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數據和智能電網的關係

2020-12-04 中國電力網

大數據和智能電網的關係

發布時間:2017-02-10   來源:中國投資諮詢網

  智能電網和大數據的關係


  智能電網是大數據的重要技術應用領域之一。中投顧問發布的《「十三五」數據中國建設下智能電網產業投資分析及前景預測報告》分析認為智能電網大數據結構複雜、種類繁多,具有分散性、多樣性和複雜性等特徵,這些特徵給大數據處理帶來極大的挑戰。智能電網大數據平臺是大數據挖掘的基礎,通過智能電網大數據平臺可實現智能電網全數據共享,為業務應用開發和運行提供支撐。


  大數據在我國智能電網中的應用


  智能電網是以物理電網為基礎,將現代先進的傳感測量技術、通信技術、信息技術、計算機技術和控制技術與物理電網高度集成而形成的新型電網。它涵蓋發電、輸電、變電、配電、用電和調度等各個環節,對電力市場中各利益方的需求和功能進行協調,在保證系統各部分高效運行、降低運營成本和環境影響的同時,儘可能提高系統的可靠性、自愈性和穩定性。隨著智能電網的發展,電網在電力系統運行、設備狀態監測、用電信息採集、營銷業務系統等各個方面產生和沉澱了大量數據,充分挖掘這些數據的價值具有重要的意義。


  大數據在我國智能電網中的應用


  大數據是近年來受到廣泛關注的新概念,一般是指無法在可容忍的時間內用傳統的IT技術、軟硬體工具和數學分析方法,對其進行感知、獲取、管理、處理和分析的數據集合。智能電網被看作是大數據應用的重要技術領域之一。目前許多學者正在進行智能電網大數據研究,包括發展戰略研究、大數據技術研究、應用研究等。


  智能電網大數據應用眾多,涉及電網安全穩定運行、節能經濟調度、供電可靠性、經濟社會發展分析等諸多方面,進行智能電網大數據分析需要統一智能電網大數據,並且由於應用眾多,對計算、存儲、網絡等性能提出了較高要求,因此需要構建面向智能電網應用的統一大數據處理平臺。

  智能電網大數據應用領域


  大數據技術在智能電網中具有廣闊的應用前景,報告從負荷預測、源網荷協同、網架規劃三個方面進行論述。


  1、負荷波動及新能源出力預測


  負荷預測作為電網電量管理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其預測誤差的大小直接影響電網運行的安全性及可靠性,較大的預測誤差會給電網運行帶來較高的風險。現階段負荷預測主要是通過負荷歷史數據,利用相似日或者其他算法預測負荷的大小,短期預測精度較高,中長期精度較差。隨著電網採集數據範圍增加,利用大數據技術可以將氣象信息、用戶作息規律、宏觀經濟指標等不同種類的數據,通過抽象的量化指標表徵與負荷之間的關係,實現對負荷變化趨勢更為精確的感知,提高預測精度。


  分布式發電的不斷接入,特別是新能源滲透率的不斷增加,打破了原來電網運行管理的模式,不但需要考慮負荷側的波動,還要計及新能源出力的間歇性。在我國,新能源接入主要受制於兩個因素:(1)新能源大多分布在電網末端遠離負荷中心,網架結構較為脆弱,從而造成電網接納能力較弱;(2)新能源預測誤差較大,目前風電出力預測日前和實時的誤差分別為20%、5%左右,這樣就會給電網調度帶來較大的挑戰。由於新能源較大的預測誤差,往往需要在大型新能源基地周邊建立配套的大型常規能源作為旋轉備用,以彌補新能源預測精度方面的不足。作為備用的常規電源,由於擔負著較重的旋轉備用,長期不能工作在最佳運行點,將造成其發電效率低以及能源的浪費。利用大數據技術,可以有效提高新能源出力的預測精度,如丹麥的維斯塔斯風力技術集團,在風電出力預測時採用了IBM的大數據解決方案,在風電出力預測時加入了地理位置、氣象報告、潮汐相位、衛星圖像等結構化及非結構化的海量數據,從而優化了風力渦輪機布局,提高風電發電及預測效率,獲得了較為可觀的經濟效益。


  2、源網荷協同調度


  利用大數據技術可以有效降低新能源預測誤差,但這對於新能源出力固有的波動性,傳統的調度方法通過增加系統的旋轉備用來解決。在電力市場不斷完善的背景下,可以不通過調節常規電源的出力,而是利用市場手段,使得一部分用戶主動削減或者增加一部分負荷去平衡發電側出力的變化,即通過需求側管理實現系統電量平衡。若要達到網源荷協調優化調度需要大量的輔助信息,如新能源出力波動大小、電網線路輸送能力、負荷削減電量的範圍、實時電價等,其中每個因素又受很多條件的影響,因此是一個非常複雜的電力交易過程,此時必須利用大數據技術發掘數據內部之間的聯繫,從而制定出最佳調度方案。智能電網和傳統電網最大的區別在於源網荷三者之間信息流動的雙向性,三者之間信息在一個框架內可以順暢的進行交互,極大地提升電網運行的經濟性、可靠性。


  3、網架發展規劃


  中投顧問發布的《「十三五」數據中國建設下智能電網產業投資分析及前景預測報告》指出,電網已經從傳統電網發展到智能電網,隨之將會成為能源網際網路的一部分,從而使得電網與整個能源網聯繫的更為緊密。電轉氣技術的提出,為新能源接入提供了新的思路,試圖將不宜存儲的電能轉化為便於存儲的天然氣,但由於轉化效率較低,尚屬於技術論證階段。冷熱氣三聯技術實現了能源的階梯利用,能源利用效率高、環境汙染小、經濟效益好。電動汽車的興起將會顯著提高能源末端電力消費的佔比,充換電站將會像加油站一樣分布在城市的每個角落。傳統的電網規劃數據來源渠道不足,數據分析挖掘能力欠缺,因此造成規划過程中面臨著眾多不確定性因素的現象,特別是現在新技術不斷湧現,能源結構不斷發生變革,使得傳統的電網規劃方法往往與實際需求差別較大。電網規劃的過程中,需要利用大數據技術綜合考慮多種因素如分布式能源的接入、電動汽車的增長趨勢、電力市場環境下為用戶提供個性化用電服務等,多類型、海量數據的引入,可以有效減少電網規划過程中的不確定性,使得整個規劃的過程更加合理、有序。


相關焦點

  • 泛在電力物聯網與堅強智能電網有什麼關係
    它與智能電網有什麼關係?應該如何建設?4月26日,由《中國能源報》社、國網(蘇州)城市能源研究院、中國城市能源變革產業發展聯盟、英大傳媒投資集團有限公司聯合主辦的泛在電力物聯網新業態發展研討會在北京舉行,與會專家對上述業界關注的焦點問題展開了熱烈討論。
  • 數據中心和電網之間的關係(二)
    電費在數據中心OPEX(Operating Expense)中佔據了相當大的比例。事實上,在中國的各個省市和地區,電費並不是完全統一的,存在著差距。關於電費,可以參見國家電網或南方電網各地的相關網站去了解電費計算方式。下文希望通過介紹這些方式和構成,讓讀者可以清楚地看到自己數據中心的電費構成,對電費成本有一個更清楚的理解,並結合自身實際情況,找到如何合理降低電費的方法。
  • 大數據和商業智能BI有什麼關係
    大數據包括兩部分:數據的存儲,數據的利用。數據的存儲,相比以前的「關係型資料庫」,只是數據量大了,數據格式豐富了,存儲方式不同了。數據的利用,相比「商業智能",同樣是對數據的分析利用,只是由於數據豐富了,所以應用前景更大了。從本質上講,沒有太大區別。
  • 智能電網到底是什麼?終於明白了!
    老式電錶和智能電錶的對比 對供電公司而言,掌握用戶的需求,也就是更好地衡量了供求關係。通過大數據平臺搭配雲計算技術,技術人員可實時觀察到全網範圍內的電能流動狀態、電能負載熱區、設備故障高發區和客戶集中區等數據,實現更加智能化的電網。具體的新概念和新技術包括以下這些:
  • 智能電網AMI中的智能電錶系統設計
    智能電網(SmartGrid)就是利用現代測量、通信、計算機、自動化等IT先進技術,允許可再生能源順利接入電網,提高電力系統的能源轉換和傳輸效率,確保電網運行更可靠、更靈活、更經濟,能為用戶提供更高的供電質量和更優質的服務。智能電網包含從發電、輸電、變電、配電、用電和調度六個環節,智能電錶屬於智能用電的環節。
  • 什麼是「智能電網」,它如何「智能」?
    相比之下,智能電網引入了雙向交互機制:電力和信息可以在電力公司和消費者之間雙向交互。這種通信、自動化、計算機和控制應用不斷增長的網絡,有助於使電網更高效、更可靠、更安全、更「綠色」。智能電網還允許可再生能源技術,如風能和太陽能生產的電能和插電式電動汽車,接入國家電網。
  • IT & PV——當智能電網遭遇雲計算
    不論是多晶矽——兩者產業鏈的共同開始;還是終端的應用,智能電網與雲計算,兩個產業都有著千絲萬縷的關係。 而觀察近幾年各大IT巨頭在光伏領域的行業的積極試水,分析優秀光伏企業對於IT技術及理念的靈活,兩者的緊密聯繫更是躍然紙上。
  • 南方電網公司多層級推進智能電網建設助力能源轉型
    截至10月底,佛山金融高新區智能電網示範區44條饋線全部實現以光纖通信為載體的主站自愈。  下一步,廣東電網公司將加快推進廣東電網目標網架建設,做實電網發展的物理基礎,以數位化手段提升電網全景感知與智能控制水平,加強數據中臺建設,夯實數據基礎;創建數字能源生態,全面承接「數字南網」建設,持續優化大數據中心,建設領先的省級智慧能源數據云,全面發揮能源大數據價值,形成能源新業態。
  • 智能電網未來的發展趨勢
    通過對更多更複雜的實驗系統及對運行數據和併網與孤島模式過渡的研究,智能電網的可靠性和安全性將進一步提高。下面簡要介紹未來智能電網與微電網相關領域的研究方向。   替代能源的管理   建設智能電網的最終目的是實現能源兼容與替代,智能電網使用的各種類型的可再生能源,如太陽能和風能等。
  • 智能電網的歷史發展大揭秘(圖)
    這個技術賦予電器於智能,提高能源的利用效率。  2006年,歐盟理事會的能源綠皮書《歐洲可持續的、競爭的和安全的電能策略》(AEuropeanStrategyforSustainable,CompetitiveandSecureEnergy)強調智能電網技術是保證歐盟電網電能質量的一個關鍵技術和發展方向。
  • 清潔、安全、經濟、友好等性能的智能電網是未來電網的發展方向
    首先介紹了智能電網的概念和功能特點,詳細分析了國內外智能電網的研究進展,對重點關鍵技術與智能電網的關係進行了分析和討論,指出基於Agent 的分布式協調、控制、仿真與決策技術,分布式能源的系統集成以及基於知識的綜合決策支持是未來智能電網技術發展的重要方向。
  • 智能電網:智能配電技術的優勢
    智能配電作為智能電網的核心支撐技術,直接決定了智能電網的用戶體驗。根據國際大電網會議對智能電網技術的定義,智能電網應具有主動控制與管理的分布式電源、儲能設備,可以做到與客戶雙向負荷、具有靈活拓撲結構的公用配電網,具有柔性的技術標準、集中的管理模式和靈活的網路結構。
  • 電網從挨家挨戶手工抄電錶進化到遠程自動抄表的智能電網時代
    在當時抄表員被譽為是鐵飯碗,這碗飯並不好吃,因為工作單調辛苦、會遇到惡劣環境、抄表的難度大、效率低。由於電是用了之後再付錢,所以造成了電費拖欠的現象非常嚴重,私接電也是一種非常普遍的現象。各個地區的電力系統調度、營業、監控自成系統,缺乏統一的基礎用電數據造成嚴重的資源浪費,所以停電在以前也是特別正常的一件事情。
  • 智能電網中照明和能源控制IC與傳感器的重要性
    現有電網提供來自集中發電廠的電力,並且對個人用戶(工業,商業或住宅)負載和使用幾乎沒有或沒有洞察力;同時,用戶很少掌握自己的使用和基於負載的成本。此外,現有的電網架構不太適合非常本地的獨立電源(例如家用太陽能電池板),它們在不可預測的時間向電網提供電力,以及從電網中提取電力。 智能電網旨在更有效地提供電力和平衡負載。
  • 淺析費控智能電錶在電網中的應用
    4.智能表在形式、規格、尺寸、品種以及通信協議等國家電網公司都制定出嚴格的規範標準,因此有利於檢定和安裝。四、費控智能電能表在電網中的應用1.優化分布式能源配置分布式能源與配電網併網運行時還存在很多問題,供電企業通過智能電錶對配電系統實時監控、控制和調節,掌握分布式電源的特性及其與電網運行的相互影響,優化分布式能源配置,從而達到將電能以最經濟與最安全的輸配電方式輸送給終端用戶,提高電網運營的可靠性和能源利用效率。2.
  • 賦能數位化智能電網管理,雷曼光電進軍全新領域
    2020年,「新基建」東風為多個行業注入了新動能,相關領域和行業加快推進數位化和智能化升級,電力行業數位化轉型也在加速。11月13日,南方電網發布了《數字電網白皮書》,《白皮書》指出,數字電網讓數位化、智能化為電網運營賦能,提高電網安全穩定運行水平,提高對複雜大電網的駕馭能力,實現電網全環節和生產全過程的數位化,數字電網賦予了電網更多的新特徵和新應用場景。
  • 國家電網公布大數據 充電樁概念股大漲
    來源:中國基金報國家電網公布大數據!充電樁概念股大漲新能源車現如今火遍大江南北,一波又一波的政策利好信息頻出,把新能源車的發展推上了「快軌「。國家電網電動汽車充電樁突破百萬據國家電網顯示,截至今天(20日),國家電網智慧車聯網平臺接入的充電樁超過了100萬個,服務的電動汽車消費者達到550萬人,已初步形成覆蓋全國的電動汽車充電網絡。
  • 世界各國智能電網應用概況
    他們的新計劃是,在每個家庭的房頂上,都裝上太陽能發電裝置,再在庭院裡建一個小型風能發電站,用它們來滿足每個家庭對電和熱的全部需求。德國人之所以敢這樣做,是因為在德國,一張無所不能的智能電網正在鋪開。這張網建立起來之後,新能源的利用率幾乎可以達到100%。這才是真正的能源革命。  所謂建立智能網,也就是把所有能源產生的電量,都放在一張電網上進行傳輸,這張網就叫智能電網。
  • 智能電網、電子式互感器、電力一次設備三者在線監測
    我國特高壓骨幹網架將由1000kV級交流輸電網和±800kV、±1000kV直流直流系統構成。我國地域遼闊,各大區電網互聯,大量的西電東送,使國家大電網跨越了幾個時區。為保證電網的安全、穩定、可靠運行,對智能電網的研發,則是急迫和至關重要的任務。
  • 分析解答智能電網的主流計量晶片方案
    從硬體設計分析智能電網的計量晶片BL6523A 從軟體設計分析智能電網的計量晶片BL6523A 解決方案:智能電錶計量晶片系統方案在智能電網智能電錶應用已率先落地。根據國家電網公司電網智能化建設規劃,在國家電網公司「計量、抄表和收費標準化建設研究」項目成果的基礎上,全國的大多數電錶企業均設計研發了符合新一代智能電網要求的電度表。在單相電度表的設計過程中,由於設計周期短,任務重,各個廠家對於設計晶片選型、硬體布局等還有待改進的地方。本文針對新一代智能、電網的計量晶片BL6523A,從硬體設計和軟體設計上進行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