把握不了。

他的後人忽必烈在中國建立了元朝,是不是能夠長久呢?我想像他們那樣樂於用兵,樂於在馬背上爭殺的人,他最後不能得志於天下。

現在我們看到很多作家寫的清朝歷史,康熙皇帝少年登基多磨難,他就知道徵服天下不能靠武力,只能靠理智,靠慈悲,所以他對揚州的屠城事件表示了愧疚之心,據說他免了揚州人十年的稅務。

他從實踐中知道你真正要得天下,還是要從管理上下功夫,你殺了人,要以喪禮處之,做好善後工作,給當地人一個比較好的發展空間,這才是符合於道的,所以他有了這種思想。他在位期間,他的事業一直都比較順利。為什麼順利呢?這就是因為他按著老子 的這種思想去做了。

吉事尚左,兇事尚右,偏將軍居左,上將軍居右。

偏將軍肯定是次一等的了,上將軍肯定是主要的將軍了。主要的的居右,而兇事也尚右,他這是說右面是主要的位置。你怎樣理解他和我們修煉的這種關係?

我原來是這樣說的,人的識神處事,難以做到全面,所以就謂之偏將軍。元神能夠通達陰陽,主宰百事印證,可稱為上將軍。聖祖說偏將軍居左,上將軍居右,也就是說將識神放在柔弱之位,以取恬淡,將上將軍代表的元神放在剛強的位置,也就是陰性的陽位,以行玄德。

這個意思就是說,把元神放在主要的位置,讓它去主宰我們修煉的過程,這個過程就稱為玄德的一種積累,因為它跟我們的思維正好相反。所以他說與物反矣,就是這個意思。

當它從反的方面去調理的時候,我們有很多過程會不大適應,因為元神主事的時候,它只會按因果律去辦,你本身有很多欠缺的地方呢?它肯定要去彌補,彌補的時候,它不斷地去損掉你那些好不容易花主觀意識積累起來的一些東西。

最後你自己還不適應,你會以為這不利於自己的發展,但實際上最終他肯定是有利於你自己的發展的。這些你只有從自己的實踐中才能體會過來,單純從文字上是很難以理解的。

這樣的安排自己的主次位置,才能使自己的修煉立於不敗之地。而在陽性思維的一面,始終都要以悲哀者處之,如此方能培養修真者得上善之心。殺伐過重時,也應以悲哀之情應之,這就是勝利在握的基礎,不可樂而忘形,要處理好與信息的關係,這就是超度。

對這個問題我是這樣想的,修煉者一般在信息訓練階段,它有個信息考驗期,他單純的用信息,按先陰後陽的這個原則來看,

第一,先陰後陽,信號訓練階段。

第二,凡心磨鍊階段。

第三,心中心和諧階段。

有這三個階段就可以基本上表達本來的意思了。

這個地方所說的吉事、兇事、偏將軍、上將軍、喪禮、殺人、悲哀泣之,這些都與信號訓練階段有關。在信號訓練階段,你的神還在體內的時候,你的思維與你的元神之間很難以和諧。

這時你元神的能量是很大的。特別是你練功,不斷的採外氣進來,陪練元神,元神的能量已到很強了,它就要求換位。如果不換位,你老靠主觀意識去指使它,因為你的主觀意識不符合道,那麼你對道的信息就時時刻刻在破壞它,所以你的換位是必要的。

這是信號訓練階段的第一個問題。

第二個問題,一旦換位了以後,你的凡心難受,而且不是一般的難受。比方說你想吃的,你的信息不讓你吃,你一吃它就噁心,你平常很喜歡吃的東西,比方我喜歡吃紅燒肉,那個時候我看到紅燒肉就噁心,吃一口就吐,那不是像我們吃了什麼不乾淨的東西感到噁心的吐,而是心裡有一種強烈的感覺要吐。

這是體內的元神在發一種信息,在這個階段,你會明顯的感覺到你的神在你的心臟中運動。它讓你進行比較,在你所有的信號中,哪一種是它發出來的,哪一種是你原來的。這時的信號明顯的在比較,我這裡都是講的我自己的實踐過程。

大家以後練到這個階段的時候,肯定要體會這個狀態。當信息訓練到一定階段的時候,你平常看慣的一個人,會突然不認識了, 思維中還知道這個人我肯定認識,這個狀態有點像自己走在一個生疏的地方,一看這個地方好像我來過,或者是你碰到一個人,感覺這個人好像過去見過他一樣,這都是因為你的信息系統中,被元神所記錄的狀態,被重新激發出來了。

在信號訓練階段,他這個激發是比較明顯的,而且它的位置是換過來了,就是你平常認識的人,哪怕是你的父母,這時也感到他們好像很遙遠一樣,就好像不認識一樣,哪怕你的孩子都不認識了。

這個時候,你的凡心就受到磨,這個磨是真實的,不僅是平常的吃吃苦,受一點委屈,而是那種你想要去接近,又感到難以完成自己的感情、思想的完全到位。

我們平常可以抱抱自己的孩子,親親他,和他接觸,但是這個時候就難以這樣,你跟他很疏遠,但是你又跟他很近。這種遠和近,就是磨。當然這些都是你在某個階段所必須經過的。

所以當你的凡心被磨鍊的時候,就說明你元神的狀態已經到達一定的狀態了。這個狀態是很短暫的,看你是否適應得了,適應得了,你就不斷地給它積蓄能量的條件。

適應不了,你非要把這個狀態按自己的習慣改變過來,你有權利這樣做,你也有能力這樣做,你都有,因為它是不會跟你爭的,它畢竟屬於道,道性的東西不會跟你陽性的東西爭。但如果你要修道,你就恰當的去換位,這就是吉事和兇事,偏和上的換位問題。

當你的潛意識或者元神要求換位的時候,你一定要去適應它,一定要去鍛鍊它。這個就叫訓練。訓練達到一定程度以後,你就知道,什麼樣的東西叫道,什麼樣的行為叫道,什麼樣的選擇叫道。

因為你選擇的目的是為了激發你的潛能,這個潛能,有許多道理是要你自己實踐才能夠得到的。如果你抱著凡心,說要修道,那不是一件假事嗎?

所以書中在這裡揭示的道理,是要你在凡心的磨鍊上,去理解信息是怎樣完成先陰後陽的轉化的。它為什麼要轉化呢?

其目的無非就是說它的信號要解脫,解脫的時候要有充足的能量。

人是一個整體,一對辯證的矛盾處在裡面。西方的醫學說,人的思維來自於大腦,而東方人說人的思維來自於心臟,這就明顯的說明人有矛盾的一面,這種矛盾不是文化上的,而且是現實中的。

人身體中有著兩個事物,人類在發展中有兩個認識方向,一種從大腦方面去認識,一種從心的方面去認識。中國人那種認識方法是抽象的,而西方人的認識方法是具體的。

具體的,就是大腦;抽象的,就是心。心這個東西太變化無常了,所以就容易從抽象的角度去體現,而具體的一面,大腦有很多溝回,按巴浦洛夫的條件反射學說,你只要刺激肢體,大腦相應部位就有信號的反映,他就根據這些對應,就建立了關於人的思維的一種學說。

這個思維的學說是不是能代表人的全部啊?不能。它只是表達了具體的那一面。那麼抽象的一面有沒有科學道理呢?在中國人的實踐中證明了它科學道理的存在。

書中就把它說成是上將軍和偏將軍的一種辯證關係。你要想處理好這個關係,你在選擇的時候,一定要讓你的偏將軍居左,讓你的上將軍居右。居右的目的是為了讓它有足夠的能量得到解脫。

它解脫為什麼有好處呢?在後面的章節中就說,外其身則身存。後其身則身先。

對修煉的推斷,他不是從戰爭,從社會的角度去下結論的,他只是利用了戰爭,利用了社會的現象去說明人身體內部和人身體外部是沒有分別的。這都是一種運動方式和運動狀態。

既然這種運動狀態,可以把它濃縮到身體內部來,我們在研究這個問題的時候,就要從自己身體內部這個整體性去看。

當你知道了這個整體性以後,現在我們人都有足夠的能力去指揮自己,或者是控制自己,或者是歪掰自己,比如上醫院看醫生,醫生說你有這個病、那個病,實際上你什麼病都沒有。為什麼沒有?

因為病這個概念是人發明的,他把很多理念都放在事物具體的一面去看,你說有了,他就有了,其事好還,然後再去發展與之相關的枝節,越往外發展延伸,學問就越無止境。

中國人是怎樣想的呢?中國人從抽象的角度,就知道,人既然客觀的存在心、肝、脾、肺、腎,那麼他們必然就像社會結構一樣有君、臣、佐、使,就像社會一樣在運作。他從這個角度判斷問題,就有了完全不同的思維方式。它是從整體的和諧方面,這個和諧,被我們現在的國家領導人用得恰到好處,創造和諧社會。

我們怎樣創造一個和諧的身體呢?這就是問題的主要方面了。

所以古人就說,道不外求,就是你到身體外面去求道的話,你忽略了一個問題,外面的世界很精彩,越精彩,越不能代表道的真實面貌。你內部精不精彩呢?照樣的精彩。因為你沒有觀察到那個地步,所以你看不到那個精彩,當你看到那個精彩以後,你就知道內部世界,實際上反映了外部世界。

所以老子 在他的《道德經 》中,用完整的社會現象去比喻我們修煉的這種選擇,我想他是有一定道理的。這個道理就在於具體和抽象的關係,他要你永遠都選擇弱勢的那一面。因為他知道你的主觀肯定總喜歡強勢的,肯定總喜歡能量的。你要控制這個能量,你要控制你的狀態,你希望健康,但是你把能量都控制死了,那麼你的潛在、其它的方面呢?你怎麼獲得這個能量啊?

你怎麼知道能量應該往什麼地方送啊?什麼地方才最需要啊?你的主觀意識根本就不知道。醫學現在發明了很多的方法,包括藥物療法、理療法、針灸法,這些東西就是人的外在手段,在調整人的內在平衡,我們可以從主觀上去找到他道理上的弱點。

比方說藥,阿司匹林,它是中樞神經抑制藥,抑制你中樞神經的興奮,興奮被抑制了,發燒就進行不下去了,他就說這個藥能去熱,說熱去掉了,對大腦的破壞就降低了,感冒就好了。但實際上問題是不是這樣?我想不是這樣。

今後如果感冒了,特別是那種重感冒,你不吃藥,你就會發現一種現象,你全身的骨頭都在發熱,最後發酸,最後人就像被完整地調整過一次一樣。這個調整有什麼好處和壞處呢?

按醫學,這個熱沒有好處,是發炎的現象。但是按中醫的說法,熱極必然生寒,所以有很多人,他熱的時候,像打擺子一樣,他要蓋很多被子,溫度越高,他蓋的被子越厚,這就是熱極生寒。

熱和寒的這種交換實際上就是一種調整,這種調整就很容易被人類的文化理解成為病,這就是病的來源。

實際上這是不是病呢?不是的。它實際上是人生長的一種過程。

有很多人可能會覺得我這句話不可理喻,因為人類幾千年以來,都把這個當作病認識的,包括中國的很多先賢們,像張仲景,漢朝時的名醫,著有《傷寒論》。他認為人得病是因為傷寒了,或者是傷熱了,是交換中產生的一種現象,就寫出了《傷寒論》。

那麼這種交換能否把人都調整到好的一面呢?不能。

因為人的肌體肯定有缺欠的這一面。身體被調整的時候,又容易受人的主觀意識的左右,主觀意識就阻礙了調整向自然的方向去發展。所以在調整中,人很難度過去的情況很多。

當然我不是說沒有「病」這個概念,也不是說有了病不要去找醫生,而是說修煉的時候,當你明白了能量的這個關係以後,你不要單純的認為人生命現象中的消極因素都是壞事。

它實際上都是一種內戰。這個觀點不知道大家能不能接受。人身體的疾病和所有不舒服的現象都是一種內戰。

內戰是怎麼形成的?是人性的狀態形成的。

老子 在《道德經 》裡面對嬰兒的狀態講得比較多,而且最推崇嬰兒的狀態。就是說這種狀態是最安全的,是最圓滿的。只有他才可能圓融。

那麼這個嬰兒狀態的圓融,它和人性有什麼關係呢?嬰兒什麼都不知道,怎麼能談到人性呢?就是因為他沒有心,沒有思維。

他有心臟,有元神,是元神在支配著他的生命,這就是上將軍一直在主導他生命的運動,所以他這個時候是最和諧的,嬰兒的狀態是最和諧的。

老子 從這一點上去推論人的合理狀態的時候,就指出了元神在人的生命中起了很重要的作用。

元神不是我們後天有的,而是先天本來就具足的,但是它來到你的身體以後,就受制於你的身體,你的人性的這一面就在慢慢的消耗它,消耗到一定程度以後,你元神的能量和智慧就從先天帶過來時的程度慢慢的退化了。

退化到後來,就起不了作用了。這時你要想健康、長壽、有智慧,從什麼地方得來?哦,通過學習得來。學習能夠幫助你得到這些東西嗎?

比方說,宋朝時期的朱熹,身體就不好,清朝的曾國藩,他也算半個聖人了,也是身體不好。讀書讀多了的人,身體肯定有問題,因為他傷神。一傷神,要想再前進,先天智慧就不足,後天智慧是不足以達到這種平衡的。

而老子 在這個地方展示的是先天和後天和諧的平衡,這種和諧的平衡不是靠學,而是靠修。在修的過程中,你就要注意主和賓的關係。

紫陽真人曾經這樣說過:用將需分左右軍,饒它為主我為賓,勸君臨陣休輕敵,恐喪吾家無價珍。

這四句話說的就是在我們身體內部進行調節的過程中,你要想平衡這個內戰,這個內戰是必然的,福氣再好的人,一生不可能不得病,一生不可能不衰老,這是由於戰爭內耗掉的。

這就像六十年代冷戰時期,表面上好像沒打仗,但是消耗沒有呢?蘇聯人把原子彈運到古巴,美國人拼命的發展飛彈防禦系統,現在還在發展。這是不是內耗啊?把地球上的資源、精神、智慧全部都用到內戰上去了。

如果我們把這個內戰拿到體內來,如果我們知道這個內戰是必然的,那麼我們怎樣去處理這個戰爭呢?這就是老子 的智慧。如果這個智慧被人類所掌握了,不但是沒有戰爭,而且人類社會中的每一個人都可能覺悟。大家不要小看這個問題,都可能覺悟!

所以未來的社會和未來的人類,我們的下一代人,或再下一代人,他們的思維在產生的時候,一定會有一種基礎,就是老子 的道德精神,我們可以在今天做這樣一個預見。

因為老子 的道德精神,從內開始修起的精神,怎樣平衡內在的精神,不但是在修煉上起作用,在社會上也同樣起作用,其根源就在這個地方。

就在於我們人類是不通過學就可以掌握很多自然知識的,這是因為我們尊重了元神。紫陽真人在《悟真篇》裡面為什麼說「饒它為主我為賓」哪?因為他深深地懂得了老子 所說的偏將軍和上將軍的這種相互關係,再就是他懂得了吉事和兇事這種辯證關係。

你若想不斷的有吉星高照的話,你的主觀意識一定要尚左,而不是尚右。這個左邊是你要守弱的位置,你這個時候才有發展。

你守住了強的位置,你非要守右邊,你說我習慣了,那誰也幹涉不了你,誰也破壞不了你,只有你自己才能改變它。所以他用了一個非常貼切,非常高明的字,「饒」,我主動的讓出去。我是非常大度的,非常理解的轉讓出去,我讓它去主宰我的生命。

我那天說的雲南大學的徐錫華教授,他用的就是這種方法。饒它第一思維永遠的去做,我不考慮第二思維,時間長了以後,他的元神自動的就跑的主導的地位上去了,它自動的就會體現出它的能量和智慧的存在。像這種狀態,你花多少年都積累不起來的。他知道了這個道理以後,實踐了幾個月,這個願望就實現了。

第三個問題,心中心和諧的階段。

第三個階段是最不容易做到的。我說的都是階段性的過程。有內戰的過程,有內戰到和諧的過程,就是你自我調節,把元神放到主導位置,把主觀意識放到後面,但是你忽略了一個方面,忽略了你的客觀現實。

你的客觀現實非常殘酷,現在人都喜歡錢,你說我反過來,我不喜歡錢,你行得通麼?你當然也行得通,但是你很痛苦。因為你始終都掙扎在現實和理想之間。掙扎還是內戰,內戰就要消耗。你的生命慢慢的耗,最後耗完了。那麼應該怎樣去對待這個現實呢?這就是第三十二章所講的內容。

老子 的整個《道德經 》,並不是東一下,西一下,支離破碎的,它是順理成章的,慢慢一步一步的推導,最後告訴你我說的到底是什麼樣一個系統。他講的是系統論,並不是簡單的虛無學說。

那麼我們應該怎樣對待這個現實呢?我們最起碼要找到一個理論根據,我讓出主的道理是什麼?

1、人的對抗意識是不祥之源。

2、居弱用強難在明明道。

3、心常悅眾樂,身常棄眾行。

4、主賓易位知宗祖,客行主位要謹慎。

5、悲憫人世,慈悲眾生。

相關焦點

  • 從《道德經》看《星球大戰》的哲學本源
    萬物負陰而抱陽,二者的相互衝突、依存和消亡,無限的鬥爭構成了星戰宇宙的永久平衡。道生萬物和生命原力在《星球大戰》的宇宙觀中,除了宇宙原力之外,更有生命原力一說!這層辯證,是解讀星戰哲學的關鍵,生命原力對應的,則是萬事萬物個體內在的能量。既然原力作為宇宙中不滅的存在,那麼由原力派生出的個體,同樣可以在原力中尋找到生命的源頭。
  • 《道德經》道可道,孔子怎樣去觀察人和事?
    少兒讀《道德經》,也許背誦如流,不見得能領悟其中規律。有一定社會閱歷的人,回頭讀《道德經》,常常能恍然大悟。《道德經》開篇:道可道,可道對應無數的變化現象,萬變不離其宗,根本規律卻只有一條,即是:人們終其一生,都在不確定的(變化)狀態中,尋求確定,以此為安全感。在變化和確定之間,找到一個平衡,是每一個人一生的課題,領悟規律的人,生活就越來越順。
  • 《道德經》與《易經》的關係破譯
    屯第三 蒙第四 屯卦,《道德經》對應章節為第六章 蒙卦,《道德經》對應章節為第三、十八、十九章 屯卦嘗試去解釋生命的起源——雷雨交加,生命產生於壓抑者「雷」的水中。生命是陰陽二氣交結的作用,老子把這種作用稱為「穀神」,作為玄妙的母體,它的作用是無窮無盡的。
  • 為什麼道德經是企業家必讀經典
    為了大家的理解給大家繪製一個邏輯圖:從以上分析,我可以看到道德經其實從宇宙和自然本質的層面,以超越人的肉體感知的層面,首先告知世人生命的本質,世界本質,宇宙的本質,然後尋覓一種真正正確的幸福生命方式。其嚴謹的邏輯讓我們無可反駁,無可否決,無可置疑,只能領悟和修為。這正是道德經為什麼可以稱之為經的根本。如何認識道德經?
  • 玄之又玄,眾妙之門——道德經中的科學
    道德經第一章《道德經》為春秋時期老子所作,博大精深,是東方神秘主義的經典著作,被稱作萬經之王。縱覽千百年來眾人對《道德經》的注釋,幾乎全是哲學或玄學的思路,竟無一種與科學有關。小子無知,以淺薄所知試解之,以期拋磚引玉,引來更多人的思考與討論。先從《道德經》第一章說起。這一章為全書總綱,有提綱攜領之效,故尤為重要。
  • 身心靈多維修煉,成就360°幸福女王!
    在社會生活中,一個人的心理健康水平容易受到思維活動和各種觀念的影響,而良好的自我意識、理性的思維習慣和堅定、樂觀的人生目標則是保障心理健康的內在基礎。身心靈理論認為,精神健康的人是一個自尊感高、可以自我完善、能與大自然融合、能感受生命喜悅,並能建構有意義人生目標的人。樹立身心靈健康觀:「和諧才幸福,平衡才健康」。
  • 老子道德經的一個秘密,宇宙法則是道德經的本義
    那麼聖人之道就是有道者的法則,就是一定要效法天之道,你明白天之道是怎麼運行的,然後你再制定人世間的法則,在領悟天道和人道之間的法則,你才能做好領導,這是老子講道德經的一個結構。宇宙法則是道德經的本義日本的企業家稻盛和夫,把這個過程用一句話來概括,叫做「敬天愛人」什麼是敬天愛人,就是首先要遵守天道,敬畏天道,在這個基礎上再行人道,再去愛人,那麼這個時候你是在行聖人道了,可如果你離開天之道,你就講聖人之道,您就會越講越歪,都把聖人道給講偏了,可是這個歪曲了老子的思想,所以大家記住了這個尊崇天之道,觀察他的特點,然後來制定聖人之道,是老子道德經的一個秘密
  • 道教經典《道德經》的三個要點是什麼?帶你走進道教
    老子最偉大的著作是《道德經》,他在《道德經》第一章就說:「道可道,非常道」,提出了「道」的概念。《道德經》對道教的貢獻只是提出了「道」的概念嗎?當然不是,老子在《道德經》中提出了另外三個重要的理論,被道教奉為思想核心。一、自然無論是老子還是現在的道教,都崇尚自然之道。老子在《道德經》中有云:「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 領悟道家精髓——道教協會會長解讀《道德經》
    東方出版社2012年7月出版 中國文化巨匠魯迅先生說:「中國的根柢全在道教」,然而,道教的基本經典是老子的《道德經》,道教的最高信仰是老子的「道」。這說明,道教的根柢是闡道論德的《道德經》。據史書記載,《道德經》一書為老子在陝西周至樓觀臺所著。秦始皇因篤信老子養生之道,在樓觀建老子祠,供奉老子像。樓觀遂被道教尊奉為祖庭。秦漢以降,不少道家隱士在此修煉學道,代不乏人。以「黃老之學」而言,老子與黃帝齊名,黃帝為政治代表,老子則為學術代表。以儒道兩家而論,孔子問禮、訪道於老子,喻老子為「猶龍」,發出了「朝聞道,夕死可矣」的感嘆。
  • 道德經揭開宇宙和生命的真相(慎入!)
    《道德經》亦稱《老子》,約5000字,分上下兩篇, 原文上篇《德經》、下篇《道經》,不分章,後改為《道經》37章在前,第38章之後為《德經》,並分為81章。是中國歷史上上首部完整的哲學著作,思想內容微言大義,一語萬端。被譽為萬經之王。
  • 《英語思維》現代版的道德經
    《英語思維》現代版的道德經 《英語思維》(石海浪著)現代版的道德經。
  • 一位德國哲學家眼中的老子:《道德經》可以用網際網路思維解讀
    中國讀者對《道德經》中的話語如數家珍,「道可道,非常道」「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上善若水」等無不融入了我們的彝倫日用。義大利語版《道德經》21世紀以來,隨著中華民族復興於東方,這部影響中國幾千年的道家哲學經典,在世界的另一端也引起了更多的重視和追捧。
  • 《道德經》中蘊涵天地至理的一句話,悟透了生命得以升華
    《道德經》四十章原文:「反者,道之動;弱者,道之用。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大意:循環往復的變化,是道的運動規律,微妙、柔弱是道發揮作用的關鍵。天下的萬物產生於看得見的有形質,有形質又產生於「道」的無中。
  • 如何通過《道德經》正確理解氣的概念?
    既然老子是道家學派的創始人,那麼我們相信可以從萬經之王的《道德經》中尋找到答案。衝氣(和氣)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負陰而抱陽,衝氣以為和。道德經一即是道,為虛無之氣,二為陰陽,一、二合而為三,從而生出了萬物,這個大家都清楚,是老子提出的宇宙生成論。「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
  • 《道德經》前言
    為了解開自己的疑惑,他經常仰頭觀日月星辰,思考天上之天為何物,以至於經常睡不著覺。後來,商容老師覺得「實乃老夫之學有盡。」推薦老子入周都深造。文獻記載:」老子入周,拜見博士,入太學,天文、地理、人倫,無所不學,《詩》《書》《易》《歷》《禮》《樂》無所不覽,文物、典章、史書無所不習,學業大有長進。
  • 說東方智慧的經典道德經和金剛經,解讀沒有思辨的信,真的要不得
    我接觸《道德經》這本書,應該是在高中時代,因為好奇而買了一本地攤貨。夜市的東西往往很便宜,印刷很粗糙,不過還算工整。說實在的,第一次真的沒看懂,就放在一邊了。那是一種從人類生存智慧層面的思辨。逛夜市,是我的一個習慣,就是圖一個熱鬧,又買了一本《金剛經》 ,讀起來非常的喜歡,那是一種特殊的空間和時間的智慧,浪漫的筆觸,描繪了龐大的宇宙和漫長的時間概念。為了對照,我翻出了《道德經》,這才算看懂,什麼是自然?什麼是人生?時光嫣然,人到中年,經歷的多了,心也就靜了下來。
  • 現代人真的讀懂「道德經」了嗎?這是一本講述宇宙真相的書
    說在前面,其實,《道德經》就是一本講述宇宙真相的說明書。老子在講世界的本源真理,客觀規律,道的時候,用到強曰這個概念。但是,有些人好的沒學到,學會了扣大帽子,攻擊別人,學會鑽法律空子,甚至有些人學會用術去控制別人,借運氣什麼的,傷天害理,去殘忍的打壓其他的生命。
  • 讓《道德經》不再「高冷」範兒《齊善鴻講道德經》新書上市
    半島全媒體記者 黃靖斐說起老子和《道德經》,世界上無數人心懷敬仰和嚮往,它們不僅在中國,更在世界範圍內享有盛譽。然而,《道德經》的難度也和它的盛譽一樣知名,經常勸退普通讀者。如何輕鬆學到《道德經》的精髓?
  • 《道德經》裡的智慧·復歸於嬰兒—生命的本源,回歸根本。
    老子在《道德經》中說:「常德不離,復歸於嬰兒。」意思是說,永恆的德不離開,復歸到嬰兒的純真狀態。人類由蒙昧邁向文明的第一步,是巨大的歷史進步;但另一方面,又是一種墮落,一種離開古代氏族社會的純樸道德的墮落;貪婪、物慾、自私、掠奪成了文明時代無處不在的魔咒。那麼我們如何看待這日新月異的文明進化,怎麼生存?怎麼面對渾渾噩噩或自認為的奮鬥追求中的突然驚醒?覺醒後的自我何處安頓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