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實意義上宇宙飛船的定義是運行幾天到半個月,乘坐二三個人的一次性太空飛行器——科幻片裡這叫逃生艙。
除了將背景設定在遙遠未來的,其他大部分科幻片裡最先進的飛船往往都來自外星,不僅能多次使用,更能適應行星、星系間各種長短途旅行。
電影公司在這方面的想像也日漸膨脹,畢竟忽悠觀眾掏錢的大場面,大半還得靠他們。
傳統方式坐飛碟
在絕大部分科幻電影的設定中,外星飛船是用曲率引擎、反物質引擎或者是其他外星黑科技。
船艙裡是配備了廚房廚師還是靠儲備壓縮食品,船員的排洩物是被有機分解還是滿宇宙亂扔等等這些細節從來不在考慮範圍。
甚至裡面坐的是類人生物還是一堆粘液也不是重點,唯一重要的是,它到地球了,而且越來越大,火力越來越強。
以至於回頭看五十年代那些相似題材的科幻片時,就不得不感嘆:「都長這麼大了!」
1947年的羅斯維爾事件與1952年華盛頓上空的不明飛行物使得西方世界在整個五十年代都熱衷於外星人的話題。
大銀幕上的外星飛船也都因此多叫「飛碟(flying saucer)」。
顧名思義,飛碟的形狀都以茶碟為基礎,因為其中所承載的外星生物的生命形態而有所不同。
代表性的如1951年的[地球停轉之日],裡面的外星人跟人類的生命形態相同,因此飛碟中間的圓形部分厚度較大,四周扁平。
雖然內部空間很大,但是跟隨男主角進入之後才發現,圓柱形的操作室佔了絕大部分,完全沒有生活空間。
但鑑於它的操縱者能夠決定一個星球的存亡,那麼生活設施之類的問題也不是人類能夠想像的了。
1953年版[世界大戰]中的飛碟狀如垂翼,中間部分的厚度極小,以樹木、建築物的參照和火星人的長腿(也有可能是長胳膊)來看,大戰時發射死光的那種應該是戰鬥飛碟,飛行速度和攻擊力優先,內部空間極小,裡面的火星人要把最長的肢體放在兩翼才能坐進去。
片頭與片尾有局部特寫的飛碟應該是比較大的一種,不過也大不了多少。
用這樣的交通工具從火星飛過來,徵服地球也真是夠艱苦的。
五十年代的科幻電影裡,不管是太陽系內的短途旅程,還是跨星系的長途航行,飛行器基本上都是這種不考慮舒適度的鐃鈸狀物體,1955年的[飛碟徵空]、1956年的[飛碟入侵地球]以及艾德·伍德那著名的[外太空計劃9]等等都是如此。
[飛碟入侵地球]
工具改良變飛船
現在顯然很少再用「飛碟」這個詞了,取而代之的「飛船(space ship)」在大小和形狀上更自由,而且字面意思上還有一種「在星際間來來去去」的舉重若輕。
因為來地球的目的不同,這些外星飛船的大小與形狀也不盡相同。
比如[E.T. 外星人]中那艘圓球形飛船,最顯眼的裝置是中間兩圈巨大的照明燈,還有下部溫室窗戶所形成的一圈不斷變換明暗的三角形,與E.T.採集植物的科考身份很相符。
同樣是史匹柏導演,[人工智慧]中的外星飛船則十分地「外星」。
這艘飛船似乎是某種金屬板拼接而成,邊上四分之三處的規則缺失部分可以看作窗子,中部是布滿了數據的屏幕。
從後部來看,這艘飛船完全不是固定的機械結構,那些金屬板充滿了流動性,但又以相對固定的方式組合在一起。
尤其是在降落之後,這些金屬板包括中間的屏幕竟然瞬間分離,像是有某種不可見的力量在操控,從設計理念到外形構造差不多都是人類能夠想像的最先進的科技了。
駕駛這種「小而美」飛船的外星人一般都是友好的,沒有侵略目的,但是科幻片成為暑期檔的定食,太空激戰成為了常態之後,這種「小而美」就越來越少了。
現在銀幕上的主流是按照功能分成不同大小和層級的軍事用途飛船。
同樣史匹柏的作品,2005年版的[世界大戰]中,地底下鑽出來的飛船主體呈流線型四邊形,下部有三到四足,水陸空三棲,發出的射線能夠瞬間將人類灰飛煙滅。
因此被火箭筒殲滅的結局實在太過倉促,尤其是這些小飛船還是被閃電喚醒的,不能不叫人聯想發出閃電的母飛船是否就藏在某個大行星後面。
基本上大製作科幻電影中的外星飛船都在往大小結合這個方向發展:
大的可以視為母艦,負責指揮、補給和遮天蔽日地唬人;小的應該是戰鬥機,負責燒殺搶掠、集中火力對付軍方。
比如兩部[獨立日]、[黑衣人3]等等,只在形態上有所區別,因此無需贅言。
比較特殊的是一個是[變形金剛4],狂派的飛船因為汽車人不需要氧氣而呈開放形態,如果這巨大的金屬框架真的進入太空,想想那種與星辰並行的場景,絕對酷炫得無可比肩。
另外[銀河系漫遊指南]裡的沃崗星飛船也值得一提,通知要炸毀地球時那個四四方方死板無比的外部形狀,髒兮兮如地牢一樣的內部裝潢。
這艘沃崗星建築隊的飛船完美地應用了他們聞名宇宙的官僚主義,就像他們寫詩讀詩一樣可怕。
現代方式搞蟲洞
在「外星人侵略地球」這種題材中,不管外星文明的等級如何高,武器飛船如何先進,最終都免不了被地球軍滅掉的命運,但是能夠製造飛躍星系的太空船的種族與能夠利用蟲洞的種族顯然不是一個畫風。
沒有蟲洞的種族,「光年迢迢」地來到還不甚了解的地球,自認武力強悍,但一著不慎,全盤被殲,典型如前面的[世界大戰]。
而從蟲洞裡鑽出來侵略地球的外星人連補給都不用,可能還在母星吃過了早餐才來的。
在銀幕上,蟲洞涉及到怎樣艱深晦澀的物理問題不重要,重要的是它帶來的綺麗絢爛的想像,以及其帶給大製作科幻片的震撼視效,好了,你可能已經想起[變形金剛3]了。
除了故事,這個螺絲打螺母的機器人A片系列每一部都能帶來些意外驚喜,
除了前面的開放式太空母艦,還有[變形金剛3]中夠大膽、夠中二的傳送塞伯坦星球。
御天敵用幾百個聽起來高概念但實際上並不知是什麼東西的「能量柱」造出了蟲洞,其中一個「能量柱」被大黃蜂一撲一抱就毀了,然後蟲洞坍縮了,塞伯坦星球和飛船都被吸回去了,地球上的高樓大廈都安然無恙,Excuse Me?
不懂物理卻被蟲洞黑洞這些概念吸引的中二青年們想像的外星人侵略大概就是這樣的。
相反的例子是[超人:鋼鐵之軀]裡氪星人製造的蟲洞,不啟動時呈圓環狀,環形邊緣有條狀金屬,啟動時圓環分成三等分,成為一個三角形能量帶。
條狀金屬帶著不知什麼能量接觸飛船,然後飛船穿過這種三角形能量帶,就不見了,雖然同樣不明所以,但是看起來非常有技術含量,很有說服力。
看起來不那麼靠譜但是起碼比「能量柱」好點的是[復仇者聯盟],值得注意的是,這裡製造蟲洞的是地球科學家,而且鋼鐵俠和綠巨人這個科學二人組還負責地補充了背景信息:
他們竊取了銥,因為銥能夠作為穩定劑防止蟲洞坍縮——至於蟲洞製造機這個逆天東西是怎麼搞出來的,說了你們也不懂。
來侵略的齊塔瑞人倒是相當「遊牧民族」,所謂的「大飛船」就是大怪獸,雖然是被綠巨人一拳結果的戰五渣,但是剛從蟲洞出來,在紐約上空遊動的那幾下,還是非常霸氣的。
另外小型戰鬥機,哦不,其造型應該稱為戰鬥艇,設計看起來十分古典。
但從寡姐爬上去的那一艘來看,他們大概只注重了拉風好看,被鷹眼的一支箭炸了重要部分而墜毀還情有可原,但駕駛員被射中就帶著全體一秒翻船那就真是脆弱不堪了。
比較另類的是[環太平洋],「突破點」其實就是連接不同時空的蟲洞,但它完全不像是具有強悍攻擊力的非高智慧生物「怪獸」創造的,當然按照慣例,幕後的大Boss總是現身露臉的。
還有些完全不用交通工具的方式,不過只適用於特殊的外星生命,他們自身就能夠漂浮在太空而不被射線、寒冷殺死。
比如[幽浮魔點]裡的巨大果凍(它落在地球上的時候是嘭的一聲撞出火花,竟然不是「pia」的一下撞成一片),[天外魔花]裡的巨大豆莢,但這些都是非主流,一般只出現在沒什麼錢的小製作科幻片中。
畢竟除非想拍出來的就是[外太空計劃9]裡線掛玩具的效果,飛船飛碟就算只作為背景出現一個鏡頭,造價也是挺高的。
你最喜歡哪部電影的「宇宙飛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