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煙臺與中科院籤署了煙臺海岸帶可持續發展研究所共建協議未來6天內,中科院還將與另外4地籤署協議共建研究所
據新華社北京9月17日電(記者李斌)城市環境、納米技術、生物能源……記者17日從中國科學院獲悉,圍繞這些新的研究領域,未來6天內,中科院將通過與地方政府籤署協議書的方式,共建5個研究所,以改變以往科研力量過於集中的局面,更快地提升自主創新能力。
這5個研究所分別是:煙臺海岸帶可持續發展研究所、青島生物能源與過程研究所、蘇州納米技術與納米仿生研究所、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中國科學院城市環境研究所。
高度強調區域分布,大力加強與地方政府合作,是中科院此次科技布局重大調整的一大「亮點」。中科院院長路甬祥指出,科研能力的建設必須與經濟社會發展相互協調、相互支撐;一個國家的科技創新體系,尤其要考慮區域的布局結構。「我國計劃經濟時代的科研力量,地域分布上過分集中在北京與上海,中科院自然環境研究的力量主要側重西部,目前正應加強與沿海省市的合作,還清這份歷史上的『欠帳』。」
最近十多年來,加快調整科技布局,成為許多國家的共同選擇。法國科研中心自2002年起多次調整發展目標、戰略重點與科學部的設置;俄羅斯科學院2003年將原18個科學部重組為11個,撤銷45個研究機構的法人地位,整合、組建了一批新研究所,2004年又撤銷17個研究院所。此外,德國馬普學會、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日本理化研究所、印度科學與工業研究理事會等無不進行了重大科技布局調整。
經過知識創新工程試點一期、二期,截至2005年底,中科院院屬法人研究機構由1997年的123個調整為91個。
中國科學院為什麼要在生物能源、納米技術等領域新建5個研究所?路甬祥對此做出了解釋。
路甬祥指出,目前在科學研究與技術創新方面提出需求最為緊迫的,當數與人口健康、資源環境等有關的可持續發展領域,其次就是納米、信息、生物技術等戰略高技術前沿,以及國家安全領域。另外,隨著我國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不僅西部環境脆弱帶需要保護,海岸帶、城市密集區也面臨著全球變暖、海平面上升等新的威脅。
「在這些領域部署建立相關研究所,是更好地銜接中科院創新能力建設與國家創新體系、區域創新體系建設的客觀需要,是提升我國自主創新能力的需要。」
新建研究所也是提升中科院創新能力的需要。
「過去我們主要是通過調整、整合、撤併和轉制,高度凝練科技創新目標,推進以研究所為單元的體制創新和制度建設,提高全院的創新能力,推動全院整體創新能力的提升、創新水平的提高。」路甬祥指出,「現在面臨的新的發展形勢,又要求我們在鞏固、提升已有研究所創新能力建設、組建『1+10』創新基地的同時,有目標地部署一批新的研究單元,包括新建一部分研究所。」
「無論撤所還是建所,都是出於發展、提高的內在需要。」路甬祥強調。
按照計劃,在和廈門、煙臺等地共建5個新的研究所之後,中國科學院還將在2008年至2010年,有選擇地以合作共建方式再新建5個左右研究所。
路甬祥表示,中科院將在知識創新工程8年試點的基礎上,繼續深入推進科技布局調整,力爭再用5年左右時間,真正建立起適應未來發展要求的科技布局,同時形成自覺持續進行科技布局調整的機制,為實現創新跨越、持續發展奠定堅實基礎。
中科院鼓勵高技術領域有條件的研究所在需求集中的地方設立分部,推動各所與大學共建青年科學家夥伴小組和聯合實驗室,與地方政府共建科技園與技術轉移轉化中心,與其他部門及相關企業共建研究機構、研發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