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曾經》於2007年在愛爾蘭上映,影片講述了賣花姑娘和街頭藝人因音樂而開啟的一段浪漫愛情故事。在愛爾蘭首府都柏林,一位街頭藝人的深情演唱吸引了賣花姑娘,他們雖然生活拮据,但都對音樂一腔熱忱,兩人相互支持,鼓勵彼此追求音樂夢想,逐漸萌發愛意,但迫於現實的無奈,最終無法在一起。正如電影中的一句歌詞所描述:種下思念,泛濫成災,不肯放手,終要放手。
這部電影的導演和主角是非常奇妙的組合,導演約翰·卡尼是英國著名樂隊「The Frams」的前貝斯手,也是著名獨立電影人;男主格倫·韓塞德是樂隊主唱兼吉他手,女主是捷克歌手瑪可塔·伊爾,二人沒有任何表演經驗,拍攝《曾經》時,兩人分別是38歲和19歲,因戲生情,假戲真做,最終跨越18歲的年齡差距成為戀人。
這是一部製作成本只有15萬美元的小成本電影,相較於同年上映的電影《穿普拉達的女王》製作成本3500萬美元,《曾經》看著倒像是玩票的。但影片上映後,觀眾反響巨大,2007年入選聖丹斯電影節,獲得世界電影觀眾獎,同時還斬獲了第80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原創歌曲獎。
看完影片後,我不由地想起一句話:「大凡靈魂相似的人,有幸相逢,就是永恆」。這句話詮釋了賣花姑娘和街頭藝人不一樣的愛情——在錯的時間遇上對的人,惺惺相惜卻愛而不得,相逢即是一生的回憶,哪怕註定沒有結局。
賣花姑娘是一位捷克移民,帶著母親和女兒生活在愛爾蘭,生活窘迫,平時靠兼職家政和賣花為生;街頭歌手被前女友拋棄,白天在街頭悲傷欲絕地賣唱,晚上在父親的修理店幫忙。兩人每天同在一條街道工作,但從未有過交集,直到有一天晚上,賣花姑娘被街頭藝人的原創歌曲吸引,悄悄走進他身邊,主動和他討論起音樂創作靈感。
兩顆惺惺相惜的心愈走愈近,逐漸產生情愫,在相互陪伴和鼓勵下,幫助對方在音樂中找到自我和實現夢想。他們珍視這段美好且珍貴的相遇,但為了成全對方,最終還是選擇離開彼此,在彼此看不見的日子裡努力生活,熠熠生輝。
影片沒有出人意料的高潮反轉,與同類型的音樂愛情電影相比,它不如《一個明星的誕生》那麼具有表演張力,也沒有《如雨天,似晴天》那麼富有戲劇性的角色設定,它更像是一部節奏緩慢的愛情紀錄片,將兩個普通人的簡單愛情向我們娓娓道來,通過獨特的拍攝手法和清新溫情的視聽語言,讓觀眾細細品味在錯的時間遇上對的人對彼此的影響,在悲傷的基調之中看見兩個惺惺相惜的靈魂愛而不得,雖有遺憾,但也滿足,惋惜羨慕之餘不禁反思自我的人生。
這麼一部故事簡單的小成本電影為什麼會在豆瓣上獲得8.3分的好成績?我將從「拍攝手法、視聽語言、現實意義」三個方面來為大家解析這部電影的魅力所在,文章的最後我將結合生活,談談我的思考和感悟。
拍攝手法:影片全程使用手持鏡頭和長鏡頭,為觀眾模擬出真實的觀影效果
美國導演本·薩弗迪曾說:電影的真諦,是讓觀眾們回家的時候,相信他們剛剛看到的都是真的。作為一部小成本文藝電影,《曾經》沒有華麗的鏡頭轉換,也沒有驚心動魄的特技,但它擁有真實的生活氛圍和簡單真摯的故事,這也正是這部影片的魅力所在。為了追求貼近日常生活的真實感,導演全程使用手持相機進行拍攝,略微抖動的鏡頭結合大量的長鏡頭,讓觀眾有很強烈的代入感,仿佛自己親眼見證了這段愛情。
手持鏡頭又稱晃動鏡頭,這種拍攝方式一般常用於紀實類型的紀錄片或者是新聞現場,手持鏡頭在電影中的運用,是對好萊塢模式的反叛,同時也是一種充滿文藝氣息的表達方式,很多文藝電影喜歡運用手持鏡頭,比如婁燁導演的《推拿》、《風中有朵雨做的雲》。
同固定機位創造攝影機不在場的效果相比,手持攝影則利用主觀鏡頭的呈現,讓攝影機不再當個旁觀者,而是以見證者的身份參與了整個事件。影片的開頭呈現出繁忙的都市街頭,形色匆匆的人群,賣力唱歌的男人,略微抖動的畫面,從觀眾的視角來看,就像是自己拿著手機錄下的視頻,肉眼可見的真實感。
雖然搖晃的鏡頭使畫面失去了完整性,但它帶來的紀實性和情感張力卻是固定鏡頭所不具備的。影片中有一段賣花姑娘在夜晚的街道上唱歌的畫面,鏡頭追隨她沉浸在創作之中,拍出了搖搖晃晃的走路鏡頭,這樣的鏡頭和畫面中極其日常的街頭場景互為補充、互為依託,共同構造出了「以假還原真」的紀錄片式質感。這種質感和晃動的影像風格一起,讓影片有別於「愛情狗血劇」,也在風格上更獨樹一幟,更具文藝感。
長鏡頭,顧名思義就是在一段時間內持續攝取的、佔用膠片較長的鏡頭。使用長鏡頭的好處在於不打斷時間的自然過程,保持了時間進程的不間斷性,淋漓盡致地展現了故事的真實性。
手持鏡頭在長鏡頭的加持下,更是加強了故事的真實性,比如影片中兩人第一次相遇的片段,3分鐘多的長鏡頭完整呈現了街頭藝人的表演,而觀看視角始終是在馬路對面,隨著歌曲高潮部分出現,固定長鏡頭轉為運動長鏡頭,開始慢慢靠近他,觀眾可以看清他專注的神情和歇斯底裡的痛苦,就像自己正在經歷一場邂逅——先是無意間被歌聲吸引,先試探性地駐足傾聽,越聽越喜歡,後又逐漸走近,想表達自己的欣賞。
長鏡頭的使用讓觀眾真切地看到分秒的流逝,才會感受到電影中人物複雜的情感,一旦觀眾被潛意識地帶入故事中,就會覺得自己和角色正在一起經歷這場愛情旅程,不由自主地感覺電影中的每分每秒都真實地猶如身臨其境。
我在看完這部電影之後內心久久不能平息,為他們感到惋惜,又感同身受,為兩個相愛的人不能在一起而意難平,腦子裡情不自禁會問自己:他們就這樣結束了嗎?如果街頭藝人明白了那句捷克語的意思,他會不會回來找賣花姑娘?如果我是賣花姑娘,又會怎樣處理這段感情?影片中全程手持鏡頭結合長鏡頭的使用,會讓觀眾覺得自己就是這段愛情的見證者,更容易引發共鳴。
二、視聽語言:吉他和鋼琴推動故事發展,以音樂貫穿影片並烘託感情,為影片奠定了悲傷的基調
作為一名有著深厚音樂背景的電影人,導演約翰·卡尼非常清楚,在表達情感方面,歌曲比任何語言都更有力、更真切。不過,他並不願意把突然唱起歌來這種傳統音樂電影的模式套在自己的人物上,所以他選擇了街頭藝人和會彈鋼琴的賣花姑娘為主角,因為對於他們來說,唱歌是再自然不過的事情了。
世界權威電影雜誌《電影手冊》曾這樣評價該片:
《曾經》並非一部完美的影片,尤其是開頭的部分,是整部作品中最薄弱的一個環節,處理得不夠穩妥,但在華麗的音樂的襯託下,故事隨即進入了一段美麗的愛情中,很容易就讓觀眾忽略了那麼一點小瑕疵。
在只有90分鐘的篇幅裡,影片完整地呈現了6首原創歌曲,這6首歌又可以簡單地分成3組,將它們連綴 在一起,觀眾可以清晰感受男女主人公的心路歷程和情感變化。
第一組歌曲代表著相遇:第一首是初相遇時街頭藝人賣力演唱的《say it to me now》,第二首是兩人第一次合唱的《Falling slowing》,正是憑藉這首歌,影片拿到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原創歌曲獎。
在落寞的都柏林的街頭,男人完全沉浸在自己的音樂世界中,歇斯底裡地演唱著第一首歌,聲音滄桑低沉,與激越的吉他旋律相得益彰。這首歌並不是為了博得路人的喜歡,而是在真實地表達自己對感情的困惑和對前女友的期待,歌詞中屢次提到「懷疑」「誤會」等詞彙,在近乎嘶吼的歌聲中,觀眾能感受到他的痛苦和不甘。 正是這首歌曲和頗具個性的街頭表演吸引了賣花姑娘,二人從此走進了對方的世界。
在琴行中,男人邀請賣花姑娘用鋼琴伴奏,併合唱自己創作的歌曲 《Falling slowly》, 這首歌的歌詞表達了兩個陌生人渴望了解彼此的心情,與當時的場景相符。他們小心翼翼地配合著對方,生怕自己出現失誤影響對方的歌聲 ,因此兩人總是互相對望試探 ,二人眼神的交流搭配這首舒緩的樂曲,讓人沉醉其中。
第二組歌曲代表著相知:第一首是賣花姑娘向遠在異國他鄉傾訴衷腸的《if you want me》,第二首是交代街頭藝人陷入痛苦生活的《Lies》,這兩首獨唱情歌交代了兩人的過去,以動情的方式表達內心的痛苦和彷徨,更容易打動觀眾。
賣花姑娘和丈夫之間的差距太大,沒辦法一起生活,常年分居,和母親一起在撫養兩歲的女兒,她的內心是矛盾的,自己單身沒關係,但不想讓女兒在沒有父親的環境中長大,因此她時常感到孤獨和痛苦,這首《if you want me》便是在這種心境下創作出來的。
她獨自行走在黑暗的小巷 ,忘情地輕吟淺唱 ,緩慢拉長的遠景鏡頭配上哀婉悲傷的鋼琴旋律和柔弱的嗓音,一邊追憶與丈夫共度的美好時光,一邊傷感這勞碌而平庸的生活,渲染出迷離的思緒。
相比之下,男孩在房間裡獨唱的《Lies》則更為直接 ,前女友為了倫敦的工作拋棄了自己 ,在這首歌中 ,他在抱怨自己無能的同時,也感嘆愛情的現實 ,但他仍然希望能夠挽回這段愛情,寥寥幾句便勾勒出一個失意者的形象。
第三組歌曲寄託著兩人對未來的希望:第一首歌是男人在錄音室裡演唱《when your mind's made up》,表明了自己決定去倫敦追尋理想和愛情;第二首是賣花姑娘和男人獨處時唱的《The hill》,這首歌前半段是寫給丈夫,渴望溫馨的家庭生活,後半段是在跟眼前這個深愛的男人告別,為新生活做打算。
兩人初次相遇時,男人曾自嘲自己是「只會修理吸塵器的蠢男孩」,但在和賣花女孩相處的過程中逐漸找到自我,《when your mind’s made up》的出現,意味著男人從過往的悲痛和自卑中走出來,從一個憤世嫉俗自艾自怨還自稱孤獨的小老頭真正變成了一個嘶吼著想要走向倫敦勇敢面對過去的男人。
《The hill》這首歌包含的感情非常複雜,表面上是女主寫給丈夫的,希望能夠得到他的愛,以及理解自己的音樂夢想,但歌曲的後半部分明顯是在為眼前這份明明相愛卻無法在一起的愛情而惋惜,遺憾的是,男主並沒有聽到:
我知道明天一大早/我無法挽留要離開的你/那時候你會變成一個我僅僅曾經認識的人/再過幾天/你就是一個陌生人了/這不是我的錯/你何時能明白
從整體上來看,影片所講述的故事非常單調貧乏,但這6首歌卻讓情節豐富起來,用音樂代替冗長的線索交代,為一段簡單的愛情故事譜寫了動人的樂章,點到為止卻又恰到好處,像極了這段愛情:發乎情,止乎禮,沒有接吻,沒有牽手,好像什麼都發生了,又好像什麼都沒發生,回味悠長。
電影大師本·金斯利曾經說過:「假如電影是一瓶香水,那麼電影音樂則是一陣清風,它使芬芳久久地醞釀,散播……"這句話用來形容《曾經》再適合不過了,前調是清新脫俗的愛情,中調是愛而不得的淡淡憂傷,後調是在平庸生活中堅定信念和追求夢想的坦蕩。
三、現實意義:愛而不得是人生常態,無論何時都要好好生活,在平庸的日子中不要忘卻追求夢想的初心
影片中街頭藝人和賣花姑娘雖然僅僅認識了幾周時間,但卻像是找到了另一個自己一般默契。儘管他們相遇之後又轉身離開,但是這場相遇卻是兩個相似的靈魂關於愛情與夢想、尋找自我等哲理的探討,而這些同樣對我們的現實生活有很大的啟發意義。
第一,愛而不得是人生常態,人生還有很多重要的事情等著我們去做。明明相愛卻不能在一起,迫於形勢與愛人分開,佛經有云:人生有三大悲,即怨憎會、愛離別、求不得,後兩者是大多數人的情感真實寫照。
命運旅途中,每個人演出的時間是規定的,冥冥中註定,該離場的時候,多不捨得,也得離開。——亦舒 《圓舞》
賣花姑娘和街頭藝人的結合是眾望所歸,情投意合,音樂摯友,卻生不逢時,各自都已經有了生活,最後本應不歡而散,或者攜手私奔,導演不這麼處理,他提供了另一種可能性——相愛不一定要在一起,分開也不一定悲傷收尾。
街頭藝人在離別之時,送給賣花姑娘一臺鋼琴,她喜出望外地收下禮物,指尖在琴鍵上飛快地彈奏,身邊是丈夫和孩子,一副其樂融融的景象。當她望向窗外,初升的太陽照耀著大地,一切重新開始;另一邊,街頭藝人嘴角上揚,露出自信的微笑,急切地奔赴夢想之地。
這讓我想起《鐵達尼號》中傑克生前對露絲說的最後一句話:「無論人生多艱難困苦也不要放棄,勇敢活下去,結婚生子到兒孫滿堂,在暖榻睡夢中百年歸老。」露絲做到了,賣花姑娘也做到了。
詩人顧城曾說過:「你在我身邊也好,在天邊也罷,想到世界的角落有一個你,覺得整個世界也變得溫柔安定了。」在你看不見的地方好好生活,這是相愛而不能在一起的兩個人給彼此最好的交代。
第二,即使生活平庸,也別放棄夢想。街頭藝人背著一把破吉他,賣花女拖著一臺吸塵器,他們不停行走,不停聊音樂,兩人的生活雖然一地雞毛,但在夢想面前,他們又無一例外的眼神放光,對未來充滿渴望。電影所傳達的精神層面信息,也正體現了它的藝術價值所在。
影片中所有演員都沒有專屬姓名,所有的名字都是以職業來命名,沒有戲劇化的角色設定,沒有超現實的場景,只有和似曾相識的人生。
街頭藝人白天唱通俗的歌曲換取路人微薄的獎賞,晚上在空曠的街頭盡情演繹自己的原創;賣花姑娘一邊為生計而努力工作,一邊不忘初心繼續追尋音樂夢想,即使生活在社會底層,他們也不會就此與光同塵,而是要在塵埃裡發出最耀眼的光芒。
年少時我們意氣風發,為了夢想仗劍走天涯;中年時,我們向殘酷的生活認慫,為了安身立命,為了養家餬口,不得不放棄追求夢想,感嘆時運不濟,感嘆時光易老。
有人總說:已經晚了。實際上,現在就是最好的時光。對於一個真正有所追求的人來說,生命的每個時期都是年輕的、及時的。——摩西奶奶
在滿地都是六便士的街上,請不要忘記仰望月亮。
結束語
獨特的拍攝手法,如夢如幻的音樂表達,富有哲思的主題探討,成就了《曾經》獨一無二的藝術魅力,是音樂電影中不得不提的一部佳作,也是文藝電影的典範。
《曾經》代表著一生一度的邂逅,如果是在對的時間遇上對的人,必定是皆大歡喜;若是像賣花姑娘和街頭藝人這般在錯的時間遇上對的人,有幸相逢,便是人生中難以忘卻的永恆,同時也提醒我們審視每一段的相遇和別離。
希望每個人在人生的旅程中都能遇到和自己相契合的靈魂伴侶,感恩陪伴和理解,更要以一顆平常心來對待離別,即使不能天長地久,也可以把這份愛珍藏在心間,整裝待發,為生活和夢想而堅定信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