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看大屏幕:
黑天鵝「事件」
新年元月的最後一天,我在甌江邊發現有四隻黑天鵝混在十幾隻中華秋沙鴨群中和諧相處。我的第一反應是九龍溼地公園飼養的黑天鵝又跑出來了?觀察了一陣子,後來中華秋沙鴨飛到別處去了,而黑天鵝依然在原地悠閒。 黑天鵝老是跑出來到處閒逛,莫非是它們想回歸自然?當晚我發了微信朋友圈,有鳥友調侃說這個好「穿越」。是啊,黑天鵝跟中華秋沙鴨「本是同根生」,兩者皆雁形目鴨科動物,不同屬而已,但兩者相去甚遠,一個南半球,一個北半球,在空間上是有點穿越了。再說,一個是飼養的,一個是野生的,「習相近,性相遠」,習性上也穿越了。 近年來,黑天鵝「事件」頻發,也引起人們的好奇和猜想。2018年11月,本人就在九龍溼地上空拍到飛行中的黑天鵝,當時還以為是南半球遷徙過來的旅鳥,好不驚喜,後來問鳥友說這可能是「野化」的黑天鵝,或是逃逸個體的後代。我空喜一場,也開始認識了黑天鵝。關於黑天鵝的新聞,網上一搜一籮筐。最近的一則就發布在昨天,金臺資訊:《黑天鵝「光臨」》,報導1月31日上午,台州臨海靈湖景區飛來3隻黑天鵝,並稱之為國家二級保護動物。2020年12月23日,餘姚日報:《黑天鵝首現四明湖》,說明四明湖生態環境有吸引力。再往前,2017年10月11日《烏魯木齊晚報》:《南半球的黑天鵝怎麼來了新疆?還築巢產了卵》…… 黑天鵝「事件」的頻現,讓我想起羅振宇2018跨年演講中提到黑天鵝的一段話:黑天鵝指的是一個熟悉世界裡出現的意外情況,當黑天鵝一隻又一隻地從天上飛過的時候,也就不算什麼意外了。正如一句俏皮話說的,現在黑天鵝都快成家禽了——一切正在起變化,熟悉的世界不在了。 是的,現在黑天鵝都快成家禽了。好在此黑天鵝非彼黑天鵝。 關於黑天鵝的猜想、想像和疑問還有很多。比如,被引入飼養的黑天鵝逃逸後能自食其力生存下來並自然繁殖下代嗎?如果能,其後代跟野生的又有什麼不同?作為引入物種,對本土物種和環境有什麼影響?等等,都有待科學家進一步實驗、研究和解釋。
相關連結——
1.黑天鵝。拉丁學名:Cygnus atratus,是鴨科天鵝屬的一種大型遊禽,體長110-140釐米,脖子細長呈「S」形,黑灰色的羽毛捲曲,飛羽白色,嘴為紅色。原產於澳洲,為世界著名觀賞珍禽。它在我國沒有野外分布,動物園及各地公園裡見到的黑天鵝都是引入的。(摘自百度)
2.「黑天鵝事件」。指非常難以預測,且不尋常的事件,通常會引起市場連鎖負面反應甚至顛覆。在發現澳大利亞的黑天鵝之前,人們認為天鵝都是白色的。黑天鵝的存在寓意著不可預測的重大稀有事件,它在意料之外,卻又改變著一切。(摘自百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