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通過《道德經》正確理解氣的概念?

2021-01-15 夜述封神

揭露洪荒隱秘,盡在夜述封神

大家好,顛覆傳統認知、揭露洪荒隱秘的夜述封神,在粉絲們的尖叫聲中,又厚顏無恥地來了。相信大家都聽說過「天地之靈氣」的說法,那麼本期就為大家帶來關於「氣」的正確打開方式。

《說文解字》:氣,雲氣也,象形。

雲氣

所以「氣」的原始意義是指氤氳聚散形成的萬物之氣。隨著人類認知不斷發展,「氣」被賦予了更多含義,比如空氣、真氣、靈氣、力氣、氣血等,那麼除了物理學上的氣體之外,道家中的氣又是什麼意思呢?

既然老子是道家學派的創始人,那麼我們相信可以從萬經之王的《道德經》中尋找到答案。

衝氣(和氣)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負陰而抱陽,衝氣以為和。

道德經

一即是道,為虛無之氣,二為陰陽,一、二合而為三,從而生出了萬物,這個大家都清楚,是老子提出的宇宙生成論。

「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由此我們看出:「有」從「無」而來,「無」從混沌的「道」而來,「有」和「無」既相生又相對。所以萬物出於天地之間,都是陰陽相結合的,天地也是如此,天為陽地為陰。道是混沌的,但是陰和陽是對立的。

正是由於陰陽對立,才有陰陽二氣的交融,形成萬物而生生不息。所以衝氣是混沌而化且不停的運動的,能夠衍生萬物;同時又因為陰陽以衝氣為和,陰陽調和,我們也可以稱其為「和氣」。

生氣(生機)

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堅強。萬物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堅強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

有生命的動物身體伸縮自如,死後屍體卻很僵硬,「人生含和氣、抱精神故柔弱」,所以斷定生命個體體內含有一種氣,相對於死亡者而言,這氣稱為「生氣」,作「生機」理解。

從醫學上來看,人體是通過血液循環和呼吸這兩個循環系統,傳輸氧氣和能量,方能夠保證生命鮮活,所謂「抱精」「養神」。

「心使氣曰強,物壯則老,是謂不道,不道早已。」心裡欲望主使的力氣叫做強,因為凡事都有頂點,所以過分的強壯便會走向衰老,即是不合於道,不合於道便會加速其消亡。

所以生氣的表現形式有血氣和力氣,血氣為內在的本質,力氣為外在的形象。

《道德經》:載營魄抱一,能無離乎?專氣致柔,能嬰兒乎?滌除玄鑑,能無疵乎?

入定

養身——做到載營魄抱一而能使靈魂肉體不分離;調息——運氣至精氣神合一,通體氤氳;調心——洗清雜念,摒除妄想,收視反聽。這其實也是入定的前三步,所謂身合,息柔,心無。

所以當人們按照自己的觀念來理解氣的概念和作用之後,便開始嘗試操作操控,甚至以此來作為更高的追求。在漫長的時間裡,但凡與「氣」有關的都備受關注,連呼吸吐納也被深刻地研究,比如「納氣有一,吐氣有六」。

以上就是通過《道德經》對「氣」的理解,同時也是解釋吐納練氣傳承的原因。通過夜述封神的解釋,相信大家能夠正確理解所謂「氣功」中的氣的真正意思了吧!

感謝收看,歡迎關注並留言,我是夜述封神,咱們下期再見!  

相關焦點

  • 為什麼道德經是企業家必讀經典
    在老子講明白我們宇宙運轉規律以後,然後就進一步用最真實最現實的感受,感知,思維和邏輯,給大家傳授他是如何領悟到此種哲理的感知,體驗,感受,以及思想。然後將飄在雲端的高深莫測的感知和思想,通過每個人都可以感知,感覺,理解,分析的維度,讓每個人能理解感知到天道。
  • 《道德經》前言
    通過這段經歷,老子積累了豐富的學識,也使他遠近聞名。當時的環境是周朝勢微,各諸侯為了爭奪霸主地位,戰爭不斷。嚴酷的動亂與變遷,讓老子目睹到民間疾苦,作為周朝的守藏史,於是他提出了治國安民的一系列主張。因此,註解不能陷入論文解字,摳字眼的誤區,正確的做法只能是不同的版本之間相互印證除錯,從大處著眼,重在弄清楚和理解老子所要表達的思想主題和整體文意。2000多年來,道德經是中華文化思想中的一座主峰。讀《道德經》仰可觀宇宙之變化,俯可察世事之浮沉。
  • 道德經也卡巴拉?
    從妥拉角度考察,老子的道德經也是卡巴拉。
  • 黑格爾哲學與老子道德經
    黑---它的發展經歷了三個階段:第一階段是邏輯階段,絕對精神作為純粹抽象的邏輯概念,超時空、超自然、超社會地自我發展著。第二階段是自然階段,絕對精神轉化為自然界,表現為感性事物的形成。第三階段是精神階段,絕對精神又否定自然界,先後表現為主觀精神(個人意識)、客觀精神(法、道德、倫理等社會意識)和絕對精神,又返回到自身。
  • 道德經第35章:面對各種誘惑我們該怎麼辦?道德經教我們正確選擇
    上一章中,老子藉助小和大這一對概念,論述了道看似渺小,實則偉大的原因,在第35章,老子繼續給我們闡述看似平凡的道,卻有著用之不盡的偉大功能。我們看一下原文:執大象,天下往。往而不害,安平太。樂與餌,過客止,道之出口,淡乎其無味,視之不足見,聽之不足聞,用之不足既。
  • 《道德經》第一章,眾妙之門,宇宙的本源
    五千多言的《道德經》譯文可以用文字、語言表達出來的道,就不是永恆不變的道;可以用文字、語言表達出來的名,也不是永恆不變的名。無,是天地的開端,有,是萬物的根源。《道德經》深妙的道,老子有方有方法領會。我們通常認為道是宇宙的本源及宇宙萬物的自然運行規律或法規。
  • 齊善鴻講《道德經》,看點在哪裡?
    書作者齊善鴻是南開大學教授、老子道學文化研究會副會長,學習《道德經》已經30多年。他的初衷是運用老子的思想智慧以利生活,而非純粹的知識學習,因此他格外關注經文所包藏的「落地的人生智慧」。結合30年來的修行與探索,以及向社會各界人士請教時吸納的精華,他寫下了這本解讀書。
  • 讓《道德經》不再「高冷」範兒《齊善鴻講道德經》新書上市
    半島全媒體記者 黃靖斐說起老子和《道德經》,世界上無數人心懷敬仰和嚮往,它們不僅在中國,更在世界範圍內享有盛譽。然而,《道德經》的難度也和它的盛譽一樣知名,經常勸退普通讀者。如何輕鬆學到《道德經》的精髓?
  • 萬經之王《道德經》的妙義
    此章是《道德經》的最後一章,大宗師要入涅槃了。按照《史記·老子列傳》記載,這是老子要出函谷關,離開華夏大地,到遠方弘道去了。按照帛書的文本,「和大怨,必有餘怨」(七十九章)是最後一章,這樣學術界就出現最後一章的爭議。和大怨,必有餘怨章顯然不具有告別、總結《道德經》的意蘊,而八十一章卻具有告別、總結經典的意蘊。
  • 讀《道德經》:領導者如何「反熵增」
    最早提出「熵」這個概念的是德國科學家魯道夫·克勞修斯,他發現,在一個封閉的系統中,熱量總是從高溫物體傳遞到低溫物體,從有序到無序,最終沒有溫差,不再做功。這個過程叫熵增,結果是熱寂,也叫熵死。  植物,會通過光合作用獲得生命所需的負熵;動物,會通過攝取食物獲得負熵。生命活力就是反熵增之力,代代相傳、生生不息。  熵和生命都是自然科學的概念,但任正非發現,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都有同樣的規律。企業發展的自然規律也是「熵增」,逐步從繁榮走向衰退並最終死亡。
  • 道德經中的道家絕學
    《道德經》是道教的經典之作,但是如今的人們卻早已看不懂《道德經》所寫的內容,以及書中所傳達的智慧,這就需要一位學識淵博的先生為我們詳細解讀《道德經》,《齊善鴻將道德經》就是一本刪繁就簡,幫助我們領會道教精髓的書籍。
  • 「道德經」的「道」字理論與宇宙多維空間理論不謀而合
    一、「道」字詳解《道德經》裡的「道」字隨處可見,從其所表達的意義大致分為四種:第一種:名詞,宇宙多維空間的意思,即陰性世界。如天道。第二種:名詞,道德之意,指人的思想行為(素養、品性、品質)。如人道。第三種:名詞,是統領之意,指方向、方法和手段。如王道第四種:動詞:說或講的意思。
  • 還原真實《道德經》,從帛書《老子》開始(四)
    引言:1973年,湖南長沙馬王堆漢墓出土帛書《老子》甲、乙本(合稱帛本《老子》),距今2000多年的歷史;1993年,湖北荊門郭店楚墓中又出土了一個更早的竹簡本《老子》,通過比對,馬王堆漢墓出土的帛本《老子》,也就是後人常說的《道德經》或者《老子五千言》,是至今世人篡改最少的版本。
  • 《齊善鴻講道德經》:道德經裡的人生智慧,讓你有更多啟發和思考
    《道德經》的本質是希望閱讀的人可以將其中的智慧運用到生活中,然後去提升自己的能力和生活。以前讀《道德經》覺得裡面的智慧寶貴,但是總是無法全面的應用到生活中。直到我讀了這本《齊善鴻講道德經》。這本書詳細地為我們講解了《道德經》每一個章節的核心要義,沒有晦澀難懂的原文,而是通過通俗易懂的語言把老子的智慧,講給我們聽。
  • 玄之又玄,眾妙之門——道德經中的科學
    縱覽千百年來眾人對《道德經》的注釋,幾乎全是哲學或玄學的思路,竟無一種與科學有關。小子無知,以淺薄所知試解之,以期拋磚引玉,引來更多人的思考與討論。先從《道德經》第一章說起。這一章為全書總綱,有提綱攜領之效,故尤為重要。
  • 老子在《道德經》裡提到的「以柔克剛」是什麼意思?
    老子是個神秘的人,傳說他是在娘肚子裡呆了許久才出世,出來是鬍子眉毛都白了因此叫「老子」,他神秘的除了一本五千字的《道德經》外什麼也沒留下,至於他到底是誰,一生經歷如何,活了多久,連司馬遷也沒有搞清,在《老子韓非列傳》中他只得以「或曰……或曰」來搪塞後世的讀者,但是老子騎青牛出函谷關
  • 為何那麼多人喜歡《道德經》?深入研究道德經後,看出一身冷汗
    但作者認為最可怕的還是喜歡神化自我,從孔子到道德經,從關羽到武術,明明是一個人,一家學術,幹嘛非要將他們封為神明呢?而道德經裡,到底講了什麼?·對道德經裡嚇人的解釋任何一門學說,都有對有錯,有積極的一面,也有狹隘的一面,比如道德經、比如孔子、比如朱元璋等,他們說的話,做的事,難道都是對的嗎?
  • 老子道德經的一個秘密,宇宙法則是道德經的本義
    那麼聖人之道就是有道者的法則,就是一定要效法天之道,你明白天之道是怎麼運行的,然後你再制定人世間的法則,在領悟天道和人道之間的法則,你才能做好領導,這是老子講道德經的一個結構。宇宙法則是道德經的本義日本的企業家稻盛和夫,把這個過程用一句話來概括,叫做「敬天愛人」什麼是敬天愛人,就是首先要遵守天道,敬畏天道,在這個基礎上再行人道,再去愛人,那麼這個時候你是在行聖人道了,可如果你離開天之道,你就講聖人之道,您就會越講越歪,都把聖人道給講偏了,可是這個歪曲了老子的思想,所以大家記住了這個尊崇天之道,觀察他的特點,然後來制定聖人之道,是老子道德經的一個秘密
  • 《道德經》與《易經》的關係破譯
    乾卦,《道德經》對應章節為第一章 坤卦,《道德經》對應章節為第二十五章 《道德經》總結兩卦的章節為第四十章 「天」、「地」在《易》和《道德經》中都是很重要的概念,又被解釋為「乾」、「坤」和「無」、「有」,但不能等同。
  • 老子《道德經》:德語世界最熱的中國典籍
    但是專門研究老子及《道德經》的文獻資料非常稀少,老子思想經常作為當時在西方世界甚為流行的儒家學說的補充,如赫爾德在《人類歷史哲學的概念》中描寫了中國寬容的宗教政策,儒家、道家和佛教的信徒及其他來自西方的猶太人和耶穌會士均和平相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