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海洋大學組隊赴中科院煙臺海岸帶研究所考察

2020-11-29 華禹教育網
  本站訊 1月28日至29日,中國海洋大學副校長李巍然率有關部門和學院負責人赴中科院煙臺海岸帶研究所考察,商討科教融合、校所合作等事宜。中科院煙臺海岸帶研究所黨委書記、副所長高玲瑜,副所長秦松、王曉斌等會見了李巍然副校長一行。


 
  會談中,高玲瑜書記代表中科院煙臺海岸帶研究所對李巍然一行表示歡迎,希望雙方能建立良好的合作關係,發揮各自優勢,為國家、社會培養人才。李巍然在講話中希望雙方在人才培養和科學研究等領域加強校所合作。

  中國海洋大學海洋環境學院、化學化工學院、海洋地球科學學院、工程學院、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海洋生命學院等相關負責人分別介紹了各自學院的情況。教務處負責人介紹了學校人才培養的總體情況。中科院煙臺海岸帶研究所相關負責人分別介紹了海岸帶所的概況、學科分布和研究生教育等情況。雙方就合作事宜開展了廣泛而深入的交流,初步確定了今後的合作領域、合作方式等事宜。



  會談結束後,李巍然副校長一行在秦松副所長的陪同下,赴中科院黃河三角洲濱海溼地生態實驗站、東營水產養殖示範區和有關生產單位進行了實地考察。

  通訊員:宋宇然 段文鵬

相關焦點

  • 張術平到中科院煙臺海岸帶研究所調研
    中國山東網煙臺5月25日訊 昨日下午,煙臺市委書記張術平到中科院煙臺海岸帶研究所調研,實地察看部分實驗室和科研成果,並與研究所中層以上幹部座談交流,聽取硏究所整體情況和對煙臺發展海洋經濟的意見建議。副市長王曉軍參加活動。
  • 煙臺市海洋發展和漁業局與中科院煙臺海岸帶研究所籤訂戰略合作協議
    7月28日,煙臺市海洋發展和漁業局與中科院煙臺海岸帶研究所舉行戰略合作協議籤約儀式,促進優勢互補,實現合作共贏,共同推進我市海洋經濟大市建設。煙臺市政府副市長李波出席籤約儀式。  近年來,煙臺市海洋經濟發展迅速,取得了較好成績,形成了船舶與海工裝備製造、海洋生物醫藥與製品、現代海洋漁業、濱海旅遊等六大優勢產業集群,2019年全市海洋經濟增長率達到10.7%,產值約佔全市GDP的1/4。
  • 市領導到中科院煙臺海岸帶研究所調研
    市領導在中科院煙臺海岸帶研究所調研時指出  充分發揮科研院所優勢,促進全市又好又快發展  膠東在線網11月27日訊 今天上午,市委書記、市人大常委會主任孫永春,在市委常委、秘書長於愛軍,市委常委、副市長許立華,以及市直有關部門和萊山區負責同志陪同下,到中科院煙臺海岸帶研究所調查研究。
  • 中國科學院煙臺海岸帶研究所揭牌儀式隆重舉行
    中科院煙臺海岸帶研究所是由中科院與山東省、煙臺市三方共建的創新性國家研究機構,主要圍繞海岸帶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國家戰略科技需求,針對區域創新體系建設和地方經濟社會發展需要,研究開發海岸帶資源利用、環境治理、可持續發展決策的科技理論體系和關鍵應用技術,重點開展環境友好型海岸帶資源化學與化工技術、海岸帶環境和生態過程及其檢測與調控技術、海岸帶信息與綜合管理技術應用等領域的基礎性、戰略性
  • 中科院在煙新建煙臺海岸帶可持續發展研究所
    水母網9月18日訊(記者 徐中華通訊員丁富國)今天下午,中國科學院與山東省、煙臺市共建中國科學院煙臺海岸帶可持續發展研究所協議書籤字儀式在濟南舉行。全國人大常務委員會副委員長、中國科學院院長路甬祥,省委副書記、省長韓寓群,市委副書記、市長孫永春分別代表中國科學院、山東省人民政府、煙臺市人民政府籤署了共建協議書。
  • 中科院煙臺海岸帶研究所盛彥清:從治汙到防汙,從宣法到護法
    2011年3月14日,在由山東省煙臺市委宣傳部、市環保局共同舉辦首屆「煙臺十大環保人物」表彰大會上,中國科學院煙臺海岸帶研究所盛彥清研究員獲得了「十大環保人物」的榮譽稱號。
  • 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煙臺海岸帶研究所常務副所長楊紅生發言...
    圖為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煙臺海岸帶研究所常務副所長楊紅生發言  11月29日,由經濟日報社主辦,經濟日報社中國經濟趨勢研究院、經濟日報社新聞發展中心、中共煙臺市委宣傳部、煙臺市海洋發展和漁業局承辦的2020海洋經濟高質量發展大會在煙臺市舉行。  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煙臺海岸帶研究所常務副所長楊紅生在此間介紹了水域生態牧場的相關研究成果。
  • 共青團中科院煙臺海岸帶研究所委員會第一次團員大會順利召開
    9月22日上午,共青團中國科學院煙臺海岸帶研究所委員會第一次團員大會順利召開。團市委副書記王傑,煙臺海岸帶所黨委副書記、紀委書記王曉斌,煙臺海岸帶所研究生部副主任付玉芹、團市委組織部負責同志,煙臺海岸帶研究所團員共95人參加會議,會議由煙臺海岸帶所黨群辦主任高麗梅主持。
  • 中科院8個研究所來煙臺聯姻 達成22個合作意向
    7月11日,中科院8個研究所帶著73項最新技術研究成果來煙臺與企業「聯姻」。這次「聯姻」,「牽紅線」的是技術項目,這是煙臺探索市院合作新模式的結果。我市與中科院的合作起步於上世紀80年代,雙方在人才、技術、項目和科研機構建設等方面開展了全方位合作。
  • 與煙臺共建研究所 中科院緣何新建5個研究所
    昨日,煙臺與中科院籤署了煙臺海岸帶可持續發展研究所共建協議未來6天內,中科院還將與另外4地籤署協議共建研究所  據新華社北京9月17日電(記者李斌)城市環境、納米技術、生物能源……記者17日從中國科學院獲悉,圍繞這些新的研究領域,未來6天內,中科院將通過與地方政府籤署協議書的方式,共建5個研究所,
  • 煙臺初步形成現代海洋產業體系 海洋經濟增長10.7%
    正在舉行的山東「兩會」上,來自煙臺市的省人大代表、中科院煙臺海岸帶研究所重點實驗室主任秦松表示,2019年,煙臺市初步形成了支撐力強、特色鮮明的現代海洋產業體系。預計2019年全市海洋經濟增長率10.7%。1月19日上午,在山東省第十三屆人民代表大會第三次會議上,煙臺代表團團組會議接受集中採訪。
  • 中科院海洋區域中心2014年度管理/技術交流會議在煙臺舉行
    10月9日至10日,中國科學院海洋科學大型儀器區域中心2014年度管理/技術交流會議在中國科學院煙臺海岸帶研究所舉行。海洋區域中心管委會副主任、煙臺海岸帶所所長駱永明,管委會副主任、中科院聲學研究所副所長倪宏,管委會辦公室主任、中科院海洋研究所所長助理、所級公共技術中心主任宋金明等34人出席會議。煙臺海岸帶所公共技術中心副主任潘大為主持會議。
  • 中科院新建煙臺海岸帶可持續發展所等五個研究所
    記者從中國科學院獲悉,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中國科學院院長路甬祥將與有關省、市籤署協議,共建煙臺海岸帶可持續發展研究所、青島生物能源與過程研究所、蘇州納米技術與納米仿生研究所、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等5個新研究所。
  • 中科院黨組第一巡視組向煙臺海岸帶所反饋巡視情況
    巡視組認真貫徹中央和中科院黨組關於政治巡視的要求,聚焦全面從嚴治黨主體責任和監督責任落實情況,以問題為導向,通過開展個別談話、受理群眾來信來訪、調閱有關文件資料、實地調查走訪等方式深入了解情況,順利完成了巡視任務。院巡視工作領導小組聽取了巡視組關於煙臺海岸帶所的巡視情況匯報,並向院黨組報告了有關情況。
  • 煙臺海岸帶所與煙臺大學籤訂戰略合作協議及聯合培養研究生協議
    8月6日下午,中國科學院煙臺海岸帶研究所與煙臺大學戰略合作協議及聯合培養研究生協議籤約儀式在煙臺大學舉行。   煙臺海岸帶所黨委書記高玲瑜指出,煙臺海岸帶所與煙臺大學多年合作已建立深厚的合作關係,作為煙臺市高水平科研機構及綜合高校的代表,雙方在科技、學科,尤其研究生培養方面已經有了很好的合作基礎,希望通過此次籤約,能使雙方的合作更深入、更全面,互相取長補短、互利共贏。
  • 中科院煙臺海岸帶研究所2018年公開招聘21人
    水母網12月3日訊(YMG記者 夏丹)記者昨日獲悉,中國科學院煙臺海岸帶研究所2018年公開招聘21名工作人員。    中國科學院煙臺海岸帶研究所是國內唯一專門從事海岸帶綜合交叉研究的學術性機構,坐落於美麗的海濱城市煙臺,背山面海,科研、生活環境優美。
  • 山東省委書記劉家義調研中科院海洋大科學研究中心
    語音播報   11月28日上午,山東省委書記劉家義率山東省推進新舊動能轉換項目落地現場觀摩團一行,到青島古鎮口軍民融合區中國科學院青島科教園考察調研了中科院海洋大科學研究中心
  • 中科院海岸帶所(煙臺)招聘會計崗位人員啟事
    煙臺海岸帶研究所是中國科學院貫徹新時期辦院方針,面向21世紀世界科技前沿和國家戰略需求,服務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的重大科技戰略布局,是國內唯一的專門從事海岸帶綜合交叉研究的學術性機構。
  • 助推山東新舊動能轉換和海洋強省建設 中科院籌建海洋大科學研究中心
    本報青島2月8日訊 中國科學院日前下發通知,決定依託中科院海洋研究所,籌建海洋大科學研究中心。籌建期自2017年11月至2019年12月。  中國科學院海洋大科學研究中心主任、中科院海洋研究所所長王凡今天透露,通過海洋大科學研究中心建設,將整合凝聚中科院海洋領域相關優勢研究力量,組織開展綜合交叉前沿研究,深入促進科教融合,建設海洋科技創新人才培養高地和面向國內外的系統創新基地,助推山東新舊動能轉換和海洋強省建設,為我國加快建設海洋強國和提升海洋資源開發能力發揮科技支撐作用。
  • 山東省人大代表秦松:煙臺初步形成了現代海洋產業體系
    中科院煙臺海岸帶研究所重點實驗室主任秦松在回答記者提問時表示,煙臺初步形成了支撐力強、特色鮮明的現代海洋產業體系。中國海工北方中心已正式籤約、落戶煙臺。中集來福士自主設計建造的超深水半潛式鑽井平臺「藍鯨2號」赴南海作業,作業效率提升30%,燃料消耗節省10%,實現我國海洋工程能源及動力系統優化的重大突破。加快推動「中國東方航天港」建設,我國首次固體運載火箭海上發射在海陽實施。三是加快海洋文化旅遊品牌化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