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億萬》 圍剿華爾街大白鯊 (美)茜拉·科爾哈特卡 著 李必龍 馮 浜 張 旭 譯 機械工業出版社 2018年6月出版
⊙閻志鵬
《億萬:圍剿華爾街大白鯊》原版英文書名《Black Edge》,直譯是《黑色優勢》。所謂「黑色優勢」是華爾街的行話,指內幕信息。曾經的對衝基金分析師,現在的《紐約客》記者茜拉·科爾哈特卡(Sheelah Kolhatkar)在這本《紐約時報》商業暢銷書中,以美國傳奇對衝基金賽克資本及其創始人、短線交易之王史蒂夫·科恩的跌宕人生為背景,以偵探小說的手法描述了華爾街近30年來最大的內幕交易醜聞。
一個有史以來最了不起的交易員
科恩在1992年創辦了賽克。在此後的20多年中,賽克管理的資產從2300萬美元增至170億美元;員工也從最初的9人擴展到1200人。在美國,一般對衝基金收取2%的管理費,20%的業績提成;而賽克收取3%的管理費和50%的業績提成。即使這樣,很多投資者還排著隊等著送錢給賽克。因為賽克給投資者稅後的淨平均年回報率高達不可思議的30%!
筆者在2007年曾參加過賽克資本一個華人團隊的面試,所以一直關注著賽克。這家公司的工作壓力非常人所能忍受,業績考核不是按年算,而按月和季度算。對交易員來說,在賽克工作就像拔了插銷的手榴彈:不是會不會炸,而是何時會炸的問題。所以,員工淘汰率極高。
賽克成就了許多人,面試我的那個團隊負責人是華爾街歷史上首位年收入過億的華人。但賽克也毀了更多的人。如果交易員犯了錯虧錢了,科恩的憤怒簡直無法用語言來形容。也許正是這種賺了就一世無憂,虧了就捲鋪蓋走人的環境,迫使一些交易員鋌而走險,尋求內幕信息,取得黑色優勢。當然,如果一個公司有多人參與內幕交易,你不得不懷疑公司老闆是否是幕後主使。
這本書的獨到之處在於對細節的還原,對諸多人物、多種線索的把控能力。這一切都建立在科爾哈特卡查閱無數資料(包括大量法庭文件),超過200次的個人訪談,以及卓越的寫作功底之上。
比如,兩個身價千萬美元的交易員被嚇暈了。一個是在自家車庫前,賽克的印度裔投資經理馬修·馬託瑪被兩位FBI探員攔住詢問愛爾蘭製藥公司Elan股票交易時。另一個是交易員邁克·斯坦伯格在法庭上等待陪審團投票結果,就在陪審員回到法庭入座,準備宣讀投票結果時。這兩人,前者因罪入獄,後者經上訴後被判無罪。這一點也不奇怪,賽克的對策是如果現有或過去的員工因在賽克工作期間的事受到調查,公司支付所有的法律費用。要知道政府律師和賽克重金聘請的律師收入相差10倍以上,根本不在同一重量級別。用科爾哈特卡的話說,政府這些律師如果不在政府工作,充其量只能當賽克律師的助手。
那些交易員和掌握上市公司內幕信息的人為了躲避偵查,會共享一個專用電子郵箱,將內幕信息放在草稿箱,寫而不發,但他人可以閱讀。覺察到被FBI盯上後,他們會用錘子將硬碟砸得稀巴爛,在凌晨兩點將硬碟碎片扔到曼哈頓街頭的垃圾車上。
那位在自家門前暈倒的馬託瑪,在小學上的是天才班。在高中,他是學校畢業典禮上的演講者之一。不過,他的表現還不足以讓他進哈佛。為此他的父親出奇地憤怒,送給他一張牌匾:「粉碎了父親夢想的兒子。」
這些小故事和細節讓這本書更加引人入勝。但書的中心人物還是大白鯊——科恩,以及他與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SEC)、聯邦調查局(FBI)和紐約地方檢控官之間的博弈。
高頻交易策略的奧秘
科恩從小就是撲克高手。高二時,他每晚的輸贏就高達上千美元。玩牌的經歷讓他明白一個道理:賺錢可以很容易,就像他在牌桌上屢屢贏錢那樣!在沃頓商學院讀書期間,他雖然認為上學是浪費時間,但他每日早起閱讀《華爾街日報》,密切跟蹤股市。畢業後,第一天上班,他就幫公司賺了8000美元。他圍繞併購、上市這些事件建倉,進行日內交易,利用本能捕捉行業輪動機會。「他是我所見過的最棒交易員,其他人和他無法比。」他的同事克拉克這麼評價他。交易是他的至愛,他曾因在產房外電話指示交易而差點錯過了兒子的出生。
賽克在成立之初專注於交易流動性強的大盤股。科恩的交易桌上有12臺顯示屏,他能同時跟蹤並交易80隻股票。同一隻股票,多的時候他每天能進出幾十次。在高峰時期,賽克每日交易量佔了紐約證券交易所的3%,佔了納斯達克交易量的1%。極大的交易量,使賽克成了華爾街一等一的機構客戶。
高頻交易策略博的是勝率和風險控制能力。快進快出,每次賺的不多,虧的也少。幾十次下來,積少成多。科恩前合伙人Lissak認為賽克賺錢的關鍵是智慧地控制住了虧損。在學術上,這叫風險管理。科恩對風控有嚴格要求:每個倉位都要設置止損點,如果一筆交易做反了,(一旦觸及止損點)無論如何都必須清倉。永遠不讓情緒妨礙交易決策。
管理規模逐漸龐大後,加上競爭日趨激烈,賽克決定引入以基本面為主的策略和多種量化策略。在一天股市收盤後,科恩宣布:「我們要改變做事的方式。」他只想僱用那些擁有「根本優勢」的交易者,就是在一個行業有精深專業知識或關係的交易員。
憑藉其江湖地位,賽克要求包括高盛在內的券商分析師如果有相關股票的最新研究報告或信息,必須最先分享。即使這樣,科恩覺得優勢還不夠顯著。他鼓勵員工通過「專家網絡」公司聯繫與擬投資上市公司業務相關的專家。多數專家雖然明白不得提供非公開重大信息,但他們對紅線在哪裡卻很模糊。
科爾哈特卡詳細描述了馬託瑪是如何利用一位年老的神經病學家來套取某治療老年痴呆症新藥的實驗結果。2008年7月,就在實驗結果公布於眾的前10天,馬託瑪在老專家家中閱讀了演示稿。實驗結果很糟糕。馬託瑪立刻通知科恩。賽克在之後的幾天中不但賣空了所有相關股票,還反手做空了價值近10億美元的公司股票。短短幾天獲利2.76億美元。
成功脫身的「市場騙子集大成者」
總能抓住機會發這麼大的財,再悶聲也會有動靜。「科恩每次交易總是站在正確的一邊——至少表面上看來,這是不可能的。業內人士沒有人能理解科恩如何一貫賺大錢。」大白鯊屠殺中留下的血跡和泛起的波濤,自然引起了監管部門的關注。
在美國,SEC和FBI兩個部門負責偵破內幕交易。負責起訴的,則除了SEC,還有美國各地區的檢察長辦公室。由於華爾街在紐約曼哈頓,曼哈頓檢察長辦公室在起訴內幕交易案方面往往走在前面。SEC的執法職能由其內部的執法司代為行使。執法司負責建議啟動調查證券違法行為,建議委員會在聯邦法院或SEC內部的行政法官面前提起民事訴訟,並代表委員會起訴這些案件。FBI與SEC在打擊內幕交易方面經常合作,開展平行執法和監管工作,以確保公平運營的金融市場。
但要將科恩這樣異常謹慎、資源無限的大白鯊拉下馬,似乎比登天還難。首先,賽克從組織設計上就將科恩和手下隔離開。看過《教父2》的都應記得這樣的場景:一位參議員質詢教父手下:「(是否有) buffer(起緩衝作用的人),在你和你可能的上級之間,那個向你下達殺人指令的人。」「噢,家族裡有很多buffers。」手下回答。在賽克,同樣有很多緩衝器。所有的交易點子都經過層層投資經理的篩選。這些點子會根據確信度的高低打分。科恩只想知道點子的確信度,而不必知道從何而來。這樣,投資策略是否建立在非法信息基礎上就和他無關。
再有,美國證券欺詐有5年訴訟期,涉案交易發生在2008年7月。檢方2013年才初步理清主要線索。要在剩下的幾個月成功起訴科恩,檢方必須得到關鍵涉案人員的合作。如果貿然起訴失敗,將對政府的公信力造成重大打擊。
果不其然,大白鯊成功逃脫了追捕。身上只掉了一塊肉:賽克支付18億美元罰金,退還外部投資者資金。政府花了近10年搜集各種證據,卻根本沒有機會呈送給陪審團。科恩從未被指控內幕交易,他只因未能很好地監督馬託瑪而被停止管理外部資金兩年!小魚馬託瑪因內幕交易被判入獄9年。他從未指控科恩。
通常,華爾街最成功的公司不斷把監管的前沿向前推進,而每當法律看起來像是要追上來時,它們卻又移師遠去。2015年,美國司法部針對金融犯罪宣布了新政策,側重追究個人責任。然而,直到今天,似乎還沒看到有什麼真正的變化。
這不,2018年,科恩捲土重來,他的基金又重新對外部投資者開放了。這次,他收的費用比幾年前少了點:2.75%的年管理費,30%的業績提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