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的高考作文都是高考期間熱議的話題之一,今年北京卷高考作文聚焦「每一顆星都有自己的功用」和「一條信息」兩個命題,考查學生的寫作能力。高考期間,本報發起「全城同寫」高考作文活動,邀請各行業的從業者參與高考作文的寫作。雖然這些作文並非以高考作文的標準進行寫作,但卻或多或少地喚醒了每個人記憶中那些閃閃發光的時刻。
一條信息■ 中國散文學會常務副會長、散文家、文藝評論家 紅孩
山西女作家葛水平給我發來簡訊,說老勞模申紀蘭走了。我回信:老人家是中國婦女的驕傲,也是億萬中國農民的驕傲!我們永遠不會忘記她!我隨後問葛水平,你和老人家相識幾十年,還寫了她的電影劇本,如果請你用幾個字來概括她的一生,你會用哪幾個字?葛水平停頓了片刻,給我回復道:勞動者。
啊,勞動者!這三個字於我像觸電一般,不禁讓我淚眼連連。
我邀請葛水平為我所供職的《中國文化報》美文副刊寫一篇追憶申紀蘭的文章。葛水平問多少字?我說,不管它,你只要把你想表達的說出來就可以。
申紀蘭的去世,讓我想到我的父親。我父親要比申紀蘭小二十幾歲,在農村他當過三十八年的村幹部。記得多年前,我見到著名作家蔣子龍先生,那時蔣先生的長篇小說《農民帝國》因幾票之差而無緣茅盾文學獎。我想,此時,蔣先生肯定很苦惱。我不知道該如何安慰他,便說,蔣先生,我代表我父親感謝您。您不知道,我父親生命的最後的日子,是您的《農民帝國》陪伴他度過的。如果沒有您這本書,也許我父親早就去世了。蔣先生聽後,兩眼噙滿淚水,他哽咽著說,一個作家如果有一本書能遇到你父親那樣的知音,他的辛苦就沒白費。
兩天後,葛水平給我發來題為《一個平凡而偉大的勞動者走了——追憶全國人大代表、「國家功勳獎」獲得者申紀蘭》的文章。我迫不及待地馬上轉到電腦上看,這樣的文字我必須放大去看。申紀蘭,一個普通的中國婦女,她靠誠實的勞動,在山西晉東南一個叫西溝村的山村,創造了中國婦女或者說是中國農民的奇蹟。她是共和國唯一當選第一至第十三屆全國人大代表的人,她是在新中國成立初期第一個提出男女平等、同工同酬的人。她有無數機會到省裡市裡當官,可她都放棄了。她說,不是西溝村離不開她,而是她離不開西溝村。
她當幹部一輩子,從來沒有拿過村上的工資。直到九十歲高齡,她還在耕種著屬於她一生的自留地。她說,她就是一個勞動者,屬於土地的勞動者。
勞動者是美麗的!我想對申紀蘭說。
幻由人生——2020年高考北京卷「每一顆星都有自己的功用」■ 戲劇影視編劇、導演 武然
幻由人生,語出《聊齋忘異·畫壁》。蒲松齡先生這句話一直用在我的微信籤名上,算是格言。每個人的境遇都取決於自己,每個人的路也都是自己走出來的。
我們讀過的書、到過的城市、結交過的朋友、愛過的人甚至我們學過的任何一個雕蟲小技,最終都組成了我們的人生本身。每一天一點的為了自己的努力,都會幫助我們成就只屬於我們自己的人生——這其實應該是個最簡單的人生目標了吧。
少年時覺得只要努力就一定可以成功,並對這之間的必然邏輯篤信不疑。人到中年卻發現成功本身其實是很虛一事兒,什麼叫成功?我覺得成功了就是成功了。我的一個朋友經常說一句話我很以為然——「是陪家人吃飯重要還是得江山重要?」這兩者到底哪一個是成功?我看都算。
也許我們努力半生依然難逃平凡的境遇,那又如何呢?
有的人站在舞臺的中央扮演主角,有的人站在舞臺的邊緣扮演配角,而有的人坐在臺下被舞臺上的悲歡離合感動,這一切組合起來才是一臺完整的戲劇。第一個跑過終點的人是冠軍,最後一個跑過終點的人也是英雄。成王敗寇,也不必看得那麼絕對,王和寇不是都在歷史書裡嗎?這個世界也就是因為無數形形色色平凡的人才如此精彩的吧。
天生我材必有用,敢於接受自己的平凡,享受屬於自己的小確幸,也是學會生活的必修課。不甘心是一個人努力的動力,但與此同時,不甘心也是一個人的悲劇。既不能令,又不受命,終日又不服又不行——這才是失敗的人生。
不管我們最終成為了什麼樣的人,我們都要努力奔跑做一個最好的自己——一定有一個領域有一項事業有一群朋友有幾個家人是非常需要我的——那就夠了。就像題目所說,「天網」中的每一顆衛星都有它自己的作用。
做好自己的事,享受自己的生活,找到屬於自己的幸福,不要輕視自己每一點的小努力——如果我們每一個人都是最好的自己,我們的國家就是最好的國家;如果我們每一個人都有屬於自己最幸福的生活,那我們的世界就是幸福的世界。
在可以發光的時候儘量燦爛,在需要離開的時候坦然揮手告別,我們也許亮度不同,但我們在一起就是一片最美的星空。
你要做的就是點亮屬於你的那顆星。
每一顆衛星的匯聚 成就了光耀夜空的星座■ 星河動力(北京)空間科技有限公司 鄭思佳
6月23日,「北鬥三號」最後一顆衛星成功發射,這意味著中國北鬥衛星導航系統全面建成。整個系統的55顆衛星織成一張「天網」,而這張天網是8萬多名工作人員、300多家研發單位奮戰20多年的夢想成真。質變的產生離不開每一位個體的貢獻。
回首「衛星之父」孫家棟的人生履歷,我們不得不為之動容。從「東方紅一號」到「嫦娥一號」,從「風雲氣象」到「北鬥導航」,他將69年的光陰獻給了祖國的航天事業,即使到了現在,他仍然為中國北鬥、探月工程等航天大事奔波,貢獻自己的力量。耄耋之年未伏櫪,猶向蒼穹寄深情。我們生活的世界,充滿了浪漫的惆悵,我們為每一個平凡的人感動,又在平凡的事情中歌頌著平凡中的偉大。這個世界上,還有更多的「孫家棟」,他們牢記自己的使命,馳騁在自己的領域裡,閃閃發光。
中國科學院院士葉培建,從事航天工作51年,從探月工程到逐夢火星,他用一生譜寫航天夢,葉培建是「嫦娥一號」總指揮兼總設計師,在關鍵技術攻關、大型試驗策劃與驗證等工作中發揮了重要的作用,被大家親切地稱呼為「定海神針」,只要有他在,就沒有攻不破的難關。在航天的道路上,不僅僅有這些感動中國的科學家,中國航天,更擁有一支支卓越的隊伍,在這裡,每個人都奮勇前進,在自己的崗位上努力實現自己的價值。
北鬥的收官也讓我們進一步感受到了中國航天整個產業的勃勃生機。近年來,隨著國家大力發展商業航天相關政策的進一步鼓勵扶持和資本的不斷湧入,中國的重大航天工程不斷取得成功,通過航天的商業化進一步拉近太空和人民群眾生活之間的距離更成為了一種新的趨勢。星河動力作為商業火箭的先行者,任務目標就是為當前的微小衛星發射市場提供優質、可靠、快捷的發射服務,我們將堅持固液並舉、高低搭配、遠近銜接的產品戰略,為促進我國商業航天市場的蓬勃發展貢獻我們的一份力量。
新年伊始,舉國上下共同經歷了一場「疫戰」,雖然現在還沒有贏,但是相信,我們終究會戰勝它。星河動力在湖北疫情暴發時,通過各種渠道緊急募集、採購物資,盡全力持續馳援一線,向湖北十堰的國藥東風總醫院捐贈了共計160箱抗疫物資,為抗擊疫情盡一份綿薄之力!這次疫情,也讓我們看到,各行各業的人們就像這55顆衛星一樣,大家一起努力,才能拉起抗疫的大網,成功抗疫。
每個人、每個行業都有自己的價值,誠如李白所言:天生我材必有用。只要我們找準自己的位置,發揮自己的作用,集體就會越來越好。就像北鬥一樣,從0顆到1顆,從1顆到55顆,終不會再是天上孤零零的微光,而是光耀夜空的星座。
一條信息■ 亦莊實驗小學 王子豪
一條信息可以承載萬千的愛,而我媽媽的手機裡便有這樣一條信息,它是姥姥沒日沒夜的叨念。
今年的春節很特殊,媽媽作為一名媒體從業人員,大年初三就上班了,都沒來得及過年回家看姥姥。
五月份,我帶著媽媽的愧疚,和爸爸回山西老家看姥姥,見證了姥姥那份對媽媽的牽掛。
姥姥年紀大了,這兩年每年都要做膽囊的手術,本來媽媽都是接姥姥來北京做,去年姥姥覺得每次都讓爸爸媽媽白天工作晚上守夜,太辛苦,就堅持在老家做了手術,還沒讓媽媽請假回去看她,就等著過年見一面。
誰知道,等了一年也沒等到,回到姥姥家,姥姥抱著我說:「你得教姥姥發信息,你媽媽上班我不好老打電話給她,發個信息應該沒事兒,不影響工作。」
我手把手教著姥姥用手機發簡訊,可她怎麼也學不會,不懂拼音,我很不耐煩地說道,「能不能有點心眼啊,怎麼一直學不會呢?」姥姥不敢說什麼,還是虛心地學著。
那天晚上,夜已經很深了,當我看到姥姥房間的燈還亮著的時候,我告訴姥姥睡吧,第二天再研究。可姥姥就是不聽,她一個人默默地在研究著手機。帶著睡意,我早早進入了夢鄉。突然,姥姥的房間傳來了聲響,我和爸爸趕忙跑去,姥姥暈倒了。
我和爸爸第一時間將姥姥送往醫院,醫生說姥姥這病不能做手術了,年齡太大了,要慢慢養著,可是姥姥一醒來,就告訴我,她會發信息了。
當看到姥姥給媽媽發的微信時,我有些難過和心酸,「孩子,我學會發信息了。你一個人在北京晚上回家注意安全,記得要按時吃飯,能不能讓外孫多在我這住幾天?」姥姥的信息很簡單,但是卻充滿了對媽媽的關心。
是啊,每當媽媽在我身邊噓寒問暖的時候,淘氣的我總跟她唱反調,隨著年齡的增長,我更是不把她的話放在心上。豈不知我是在一次次傷她的心。我的小手緊緊地攥著姥姥,這一刻,我想留下來,多陪陪姥姥。
我知道,姥姥的那一條信息對於媽媽是深沉的愛,我更知道,媽媽對我的愛也如同那條信息一般,藏匿著她默默付出的愛。
有執行力的才是王者■ 北京零重空間技術有限公司總經理 張北
從剛開始用手機起,就知道GPS、導航、地圖,後來又知道了我們的北鬥系統,也有了越來越多支持「雙模」「三模」的手機和汽車。隨著一次次的衛星發射成功,看到北鬥衛星越來越多,手機上的搜星軟體裡,也能看到更多的小小五星紅旗在閃爍,這都足以令人欣喜。
看著這麼多的小衛星標記,也知道了北鬥還分不同的軌道,有中軌道,有地球靜止軌道,還有地球同步軌道;有不同的功能,有的專司發送導航信號,有的專門負責精確計時,有的負責測距,還有專門利用導航信號來測算大氣密度和天氣信息的功能。
有的人說,北鬥星座前面發射的一些星,已經失效了,沒用了。
我想說,其實每顆星都有自己的功能!
面臨著國外類似星座在導航頻率、應用領域的競爭和擠壓,多少困難和抱怨都無濟於事,只有先幹出來,先搶佔頻率、應用的制高點,才是硬道理。哪怕現在已經失效的衛星,當時發射入軌工作的時候,也是背負著搶佔頻率、搶佔應用領域的重任。
所有事物都有一個從初創、到逐步成熟、再到推廣應用的過程,20多年前北鬥第一代衛星發射,那時候國外對我們封鎖技術,我們的科學家只能靠公開渠道獲取的資料摸索著一步步把第一批衛星研製出來。
一開始,肯定有各種各樣的瑕疵、考慮不周全、功能不完善等等問題。 但是隨著一代代的迭代,現在的北鬥三代衛星已經有不輸於GPS的覆蓋範圍、非常好的導航精度和更有特色的性能(例如獨創的短報文功能,讓大海上的漁船可以用北鬥發簡訊)。
尊重科學規律,按照事物發展的規律一步步完善,從不成熟到成熟,每一次的研製和發射,都在總結上一次的項目經驗教訓基礎上迭代升級;每一代衛星都有自己在進步階梯上的位置,或是驗證某個功能,或是驗證某種極端條件下的元器件的性能,或是驗證某種技術設想能不能實現……
只有所有的這些功能都不斷成熟、驗證成功了,才是我們今天看到的璀璨北鬥!
研製衛星如此,我們做其他的事兒也一樣,不等不靠,立足眼前條件,先幹起來。落地生根,一開始不成熟不要緊,快速迭代、快速推進才是要點。
在商場上,也是一樣的:光會說道理沒用,有執行力的才是王者!
【來源:北京商報】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向原創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