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在用的報告小程序
寫文章、做研究、查資料【必備】
微信掃一掃,我知道了近日,世界上最長壽犀牛在坦尚尼亞去世,終年57歲。
福斯塔是一頭東部黑犀牛,1965年在Ngorongoro火山口首次被發現,當時她只有三歲。
她在火山口自由自在地過了54年,但到了晚年,福斯塔因健康問題不得不在避難所接受專科治療。
福斯塔從未生育過小犀牛——Ngorongoro的自然資源保護主義者認為這可能是她長壽的原因之一。
到2016年,福斯塔的視力出現惡化,並且遭受著鬣狗襲擊所產生的持續影響。
後來,Ngorongoro保護機構的弗雷迪·馬農吉博士在一份聲明中表示,「記錄顯示,福斯塔是世界上存活時間最長的犀牛,她於12月27日晚自然死亡。」
黑犀牛,和非洲獅、非洲象、非洲豹和非洲水牛一起被稱為「非洲五霸」,是徒手捕捉難度最大的五種動物之一,同時也是十分危險的野生動物。根據百度百科,黑犀牛學名為Diceros bicornis (Linnaeus, 1758),體長約3-3.75米,肩高1.4-1.8米,尾長約70釐米,體重約800-1400千克,腳短身肥,皮厚毛少,眼睛小,是犀科黑犀屬的唯一一種。儘管名叫黑犀,但它們體表顏色實際上更接近於灰白色,黑犀牛這個名字一般被用來區別於白犀,事實上這兩種犀牛的區別也不在於顏色,而主要在於體型,黑犀要比白犀小許多,吻部尖且能伸縮捲曲,頭抬起,無下門齒,明顯特點是上唇長並有卷繞伸縮性,在取食時能用來剝枝條上的葉子。
黑犀牛愛睡覺,獨棲或2-3隻同棲,平時會用尿液來標記領地,一般在早晨和傍晚出來覓食,食物來源只有金合歡樹;黑犀牛的啃食高度較低,啃食痕跡平整,像刀砍,容易辨認;黑犀牛每天至少要喝一次水。白天在樹蔭下休息,天氣炎熱時在泥水中滾來滾去。它們的嗅覺靈敏,但視力差。黑犀牛的皮膚雖很堅硬,但其褶縫裡的皮膚十分嬌嫩,總有寄生蟲生在其中,所以它常用稀泥保護身體以防昆蟲叮咬,在泥中打滾還有另一個原因是其不能出汗,需用此保持身體涼爽。
黑犀牛平時以果實、雜草為食;脾氣不好、天性好鬥,號稱世界上最具攻擊性的犀牛,它們會追逐攻擊路過的車輛、人類及其他動物,這導致本來沒什麼天敵的黑犀牛中,有50%雄性和30%雌性都死於打架鬥毆。
人類的捕殺,加上好鬥的天性,最終導致黑犀牛成為了瀕危物種。在20世紀,黑犀曾經是所有犀牛總數量最多的一種。但在20世紀後半葉,黑犀的數量急劇下降,從70000下降到1981年的10000-15000頭。1990年左右,黑犀牛的數量又降到2500頭以下。根據2003年的資料顯示,黑犀的數量已有回升,約3610頭。
人類對黑犀牛進行獵殺主要是為了獲得犀牛角,一頭黑犀牛有兩隻角,靠外的可以達到1.5米,靠內的可以達到50釐米,偶爾還會出現三隻角的犀牛,所以也就成為獵殺的主要目標。
但其實黑犀牛角的市場價值並不高,很多人會把黑犀牛角染色加工充當亞洲犀牛角牟取暴利。而且犀牛角在入藥之前要去羶味,犀牛角本來就沒什麼藥用價值,在蒸煮去羶味之後更加沒用了。
為保護黑犀,在《華盛頓公約》CITES的幹預下,非洲建立了一些區域性的非洲犀牛保育工作,建立南部非洲發展共同體(南共體)的犀牛保護,南部非洲發展共同體犀牛管理集團區域方案,以及南部非洲犀牛和大象安全組/國際刑警組織環境犯罪工作組。 IUCN SSC非洲犀牛專家小組是犀牛保護非洲大陸的協調機構。
本文來源前瞻網,轉載請註明來源。本文內容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站只提供參考並不構成任何投資及應用建議。(若存在內容、版權或其它問題,請聯繫:service@qianzhan.com) 品牌合作與廣告投放請聯繫:0755-33015062 或 hezuo@qianzh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