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新華社北京3月24日電 今年1月至今,各地被曝光的自來水異味事件達10餘起,而其中6起事件相關部門的檢測結果是水質達標,不禁讓人對所謂「達標自來水」是否安全心存疑慮。
就在不久前,環保部發布了首個全國性的大規模研究結果。結果顯示,我國有1.1億居民與重點排汙企業「做鄰居」,2.8億居民使用
不安全飲用水。
在自來水是否安全上,為何檢測標準和百姓感受呈現 「兩重天」?飲用水安全關乎民生,「達標水」何時等同「安全水」?
自來水異味原因不明3月上旬,網上曝出蘭州多地自來水出現刺鼻異味,市民反映強烈。蘭州市環保、疾控部門和供水企業隨後公布監測數據,聲稱自來水「符合安全飲用標準」,異味原因是黃河水少引起氨氮含量高。
2013年年底,杭州多個城區市民反映自來水有「塑料味」,在查明「元兇」為鄰叔丁基苯酚這一化學物質前,杭州相關部門均表示,除了嗅味一項指標異常外,其餘指標均正常,杭州自來水是安全的,可以放心飲用。
在各地曝出的自來水異味事件中,只有個別地區查明汙染源,更多地方在對水質取樣送檢後,得出
異味水檢測達標和安全的結論,異味原因始終不明。然而,「達標」的結果並沒能消除老百姓的疑慮。杭州市民王萍萍一家至今還是用礦泉水作為家庭日常飲用水。「雖說異味來源找到了,10家涉事企業關停了,可到底還有沒有別的企業排汙、自來水安全問題成了『斷頭新聞』,怎能讓人放心?」
「異味水」怎能達標?據了解,2012年7月1日起,中國強制執行最新飲用水標準。新標準與國際接軌,共有指標106項,與世界上最嚴的水質標準——歐盟水質標準基本持平。該標準將飲用水水質指標由原標準的35項增至106項,加強了對水質有機物、微生物和水質消毒等方面的要求。
既然執行了如此嚴格的標準,為什麼達標水還是會出現異味?復旦大學環境經濟研究中心副主任李志青曾表示,自來水出現了異味,按照常理,必然有其來源,但一來相關檢測結果屬正常,二則專業執法部門也無法找到這個源頭,這裡面顯然存在無法解釋的矛盾。
一些業內人士指出,之所以出現「異味水」「達標」的怪象,一個重要原因是檢測部門往往重視源頭水和出廠水的監測,而對於輸送至老百姓家水龍頭的過程檢測較少,但實際上合格的自來水在管道輸送過程中很容易遭遇汙染,但這種汙染往往檢測不到或者根本不做檢測,因此就導致了居民水龍頭出來的水有「異味」但檢測報告稱水「達標」的現象。
有專家表示,全國多地發生自來水異味事件,杭州在自來水異味排查過程中查處了多家違法違規企業,這都表明政府部門的監管還有空白地帶。保證居民喝上乾淨安全的水是政府民生工作的重點,期待政府能夠加大監管和處罰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