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中科院回到煙臺果園,他用科研精神為年輕農人找方向

2020-12-04 澎湃新聞

原創 李立君 食通社KnowYourFood

本文根據李立君2019年7月4日在食通社食學社系列講座中的發言整理補充而成。講座現場視頻可查看直播回放:https://dwz.cn/254etnpb 。

本篇為上半部分「故事篇」,下半部分「技術篇」請期待食通社下期推送。

我叫李立君,來自山東煙臺,在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讀研期間就專攻有機蘋果高產課題。2017年研究生畢業以後,我沒有找工作,也沒有繼續讀博,而是選擇回家鄉做果農,用有機的方式管理果園。謝謝大家今天來和我交流。

1

從小有個果園夢

我是土生土長的棲霞人。棲霞農村幾乎家家都種蘋果,蘋果園是我們那兒的經濟支柱。我1989年出生,從小在家裡的果園長大,捉螞蚱、逮知了,看長輩們種蘋果。耳濡目染之下,我很小就熟悉果園的管理流程;從小樹苗的栽種,到剪枝勞作,甚至老園子的砍伐和再造,我都參與過。

小時候我們的果園沒用那麼多農藥和化肥,園子裡有雜草也有很多蟲子,蘋果摘下來就能吃。我舅舅和我家同村,我們兩家果園挨著。媽媽總說舅舅懶,疏於打理園子。但我卻更愛舅舅家長滿雜草的果園,有一種草叫野麥子,很柔軟,躺在上邊特別舒服。上初中那會兒,學校到家大約7裡地路程,每周回家一次,沿途全是蘋果園,我和同學就喜歡在各個果園中穿梭,尤其會選擇雜草多的。

●立君的兒子嘟嘟也和爸爸一樣,喜歡躺在果園厚厚的雜草上。

再後來上了高中,每月只回家一次,我能泡在園子裡的時間越來越少了。我那時候有點叛逆,喜歡自然,不愛上學。果農的生活狀態在我看來很理想:夏天在園子裡忙碌,冬天可以很悠閒,大家熱熱鬧鬧聚在一起下象棋。所以那時候我就暗暗決定長大要回家種蘋果。本來我連高中都不想上,希望初中畢業後就直接留在家裡。但是父母堅決不同意。他們直到現在都不理解,為什麼別人都往城裡去,我反倒要回農村和蘋果園綁在一起。

蘋果是經濟作物,我們那的果農收入水平相對種莊稼的要高一些。村裡人大都會在城裡買房子,然後把子女安置到城裡,不想讓子女回到村裡。相比其他落後一點的地區,我們這邊的村子沒有留守兒童的現象。但大家生活也談不上多好,因為有房貸壓力,還要養孩子,各種開銷很大。

我姐姐當時也在上學,一個農村家庭供兩個孩子上學經濟壓力很大。雖然我不想繼續讀書,但是父母仍然堅持交錢讓我上高中,如果不讀下去就太愧對他們了。

●在煙臺,果樹養育了無數家庭,即使收入不錯,大多數果農卻不願意自己的孩子繼承家業。

2

上對了大學,選錯了專業

直到高三我才知道原來還有專門的農業大學,於是決定報考這類學校。我報的第一志願是山東農業大學的農學專業,那時候想好了,能考上第一志願就去讀書,考不上就不服從調劑,回家種蘋果。等我考上了,才發現好多同學是被調劑到農學專業的——雖然山東農業大學是很好的綜合大學,但是報考農學專業的學生卻寥寥無幾。

我一心一意要學果樹管理,所以才報農學專業。但上學以後發現,怎麼還報錯了呢?原來農學專業主要聚焦主糧作物,比如水稻、小麥、花生等等;園藝學院才開設果樹、花卉、蔬菜等課程。因此從大一開始,我就去接觸園藝專業的老師,也開始關注農村發展的問題。

大二上半學期,我選了園藝學院楊洪強老師開設的一門選修課叫《有機農業概論》,學習什麼是有機農業,有機標準有哪些,有機標準的制定基於何種理念等等。我還記得當時楊老師說:土壤是有生命的,果園需要有一個合理的生態系統來維持生命的平衡。

3

一句話讓我走上有機之路

「土壤是有生命的」這句話讓我思考了好幾天,內心受到很大的衝擊。以前怎麼就沒考慮過這個問題呢?我想起了從小就喜歡的長雜草的果園,土壤裡邊有各種微生物、蚯蚓、有機物、礦物質。好比人體內部也有各種微生物,各種器官,它們一起組合運作,支持生命系統;土壤也是一個生命體,一個整體。似乎一下子醍醐灌頂,我覺得這種「有機農業」正是我想要追求的。

後來我開始閱讀大量相關書籍,包括楊老師寫的《有機園藝》,算是國內最早的園藝有機管理的書籍之一。通過閱讀,我對有機農業的思維方式有了進一步的了解,結合之前的果園勞作經驗,有機農業在我心裡似乎有了一個雛形。

大二下半學期,我聽說中科院的蔣高明老師開設了一個「有機蘋果」課題。當時我在泰安,蔣老師的課題基地在臨沂,中間約兩個半小時的車程,並不算遠,我就慕名跑去找蔣老師請教。蔣老師當時跟我介紹了很多課題相關情況,也建議我參與。於是周末和假期的時候,我就跟著蔣老師課題組做實驗,也參與生產管理。本科畢業後我正式加入中科院蔣高明老師的課題組,開始讀研究生,研究方向就是有機蘋果高產。

●在中科院的求學、試驗經歷,為立君(右一)畢業後返鄉務農打下了紮實的科技基礎。

4

初出茅廬,小試牛刀

2011年,我還在念大二,就在煙臺租了地,開始嘗試獨立管理經營自己的蘋果園。我現在一共管理著四片共計100畝土地,其中能帶來銷售收入的是55畝的蘋果園和15畝的櫻桃園。

和常規果園不同,這裡有很多雜草,還有花和其他果樹。我希望自己的果園是美麗的,生機盎然的,並非單純為銷售而種植。豐富多樣的作物也有利於養育各種害蟲的天敵,對蟲害爆發能起到很好的抑制作用。除了花草,我們園子裡還種其它作物:梨、桃子、杏子、西紅柿、茄子、辣椒、大蔥、韭菜,西瓜、甜瓜、紅薯、芋頭……作為自己健康飲食的保證,犒勞日常的辛苦勞作。

●立君的果園,植被豐富,生物多樣。

我還租下了山窩裡100來畝的棄耕土地。它不是果園,三面環山,文革時開墾出一片梯田,廢棄多年,特別漂亮。我不想過度開發它,只去除了雜樹,保留了許多原有的植被和地形,種了一些蔬菜和少量果樹,作為我們的試驗田。

來農場的人經常問我:為什麼要有這麼大一片不帶來實際產出的試驗田呢?農業是一個複雜的生態體系,探索是永無止境的。在試驗田裡開展嘗試,能夠在不影響生產果園效益的前提下,摸索出適合當地的有機農業方法。蔬菜和果樹的病蟲害很多都是鱗翅目,也有一些共通性。

隨著蔬菜實驗的進行,我們對病蟲害防治思路有了進一步積累,也慢慢有魄力把實驗帶到生產果園中,做關於果樹生產的實驗與實踐,在口感提升、免套袋等方面做更加聚焦的探索。

5

耕耘多年,初見成效

1

產量

我的研究生課題是有機果園的「高產攻關」。2015年我用於實驗的果園畝產達到了9000多斤(常規對照組畝產7000斤左右),當然這也得益於本科期間我已經在蔣老師的課題組積累經驗。2014年就開始著手改良土壤,所以才會有2015年的高產。2016年的產量略微有所下降,但整體表現基本穩定。到目前為止,即使遇到一些極端天氣,畝產也不會有太大的波動。

2

甜度

評判蘋果的指標除了產量之外還有別的,比如營養、外觀、香氣等等。人們很多時候喜歡用「甜不甜」來衡量一個水果的好壞,其實口感是一個特別綜合的東西,真正有風味的水果並不能只用「甜」形容,有時候太甜反而會讓人覺得膩。

我們果園蘋果的總含糖量平均在15.37%,而常規的數值是14.15%。可能大家對這個數值沒有概念,一般對於同一種水果來說,甜度在數值上只要差一個百分點,口感上的差別就非常大。我會把甜度定位在15-16之間,這個是可以通過氮鉀比例等方面調控的。

我們用的農家肥裡邊氮、鉀比例是不一樣的:氮的比例高一些,甜度就低一些;鉀的比例高一些,甜度就會上升。另外,採摘時間、品種、氣候等因素也會對甜度造成較大影響。我喜歡15-16這個甜度,這是我覺得最適口的甜度。

如果拿新疆蘋果和我們的蘋果作比較,吃第一口的時候會覺得新疆蘋果很甜,吃起來有一點衝擊感;但吃完一個或者一箱以後可能就不想再吃了。而15-16甜度的蘋果,第一口可能沒有那麼甜,但會越吃越喜歡。再加上其他的風味,會讓這枚蘋果的口感層次豐富,有立體感。甜度低於15的話,蘋果口味就有點寡淡了,這是我對甜度的理解。

●李立君認為,除了消費者最關心的「甜不甜」,香氣、營養、安全等因素,也是生產者需要格外關注和用功的。

3

酸量

蘋果光有甜味可能並不一定好吃,酸味則可以帶動風味和口感。我們蘋果的總酸量是0.664,常規蘋果的值是0.427,酸度超出常規蘋果大概50%。科研上的比較結果差異顯著,口感上的差異也非常明顯。

4

香氣

香氣來自於果樹的次生代謝物。次生代謝物使蘋果的味道更豐富,不僅僅是味覺,口感和嗅覺方面也會增強。我們的蘋果香氣物質的總量是常規蘋果的2倍多。蘋果香氣進入鼻腔,會給人帶來非常飽滿的嗅覺體驗。這種豐富立體的感受也是我所追求的,希望吃到的朋友可以體味到。

●立君蘋果的酯類含量大大高於常規種植的蘋果,這也是他的蘋果香氣更足、味道更豐富的原因。

5

硬度

我們蘋果的硬度會差一些,因為生態方式種植的蘋果成熟度高。這就像用氮肥多的小麥貪青一樣,水果化肥用多了,同期成熟度會比生態種植的低。由於生態種植速效養分少,果子相對早熟,成熟度高,因此硬度也會降低。硬度不夠在運輸上容易出現問題,不過可以通過包裝的加強去避免損耗。我們的蘋果吃起來是酥脆的,牙齒咬上去很容易把蘋果楔開,渣少汁多。在做蘋果脆片時,工廠的人也說我們的蘋果和別人的不太一樣,別人的脆片渣多一些。

●立君每年都會委託工廠加工一些蘋果脆片,無糖,卻很甜。

6

鈣鋅含量

蘋果是含鈣比較多的水果,而生態種植的蘋果鈣含量將近常規蘋果的兩倍。如果想要通過吃水果補鈣,可能選擇生態種植的蘋果會更好一些。含鋅數據顯示是9.52,是常規蘋果(3.68)的近3倍,鋅關乎兒童的智力發育,好多人買我們的產品也是給小孩吃,所以這個數據也讓我們很開心。

●經過多年土壤改良和管理,立君的蘋果在關鍵營養指標上,優於常規種植蘋果。

7

農殘

農殘是非常基礎的數據了,我們果園的蘋果190多項農殘和重金屬檢測都是零檢出。

8

外觀

常規種植會使用殺菌藥物來保護蘋果的外觀,讓蘋果的果皮看上去細膩而豔麗。我們的蘋果就會有一點「滄桑感」:偏黃,紅色也顯得深一些。畢竟我們的蘋果經歷了更多風雨。

6

在農業裡,找到生命的價值

我希望自己做的事情是有價值的,而不是追求多大的產業,不會盲目追求規模。我也希望自己種蘋果的經驗,能提供給別人參考,幫助別人進行複製。我認為這樣做的社會意義更大一些,這才是我追求的方向。

我理想中的農業生產應該要達到「生命」與「生存」之間的平衡。「生存」指的是溫飽,「生命」則指生活質量,包括幸福感、與自然的連接等。我希望我們在做的事情不光能滿足生活的需求,還有更多精神層面的滿足,可以活出被大家認可的狀態。特別是年輕人,回到農村,激活農村的同時,自己也能收穫一些東西,一些有價值但不一定有價格的東西。

●決定以農為業後,立君五六年前在果園栽下四棵國槐,想等樹長大了,在上面做一個樹屋。這可能得等十幾年。他說:對未來的準備要提前做,也能給日常生活增加一些念想。

我剛回農村的時候是在另一座村子,還記得當時村裡人看我時眼光裡的新奇,因為現在的農村真的很蕭條,很多空房子長久失修幾乎要坍塌,村裡也以剩下的老人為主……沒人會想到還有農民的後代願意從城市裡回到農村。

我自己非常幸運,能回家做自己想做的事情,也遇到了支持我的妻子。我們2014年在同學婚禮上認識後,2015年結婚,2016年有了一個男孩。2017年我研究生畢業後就回到了農村,和妻兒一起在剛蓋好的房子共同生活。

我妻子以前是一個小企業的負責人,辭職跟我回農村。之前蘋果少的時候我們自己賣,積累了一點客戶移交給她,我料到近幾年不會掙錢,客戶購買蘋果的利潤就給她做留作生活費了。

●立君的妻子紀雪瑞和兒子在果園。

7

年輕農人代表未來

除了小家庭的支持,我另一個優勢是有一群志同道合、熱愛生態農業、又有科研能力的朋友,共同在果園學習、勞動、做實驗。大家研究方向各不同,可以取長補短,在果園中不斷實驗和嘗試新的想法。

一個小夥伴研究的方向是菌的培養。菌對農業的作用特別大,我們看好這塊的未來,投入也比較大,買了十幾萬的設備。還有一個夥伴專門做次生代謝物方面的研究,次生代謝物就是一些酸性、香氣等物質,這些物質多了口感會更飽滿。逆境可以刺激次生代謝物的產生,讓水果更好吃——比如霜打的蘋果會更香甜。我們可以通過人為製造逆境,去提高水果次生代謝物的產生。

●和立君(左一)一起打拼的小團隊,年輕但是專業。

年輕農民更容易接受新的事物,也代表了農業發展的未來。我希望自己的這種幸運可以影響更多的年輕人,讓他們回到農村。但不是盲目地鼓勵,而是想要以更理性和實際的方式,為返鄉青年做一些積累和準備的工作。比如把我們的經驗整理出來,供他們有效複製。大家一起參與進來,做更理性的探索,而不是盲目追求做大做強。但這需要更多的積澱,我也不知道什麼時候能實現,不過我相信只要一直做下去,總有一天會實現吧。

●立君(左一)也經常受邀去各地和從事生態農業的年輕農友交流技術。

8

科研成本,誰來承擔?

我們每年靠農產品能有二三百萬的流水,幾十萬的毛利,按理說生活沒問題。但是作為一個年輕的、又希望能自己開展科研項目、提高農業管理能力的團隊來說,用於實際生產外的資金其實比較大,所以如果真想做點有意義但不帶來收入的項目時,我們也捉襟見肘。

比如我特別想做微生物的培養與應用。設備都買了,但是後期的持續投入有點吃力,現在項目基本擱淺。如果能有外部資金或項目支持,每年給我們五萬左右承擔一個工作人員的收入,那我們再補貼一些相關費用,這個項目就能運營了。我們團隊也在做調整,希望以後每個人做事的成果可以養活自己。

我覺得農業在5-10年後會明顯變得稀缺,希望我們團隊成員到那時候可以有一個豐富的生活狀態。農村種得了地,城裡買得起房是一個小小的願望。希望同行者在享受可持續農業實踐生活的同時,也有能力享受城裡的教育和醫療等資源。

●隨著孩子漸長,老二即將出生,立君除了果園,要操的心也越來越多。

做農業,就是要把最基礎的東西做實、做好,並不斷的探索;延續一段時間,你就會收到意想不到的回報——這個過程可能會需要很久,農人的心態不應該受到這個時間長度的影響。做農業,就應該以其為幸福;只要感到幸福了,其他的收穫都是額外的。

下期預告

原標題:《從中科院回到煙臺果園,他用科研精神為年輕農人找方向 | 小農故事》

閱讀原文

相關焦點

  • 120多家媒體新農人齊聚亞洲第一高山果園就是為了一口蘋果?
    2017年10月18號,幾個90後的小夥子邀請了農說呂不白、天下星農、農業有門道等全國120多家媒體、新農人齊聚亞洲第一高山果園,就是為了吃一口蘋果,到底是什麼情況?為了能在水果行業翻身,他又做了一次畢業季照相,用他的話說,那段時間快要大小便失禁,每天早上4點多,起床在廠裡盯質量,晚上12點多回到住處還要加班過塑照片。14天時間,服務過萬人次,算是為進入水果行業積累了活下去的資本。
  • 探訪煙臺生態果園:零農殘的蘋果是這樣種植出來的
    位於北緯37°,煙臺氣候溫潤、水質優良,年平均光照2730小時,年均溫度12.7°,無霜期長達284天。享譽天下的煙臺蘋果就在這裡生長成熟。  在立君果園吃蘋果,不用費事清洗。隨手摘下一個蘋果,簡單擦一擦,就能帶皮吃。咬上一口,果香濃鬱,果肉香甜脆爽、滿口溢汁。  好吃又安心,是立君果園堅守的標準,也是立君果園的蘋果備受消費者歡迎的原因。這份底氣,來源於過硬的品質。
  • 張術平到中科院煙臺海岸帶研究所調研
    中國山東網煙臺5月25日訊 昨日下午,煙臺市委書記張術平到中科院煙臺海岸帶研究所調研,實地察看部分實驗室和科研成果,並與研究所中層以上幹部座談交流,聽取硏究所整體情況和對煙臺發展海洋經濟的意見建議。副市長王曉軍參加活動。
  • 用流量連通果園與餐桌 「果二代」掀起煙臺蘋果營銷變革
    水母網9月12日訊(YMG全媒體記者 苗春雷) 3家店鋪,3個1萬+,包攬「拼多多」蘋果暢銷店鋪前3名,這是幾個煙臺「果二代」昨天的成績。一批被父輩帶入蘋果銷售圈子的煙臺「果二代」,「後浪」推「前浪」,用流量連通果園與餐桌,掀起一場中國果業第一品牌煙臺蘋果的營銷變革。
  • 市領導到中科院煙臺海岸帶研究所調研
    市領導在中科院煙臺海岸帶研究所調研時指出  充分發揮科研院所優勢,促進全市又好又快發展  膠東在線網11月27日訊 今天上午,市委書記、市人大常委會主任孫永春,在市委常委、秘書長於愛軍,市委常委、副市長許立華,以及市直有關部門和萊山區負責同志陪同下,到中科院煙臺海岸帶研究所調查研究。
  • 定位高點 中科院計算技術研究所煙臺建分所(圖)
    大中小]中科院計算技術研究所煙臺分所實景中科院計算技術研究所煙臺分所實景  膠東在線網5月16日訊(特派記者 魏琪)「引進大專院校科研院所」是煙臺市提出的「三個引進」重大戰略決策之一,煙臺市委市政府高瞻遠矚、高點定位,與中科院計算所共建煙臺分所暨煙臺中科網絡技術研究所。
  • 中科院在煙新建煙臺海岸帶可持續發展研究所
    水母網9月18日訊(記者 徐中華通訊員丁富國)今天下午,中國科學院與山東省、煙臺市共建中國科學院煙臺海岸帶可持續發展研究所協議書籤字儀式在濟南舉行。全國人大常務委員會副委員長、中國科學院院長路甬祥,省委副書記、省長韓寓群,市委副書記、市長孫永春分別代表中國科學院、山東省人民政府、煙臺市人民政府籤署了共建協議書。
  • 煙臺牟平區與中科院瀋陽計算技術研究所籤署合作協議
    煙臺齊魯網12月19日訊(牟平臺 張永輝)近日,中科院瀋陽計算技術研究所、牟平區人民政府、煙臺海德工具機有限公司共建中科院瀋陽計算技術研究所煙臺分所籤約儀式在區賓館會議室舉行,中科院瀋陽計算技術研究所所長林滸,中科院瀋陽分院副院長馬越紅,煙臺市政府副市長楊麗,牟平區領導李愛傑、王策銘、孫萬坤及相關鎮街
  • 自貿區煙臺片區首場項目對接會!中科院系統13家院所與煙臺117家...
    8月27日,由煙臺市政府、中國科學院瀋陽分院、中國科學院海洋大科學研究中心主辦,煙臺市科技局、煙臺開發區管委、中科院煙臺產業技術創新與育成中心承辦的「煙臺市動能轉換產業技術成果對接系列活動——中國科學院服務煙臺經濟高質量發展成果發布會」在煙臺開發區成功舉辦。
  • 中科院計算技術研究所煙臺分所揭牌成立
    10月16日訊 (通訊員 張玉鵬 記者 胡昌輝) 近日,全國對俄科技合作基地聯盟第四次會議和煙臺高新區藍色經濟創新型特色園區建設研討會圓滿召開,中科院計算技術研究所煙臺分所揭牌成立。中科院計算技術研究所煙臺分所揭牌成立,對提升煙臺科技創新能力、完善創新服務體系、加速創新型城市建設具有重要意義。要創造寬鬆的環境、提供優質的服務,全力支持為中科院計算技術研究所煙臺分所加快發展,為全國科技事業和區域經濟發展做出新的更大貢獻。
  • 中科院計算技術研究所煙臺分所成煙臺首批貫標單位
    原標題:中科院煙臺分所成煙臺首批貫標單位  目前,中科院計算技術研究所煙臺分所申請專利、軟體著作權將達到25項,其中軟體著作權9項,申請專利7項,獲得轉讓專利
  • 中央(國家)網信辦領導到中科院計算所煙臺分所調研
    6月21日,中央(國家)網信辦網絡新聞信息傳播局副局長盧嵐一行到中科院計算所煙臺分所調研。市委宣傳部常務副部長李明,市網信辦及市廣播電視臺相關負責人,區管委副主任孫恒基陪同。  在計算所展廳,計算所負責人介紹了計算所煙臺分所成立以來的科研成果以及分所的定位和發展方向,並詳細介紹了分所的主要技術研究方向。
  • 中科院煙臺海岸帶研究所盛彥清:從治汙到防汙,從宣法到護法
    2011年3月14日,在由山東省煙臺市委宣傳部、市環保局共同舉辦首屆「煙臺十大環保人物」表彰大會上,中國科學院煙臺海岸帶研究所盛彥清研究員獲得了「十大環保人物」的榮譽稱號。
  • 中科院過程工程研究所戰略研討會及合作籤約儀式暨煙臺成果發布...
    圖片來源:山東省科技廳官網中國山東網-感知山東訊 記者從山東省科技廳獲悉,7月17日-19日,以「創新引領合作共贏」為主題的中科院過程工程研究所戰略研討會及合作籤約儀式暨煙臺成果發布推介會在煙臺市舉行。
  • 中科院8個研究所來煙臺聯姻 達成22個合作意向
    7月11日,中科院8個研究所帶著73項最新技術研究成果來煙臺與企業「聯姻」。這次「聯姻」,「牽紅線」的是技術項目,這是煙臺探索市院合作新模式的結果。我市與中科院的合作起步於上世紀80年代,雙方在人才、技術、項目和科研機構建設等方面開展了全方位合作。
  • 四川「北鬥女神」:16歲高考,32歲成中科院最年輕博士生導師
    如今的她,32歲成中科院最年輕博士生導師,並被稱之為「北鬥女神」。2012年1月,徐穎被升任為中科院光電研究院副研究員;2015年1月起,32歲的她成為了中科院光電研究院最年輕的博士生導師、研究員,主要研究方向為衛星導航定位技術,對導航信號體制、導航增強技術、高動態高靈敏度導航信號的快速捕獲和精密跟蹤技術持續開展研究
  • 煙臺二中來了中科院女博士 別人說屈才她說喜歡就好
    今年畢業於中科院植物學專業的理學博士宋慶楠便來到煙臺二中教高一生物,成為煙臺市少有的高學歷中學教師。苦讀22年拿到博士學位,沒到高校去了中學,很多人覺得屈才,宋慶楠卻說,「自己適合喜歡就好,相比枯燥的科研數據,求知的眼神更吸引我。」
  • 與煙臺共建研究所 中科院緣何新建5個研究所
    昨日,煙臺與中科院籤署了煙臺海岸帶可持續發展研究所共建協議未來6天內,中科院還將與另外4地籤署協議共建研究所  據新華社北京9月17日電(記者李斌)城市環境、納米技術、生物能源……記者17日從中國科學院獲悉,圍繞這些新的研究領域,未來6天內,中科院將通過與地方政府籤署協議書的方式,共建5個研究所,
  • 她是中國最年輕女院士!科研之路比顏寧還順,出彩人生讓人羨慕
    要說到女科學家,大家第一個想到的就是科研女神顏寧,今天介紹的這位女性科學家叫任詠華,她是中國最年輕的女院士。如果把院士落選看作是顏寧的一個小挫折,那她的科研之路走得無疑比顏寧要順利得多。在38歲那年,因為成就突出,任詠華被選為中科院院士,至今保持著中國最年輕的女院士。年僅43歲,她便已經成為了第三世界科學院的院士,49歲,她當選為美國科學院的外籍院士。
  • 中科院與煙臺蘇州廈門等地共建5個研究所
    ,共建5個研究所,以改變以往科研力量過於集中的局面,更快地提升自主創新能力。中科院、廈門市將分別投入1億和2億元建設經費,力爭2008年底建成並正常運行。屆時,研究所人員將達760人,包括固定人員、流動人員、研究生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