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析《稚子弄冰》
公元1179年(宋孝宗淳熙六年)的一天,常州府的府衙內,知州大人正在忙碌著公事。忽然有衙役稟報,鄉紳父老們邀請老爺一起去參加打春牛的儀式。知州大人本就愛民如子,這種與民同樂的活動,自然是興致勃勃地整裝出發了。
當地有打春牛的習俗,以示迎春和勸農之意。在立春的前一天,當地民眾用泥土堆成一頭土牛,邀請地方長官執彩鞭擊打土牛三匝,隨後民眾紛紛上前鞭打,直至將土牛打爛。活動現場,敲鑼打鼓,熱鬧非凡。禮畢回衙時,知州大人看著這喜慶的場面,興猶未盡,流連忘返。他看到有許多兒童模仿著大人們打春牛的動作,三五成群地撒歡逗趣。這一景象,激發了知州大人的靈感,於是寫下了這首《稚子弄冰》的即景小詩。
說起這位大人,他就是大名鼎鼎的楊萬裡(1127—1206)楊大人。系南宋著名田園派詩人,字廷秀,號誠齋。與陸遊、範成大、尤袤合稱「南宋四大家」。其詩風獨樹一幟,自成一體。大多描寫自然景物和生活場景。語言平白曉暢,通俗易懂,清新自然,富有情趣,世稱「誠齋」體。
詩中寫道:冬日的清晨,小孩子們把凍在銅盆裡的冰塊倒出來,用五彩絲帶穿起來,當成「銀鑼」來敲打。頑皮的孩子們,在樹林裡邊敲打著冰塊邊互相追逐嬉鬧。「銀鑼」發出玉磬一樣悅耳的樂聲,混雜著孩子們的嬉笑聲,「穿」越樹林,傳的很遠。突然傳來玉石落地般的脆響,原來是淘氣的孩子不小心把「銀鑼」掉在地上,摔碎了。
隨著一聲脆響,一切都仿佛靜止了一般。這孩子一臉的懊惱、沮喪,鬱悶地愣在了原地。其他的小夥伴們呆了一下,隨即又哄堂大笑起來。隨著小夥伴們的鬨笑嬉鬧,轉頭他也開心地笑了,跟著小夥伴們廝鬧在一起。
全詩通篇著眼於一個「稚」字。詩中,孩子們弄冰的場景,充滿了真實的生活情趣。繪聲繪色地描述了孩子們敲冰作鑼,追逐嬉戲,自得其樂的盎然趣味。活靈活現地展示了頑皮可愛的孩子們的「童心」和「童趣」。讓孩子們古靈精怪、天真可愛的形象躍然紙上,栩栩如生。
愛玩,是孩子們的天性。他們無拘無束,天真無邪的快樂生活,深深地感染著詩人,觸動著詩人內心深處的記憶。詩人也懷著欣喜的目光,看著孩子們天真爛漫的嬉鬧,仿佛自己又回到了童真無邪的孩提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