潛水者發現神秘發光巨蛤 聽說有拯救地球的潛力?

2020-11-27 cnBeta

圖註:能發光的蛤。(圖/克羅伊·布爾平)

這不僅指引了生物能源的前景,還能據此開發散熱技術。但氣候變暖、海水酸化、遊客潛水和非法捕撈正威脅著巨蛤的生存。此外,據此開發的應用雖能帶來長期回報,但沒人想對這種不好標價的應用進行短期投資。

實地探索

西太平洋帛琉群島恩格米德海灣(Ngermid Bay)附近的巖石小島就像樹木的枝杈一樣形狀各異,艾莉森·斯維尼(Alison Sweeney)在這處水域進行潛水,她徘徊在一處很陡的珊瑚暗礁處。這處珊瑚暗礁橫截面有50米寬,她在拍攝她看到的每隻巨蛤。在帛琉群島長時間潛水會使皮膚起皺,這和在世界上其他地方潛水的後果一樣。

但是對Sweeney來說,觀察並拍攝蛤還是比較容易的。斯維尼是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的一名生物物理學家。這種蛤從殼體中擠出的身體就像電影《功夫》裡周星馳被毒蛇咬後的嘴唇,不過它們的軟體是呈螺旋狀或波浪狀的,而且這些軟體還能發出藍色、紫色、綠色、金色甚至棕色的光。這種蛤中最大的有0.3米寬,但大多數都是十幾釐米寬的番紅硨磲,而番紅硨磲生活在礁石的更高處。從恩格米德海灣的珊瑚和巖礁的各個方向望去,人們都能發現這些蛤發出的五彩的光。

斯維尼在帛琉國際珊瑚礁中心的實驗室內待了好長一段時間,隨後,她和團隊中的另外3名科學家決定遊泳前往巨蛤的棲息地,也就是距離海岸約1.6公裡的礁石水域。當他們一起遊到了那座蘑菇形島嶼時,一抬頭就看到倒掛在樹上睡覺的果蝠,而水域中還有大量的珊瑚。由於受到了恩格米德海灣自然高溫和酸度的影響,這裡的一些珊瑚被漂白了。恩格米德海灣也叫妮可灣(Nikko Bay),但是當地領導人和政府更喜歡將之稱為恩格米德海灣,因為這是本地土著的叫法。

即使是生活在漂白珊瑚上的蛤,也能發出跳動的色彩。斯維尼拿著相機靠近這些蛤。蛤感知到有東西靠近就會把軟體縮回波浪狀的殼體內。這些蛤就像童話中的生物一樣,情不自禁地用自己閃耀的光芒吸引著人們的注意。

圖註:一隻生活在澳大利亞大堡礁海域的巨蛤,它的外套膜還在發著光。(圖/維基共享資源)

正是這種光芒吸引了斯維尼對蛤的關注。帛琉,位於菲律賓和關島之間,是一個由300多個島嶼構成的共和國。這裡的水域光照充足,是世界上7種巨蛤物種的家園,其中既有歷史上就聞名、體重能達250千克、寬達1.2米的巨蛤(也稱大硨磲,是雙殼類中個體最大的貝類),也有殼體凹槽優美的鱗硨磲。斯維尼在2009年第一次到帛琉群島就是來研究動物的色彩學,當時她還是加州大學聖芭芭拉分校的一名博士後研究員。無論是藍色大閃蝶翅膀反射的光,還是槍烏賊皮膚反射的光,都代表著一種視覺信號,動物們用這種信號來吸引配偶或是迷惑捕食者。巨蛤發出的光並不是這種視覺信號。那麼,它們發出這種光代表著什麼呢?

從那時候開始,斯維尼和她的同事就發現了蛤發出的光本質上是太陽光轉變的外發光。發光蛤經過百萬年的優化,於是對陽光和生物燃料有了轉化的能力。巨蛤之所以能長到這麼大的體型,多虧一種特殊能力,因為它們能在自己身上培養進行光合作用的藻類,而這些藻類又能為己所用。斯維尼和其他科學家認為,在全球變暖的背景下,巨蛤進化出的這種本領或許能激發起人類開發可替代燃料技術和其他工業解決方案的靈感。

記者辛西婭·巴奈特(Cynthia Barnett)漂在恩格米德海灣的水面上,等著斯維尼團隊的返回。帛琉群島強烈的夕陽正降臨在這座古老的巖石島上,果蝠開始睡醒,它們要活動活動翅膀以開啟夜間生活。夜幕快要降臨,巴奈特也開始遊向海岸。

斯維尼是最後一個回來的。斯維尼離開巨蛤時很不舍,因為她很想解開這些軟體動物的發光秘密。

帛琉文化中創世紀的巨蛤

圖註:一座Bai建築。(圖/伯納德)

帛琉專門供男性聚會的場所叫做Bai,這種屋子由木頭搭建、茅草搭頂,木製屋梁刷有鮮豔的色彩,而且海域果蝠和巨蛤的畫像。但是現存的只有一座Bai了,這座Bai位於帛琉群島中最大島嶼巴伯爾圖阿普島(Babeldaob)的艾拉伊州(Airai)。在每座建築物盡頭的通道處都有果蝠的畫像,這是在提醒人們要保持尊重,即使是最重要的首領也要遵守這一點,因為在帛琉文化中,果蝠是謙遜的象徵。在果蝠畫像的下部還有黑白相間的條紋,上面印有程式化的巨蛤的形象。「在帛琉的傳說中,巨蛤代表著力量與堅持,」艾拉伊州歷史和文化保護辦公室的埃爾莎·休格(Elsa Sugar)說道。埃爾莎·休格還帶著巴奈特去參觀自己出生所在村莊的巨蛤文化。

帛琉群島有人居住的歷史可以追溯到至少3400年前,從一開始,巨蛤就是當地人的主要食物來源,人們甚至還會拿巨蛤供奉神明。島上現存的許多最古老的工具都是用厚厚的蛤殼製作的,比如說鋒利的斧子、鑿子和堅硬的搗具。在帛琉的一些最古老的貝殼中,巨蛤殼佔比超過了四分之三,但在以後的幾個世紀裡,巨蛤殼的佔比降低了。考古學家認為,島上的早期居民一開始過度捕撈了巨蛤,當他們意識到巨蛤減少後就停止了捕撈。帛琉古代也有環境保護規定,比如說,禁止在關鍵產卵期內捕魚,或者,當一個物種出現過度捕撈的跡象後就要有所改變。

十八世紀,基督教開始成為帛琉的主要宗教,在此之前,帛琉文化創世紀的傳說中,當時的大海還沒水,是一隻巨蛤在那裡呼喚著生命的到來。這隻蛤長得越來越大,然後就產下了Latmikaik,而Latmikaik就是人類的母親。Latmikaik是在風暴和洋流的幫助下生下了人類。

Latmikaik喚起了一些幼蟲期的巨蛤,而巨蛤們生命的前兩周就在洋流中漂遊。在定居之前,漂遊的巨蛤必須找到並攝食一到兩個光合藻類。這種光合藻類隨後就能自我複製以形成更多的藻類。當幼蟲期的巨蛤吃下很多藻類後就會長出一點硬殼並長出一隻腳,巨蛤就用腳在海中遊動以尋找陽光充足的地方定居下來,因為光照能促進光合藻類的增長。巨蛤在淺灘或暗礁上選好一處光線不錯的棲息地後,藻類就會大量繁殖,而巨蛤就和藻類形成了共生。

這種被稱為黃藻的藻類既能保持蛤賴以生存的脂肪又能獲取自己神生存所需的糖類。作為交換,寄主蛤能夠為藻類提供安全的居住場所和每天充足的光照,而且蛤能把光照的劑量控制的很精確。這些相互交織的生命周期使人聯想到一些科學問題,比如說,蛤如何在自身不過熱的情況下收集到如此強烈的赤道光照?蛤如何將光均勻地分配給成千上萬的藻類?或許最緊迫的問題就是,在變暖、酸化的海水中,蛤如何保持了如此強大的生存彈力?

恩格米格海灣的水就像浴缸裡的水一樣暖和,巴奈特和斯維尼團隊中的兩名博士後研究員阿曼達·霍爾特(Amanda Holt)和蔡靜(Jing Cai的音譯)一同遊泳以尋找巨蛤。以前,巨蛤是這裡最常見的野生動物,而現在卻很少見了。

圖註:在帛琉群島海域,斯維尼正在觀察一隻巨蛤。(圖/辛西婭·巴奈特)

帛琉群島的居民和其他許多太平洋島嶼上的人都很喜歡拿巨蛤當主食,可以就著檸檬生吃,也可以加入椰肉慢火燉成湯,還能烘焙成薄餅,或者是切成薄片醃製起來。巨蛤的殼體像象牙,這能做成奢侈品。巨蛤的內收肌能做成高端生海鮮片,也有人將之當做壯陽藥。世界上一些最嚴格的海洋保護法,以及巨蛤人工養殖,都在一定程度上保護了野生巨蛤。帛琉海洋文化示範中心每年都會養殖成千上萬的巨蛤以供應給當地漁民,漁民再賣給餐館或水族館,這樣就減輕了野生巨蛤的生存壓力。但是其他海洋島國卻對野生巨蛤大肆捕撈,自己海域的捕完了,就開始打起帛琉群島海域的主意,因此,帛琉共和國近60萬平方千米的海域成了越來越多非法外國漁民的目標。

巴奈特和研究團隊的兩名成員一下午只找到一隻巨蛤。但體型相對較小的番紅硨磲則很常見。記者在一塊珊瑚石找到了20隻番紅硨磲。番紅硨磲的軟體表皮叫做外套膜,能夠發出跳動的光。一隻黑天鵝絨般的蛤呈現出鐵藍色的斑點。一隻暗寶石綠的蛤呈現出一條由黑斑圍繞的明亮的碧綠色發光帶。旁邊還有一隻像蜥蜴皮一樣的黃綠色的蛤。這些蛤就像是被路過的美人魚從頭髮上摘下的活著的橡皮筋。

這些多彩的顏色掩飾了恩格米德海灣酸化和變暖的事實。像珊瑚一樣,巨蛤和黃藻關係也很密切,也會受到海水升溫漂白的影響。在這種壓力下,蛤會排出藻類,而藻類會帶走蛤的色彩並最終殺死蛤。但恩格米德海灣的野生蛤卻依舊很旺盛,儘管全球海洋狀況正如預測的那樣在變化著。

在繁忙的科羅爾島帛琉國際珊瑚中心,中心的首席執行長、生物學家伊芒·高爾布(Yimnang Golbuu)解釋稱,海水對恩格米德海灣的衝刷影響較小,而且這裡與外界生態系統有一定隔絕,因此這裡的蛤沒受到影響。這些特徵還將蛤的幼蟲限制在海灣附近,這就使它們能夠適應嚴酷的環境。「顯然,大自然為我們這兒提供了不一樣的韌性,」高爾布說道。「我們需要理解並傾聽自然,然後從這些差異中學習。」

傾聽自然是生物學和材料科學相結合的關鍵。斯維尼是伊利諾州人,她大學主修生物,但也會上其他課。當斯維尼在大學上第一節物理課時,她就發現,在進化生物學存在諸多疑問的情況下,通過物理結構來研究生命,能帶來一種秩序感。20年後,斯維尼成為賓夕法尼亞大學物理與天文系第一位受僱的生物學家,她仍對生物體的效率很感興趣,比如說,槍烏賊眼晶狀體的敏度,或者是現在談到的巨蛤將陽光轉為能量的能力。

在某種意義上,實驗室對巨蛤的研究與帛琉文化傳說中的巨蛤特質有相似之處。生態系統的特點使土木工程師聯想出更具特色的設計,而材料科學家也是一樣道理,通過觀察生物,不僅能獲取靈感,甚至還能繪製出未來實際的藍圖。

斯維尼表示,「生物體的進化要比人類工程師聰明得多」。

蛤體內的精密結構

大約在1.5萬千米之外,也就是地球的另一面,巴奈特在1月份參觀了一處巨蛤研究中心,當天還下著雪。費城是斯維尼的實驗室所在地,而且這裡的自然科學研究院還是北美最古老的軟體動物集合地。該研究院成立於1812年,現在是德雷克賽爾大學的一部分,該研究院既有維多利亞時代的藏品,還擁有現在技術。在科學院頂層有1000多萬份樣本,既有完整的巨蛤殼,也有極其微小不足1毫米的海螺螺旋,這些樣本就存放在1.35萬個鋁製抽屜內。

想要了解人體,不僅要了解人的肉體,還要去認識人的歷史。同樣道理,想了解一種軟體動物,不僅要了解動物的肉質身體,也要研究它們的殼體。德雷克塞爾大學的生物地球化學家米歇爾·加努恩(Michelle Gannon)能根據殼體讀出帛琉蛤的生命故事。

圖註:巨蛤的空殼。(圖/維基共享資源)

在研究院的地下室內,有很多氣味難聞的哺乳動物標本以及被割下的動物角。加努恩指著一個由斯維尼團隊收集的番紅硨磲的殼體,這個殼體被機器開,橫截面羽毛灰色的年輪就像樹的年輪一樣標記著蛤的年齡。加努恩用掃描電子顯微鏡能更仔細地觀察這些年輪,她能從這些幾微米寬的晶體中讀出蛤的日循環歷程。在研究院穩定同位素實驗室,加努恩校正儀器,將晶體磨成粉末後進行稱重。貝殼是由碳酸鈣構成的,也就是一個鈣原子,一個碳原子和三個氧原子組成的CaCO3,而蛤能根據水溫、蒸發率和其他條件,將不同數量的氧16和氧18同位素構建成殼體。加努恩通過測量不同同位素的相對質量,就能描繪出蛤所在環境的日變化。

當加努恩將這些生物檔案都整合到一起,就能得出蛤的生活環境的詳細歷史,甚至還能得出蛤每天接收到的陽光照射量。加努恩發現,在陽光最充足的日子裡,蛤的生長速度要比多雲天氣裡快。

第二天,巴奈特和斯維尼以及斯維尼在賓夕法尼亞大學的合作者楊舒(Shu Yang的音譯)見了面。楊舒是材料科學與工程教授,她還在大學裡關於物質結構的研究實驗室內工作。大廳內有一張巨大的特寫照片,照片上有一隻發著熱帶藍色光的標誌性巨蛤。

楊舒的職業生涯始於朗訊科技-貝爾實驗室,她當時研究電信中光的應用。楊舒過去14年都待在賓夕法尼亞大學,在這裡,她和她實驗室裡的20多名研究人員在製造基於自然形態的材料。他們已經模仿了荷葉的自淨能力、壁虎腳和牛蒡種子的附著能力以及不同顏色的蝴蝶翅膀和甲蟲殼的拒水能力。現在,他們正在模擬巨蛤的光合效率能力。

研究以巨蛤閃出的光為開始。巨蛤表現出的這種色彩斑斕的顏色和色素還不一樣,巨蛤外套膜的光、孔雀羽毛的顏色或者是蝴蝶翅膀的顏色都是一種物理效應。當這些生物體表層內的納米級晶格與光相互作用時就會展現出這些顏色。科學家稱這些晶格為光子晶體。像楊舒這樣的材料學家非常希望製造出這樣的晶體,然後把這些晶體運用到現實中。比如說,更快的光纖,更高效的光伏電池。

蝴蝶翅膀上閃閃發光的格子和孔雀羽毛看來已經進化到能吸引異性了。但蛤的發光細胞,也就是虹色細胞則是吸收太陽光,當然,浪漫地說,我們可以理解為蛤是在向太陽求愛。斯維尼發現,在蛤的外套膜內部,有藻類組成的柱狀物,在每個柱狀物之上,虹色細胞組成了能收集陽光的覆蓋物。虹色細胞將集中的光照引進,然後對這些收集的光進行散射,這樣藻類就能進行光合作用。虹色細胞能將藍色和紅色的光波導向柱狀物,並將其餘的光波反射回水中,這樣一來,蛤既能免於被熱帶陽光烤乾,又能為藻類補充燃料。「我被深深吸引住了,這是蛤的自我組裝,而且成本還很低,」楊舒說道。

楊舒花了數年時間,利用昂貴的金屬材料製造光子晶體。與斯維尼合作,作為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一項特殊跨學科撥款的一部分,楊舒和她的團隊發現嵌在凝膠中的二氧化矽納米粒子可以模仿出發光蛤的虹色細胞的光散射特性!最重要的是,他們不用花多少錢就能做到這一點!

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的加州藻類生物技術中心主任史蒂芬·梅菲爾德(Stephen Mayfield)表示,提升藻類生物燃料效能的成本很高。「現已證明,我們能種植多產的藻類,而且我們也可以將之轉換為燃料,」梅菲爾德說道。「我們之所以沒有進行這種轉變是因為我們的社會不願意為這項能帶來長期回報的技術進行短期投資。」現今社會,為了保持化石燃料的廉價甚至都出臺了相關補貼,由此可見發展新能源的大環境。

英國建築師麥可·波林(Michael Pawlyn)能將生物設計引入建築物和工業廠房,他也因此聞名。麥可·波林表示,在全世界範圍內,挑戰都是相似的。投資者因前期成本望而卻步,而且即便研發出來,也看不到定價標準,即使低碳能源對全世界都有好處,但仍然沒有財務激勵。

斯維尼和楊舒相信由巨蛤激發靈感設計出的生物反應器會比現有的生物燃料生產方法更加高效、成本更加低廉。目前,能不能建成這種新的生物反應器是個問題,而現在,因為投資問題,楊舒和團隊就先解決藻類的問題。但到目前為止,雖然成功模擬了蛤的虹色細胞散射特性,但還沒能在實驗室內成功誘導藻細胞表現出在蛤體內的特性。不管是楊舒還是其他人都不知道還需多長時間才能做成這一點。

降低體溫的秘密

再回到恩格米德海灣水,斯維尼的博士生學生林肯·雷姆(Lincoln Rehm)的胳膊上紋著巨蛤的畫像,這紋身和帛琉當地Bai屋子上的巨蛤紋身很像。雷姆在德克薩斯州的一個帛琉家庭中長大,他小時候度假就去帛琉群島,到了帛琉後經常和自己的家人一起去淺談收集蛤。雷姆和家人會帶上醬油和檸檬,然後在礁石上吃生蛤野餐。雷姆認為童年的經歷影響決定了自己未來的選擇,在獲得生物學學位後,他搬到帛琉,然後在當地的珊瑚礁中心工作。正是在那裡,雷姆對斯維尼關於巨蛤的光學特性研究產生了很大興趣。2015年,雷姆回到美國,在德雷克塞爾大學開始攻讀博士學位,他所參與的博士項目的部分資金正是由斯維尼和楊舒國家科學基金會贊助的。

霍爾特和蔡靜在前邊一邊遊一邊尋找蛤,而雷姆則潛到水裡安置斯維尼交代的攝像頭。雷姆在每個蛤旁邊都放置了一個調色板,這樣以後就能在電腦中更方便地記錄蛤的顏色。在過去的三年裡,雷姆建立了一個資料庫,裡面有超過800張蛤的照片。Holt和Cai寫了一段代碼,能根據蛤的顏色對蛤進行編組歸類。蔡靜是一名機器學習專家,他設計的算法能夠分析照片的每一個像素,這樣研究團隊就能看清單個藻類和蛤細胞的色度亮度的信息,而且還能看清蛤的發光的虹色細胞。

圖註:帛琉群島海域中的巨蛤。(圖/辛西婭·巴奈特)

回到珊瑚礁中心的實驗室,斯維尼、雷姆、霍爾特和蔡靜正在完成一系列關於活蛤組織的試驗。他們測量了光和熱如何離開藻類和蛤細胞。雷姆從壘球大小的番紅硨磲上切下了一小片肉,這隻試驗用的蛤是從實驗室後面的水灣中收集的。雷姆將切下樣本放在水中,然後又放置在強光下,水中插著一隻數字溫度計,以記錄30分鐘內水和樣本組織的溫度。

在工作檯的另一邊,斯維尼用一隻浸入式攪拌器快速地攪拌從剛才那隻蛤身上提取的藻類。攪拌後產生的泡沫看起來像椰汁冰沙、聞起來像蛤汁,而且其密度也和蛤外套膜內的藻類密度一樣。

科研人員又從蛤身上割下一塊肉,霍爾特利用分光計將這片樣品中的肌肉、虹色細胞和藻類暴露在不同類型的光線下,來追蹤哪類細胞會透過並吸收多少光線。

科研人員在帛琉的三個星期每天晚上都會重複這些試驗。這些對蛤組織和從蛤體內分離出的藻類的試驗揭示了雙殼生物反應器工作原理的新線索。試驗結果顯示,虹色細胞看來不僅能將光照吸引進蛤體內並將最有用的波長散射給蛤體內的藻類,還能收集光合作用產生的過剩熱並利用光將這些熱再送出蛤體內。光合作用能使蛤的體溫比周圍海水的水溫高出幾度。科研人員還探測到過剩熱量通過紅外光透過虹色細胞先離開了藻類再離開了蛤,於是過剩熱就排出了。

對於巨蛤來說,這一散熱能力可能是它們擁有彈性生存力的關鍵,這樣它們就能在類似恩格米德海灣的環境中生存下來。對人類來說,這可能為新的散熱技術指明了方向。未來我們或許能利用這種完全不消耗化石燃料的方法來排出發電廠、辦公大樓或汽車內部的熱量。

雷姆的電腦屏幕上有張放大的圖像,圖像上顯微鏡放大的虹色細胞,這張照片讓人聯想到夜空中的銀河。這張照片像是在提醒人類,海底仍是未被探索的世界,在那裡,可能隱秘著人類繼續生存的解決方案。

如何解決遊客破壞和非法捕撈

在離開帛琉之前,記者再一次看到了巨蛤和果蝠。這兩種動物在當地的餐館都是「美味佳餚」。果蝠湯是當地最受歡迎的一種湯品,這種湯是將整隻果蝠煮熟然後盛到碗裡。記者還在潛水船上聽人說,美國人喜歡在餐館訂果蝠湯,他們不喝,但會和湯自拍,然後將照片發到社交媒體上。

對帛琉人來說,他們幾千年以來就食用這種動物。但巴奈特並不會去點巨蛤湯或者巨蛤海鮮片。來帛琉的遊客、非法捕撈的漁民、變暖的天氣以及酸化的海水都在威脅著巨蛤的生存。

帛琉共和國人口只有2萬,面積也是世界上第十三小的國家,但每年來此的遊客竟能達到16萬,而且這些遊客幾乎來了都要下水。旅遊業佔帛琉國內生產總值的一半以上,但成千上萬的遊客在威脅著這裡的生態。但還有比這種威脅更嚴重的東西,那就是超級拖網漁船和小船非法捕撈者,他們偷偷來到帛琉海域,大肆捕撈巨蛤、金槍魚、鯊魚和其他海洋生物,因為貪婪嗜血的全球海鮮市場在等待著這些「美味佳餚」。

帛琉繼承了其古老的保護傳統,他們正在反擊。2015年,帛琉總統湯米(Tommy Remengesau Jr)籤署了《帛琉國家海洋保護區法》,禁止在帛琉80%的專屬經濟區內捕魚,並給當地漁民在剩下的20%經濟區內建立一個國內捕魚區。2016年,帛琉從日本獲得了660萬美元的補助,這筆錢將用於對帛琉海洋生物養殖示範中心的重大改造。現在,示範中心正處於建設之中,地址就在馬拉卡爾島南部的海濱區。新設施將加強水產養殖研究,增加五倍的巨蛤產量,每年將有超過100萬幼苗。

去年,帛琉修訂了出入境政策,要求所有遊客籤署承諾,以一種對生態負責的方式行事。入境工作人員會把承諾的內容印蓋在護照上並親眼看著入境人員籤名。承諾的內容如下:

帛琉的孩子們,作為你們的客人,我會遵守這些承諾,我會保護好你們美麗而獨特的島嶼家園。我發誓,我會小心行事、舉止和善並謹慎地進行探索。我會不妄取不屬於我的東西。我不會傷害那些沒傷害我的東西。我唯一留下的就是以後會被海水衝刷掉的腳印。

這項真切動人承諾內容獲得了「心靈與公共關係獎」。作為集體的「我們」的所作所為仍是帛琉所面臨的挑戰。不斷增加的碳排放以及由此導致的全球升溫與海平面上升,還有越來越多的極端天氣等著我們去處理。

帛琉自然資源、環境和旅遊部部長森貝布(F. Umiich Sengebau)就是在科羅爾島長大的,該島充滿關於巨蛤的箴言、智慧和傳說。森貝布給巴奈特講了個故事,這個故事巴奈特以前從艾拉伊州的一位老人那裡聽過。故事很簡單:在舊時代,巨蛤被認為是「暴風雨天氣裡的食物」,當暴風雨太大而無法外出捕魚時,漁民就很容易收集到巨蛤。

帛琉現在面臨的是氣候變化的風暴,森貝布看到巨蛤變成了另一種暴風雨天氣裡的食物,他將之視為蛋白質的安全來源、漁民的謀生之道、遊客的紀念照片,而在科學家眼裡,巨蛤是替代能源和其他低碳技術的靈感來源。「在過去,是蛤拯救了我們,」森貝布對記者說道。「我認為巨蛤當中有很大的力量,以前是作為食物的力量,現在是作為科學的靈感。」

巨蛤閃耀的光芒可能在傳達著一些重要的信號、一些急需我們解開的秘密!

相關焦點

  • 以巨蛤為靈感 可能帶來太陽能電池和顏色顯示的革命
    來源: cnbeta網站原標題:以巨蛤為靈感 可能帶來太陽能電池和顏色顯示的革命  來自加州大學聖塔芭芭拉分校的科研專家近日在巨蛤/硨磲(Giant Clams)中發現了改善太陽能電池和顏色顯示的關鍵(PDF)。新發現表明至少有兩種以上巨蛤可通過吸收化合紅綠藍光來生成白色,某種程度上類似於電視機和智慧型手機的顯示屏。
  • 怪異的發光火體蟲:非常神秘,簡直是神一般的存在!
    澳大利亞潛水者在塔斯馬尼亞近海拍攝到火體蟲(Pyrostremma spinosum)的罕見照片。
  • 呸呸呸,人家是一隻蛤!
    這個看起來像是橡膠軟管一樣黏糊糊的東西叫做巨型船蛆(也叫巨蛀船蛤) ——到底是蟲還是蛤?不過現在我們能確定,和你時常吃的那種清炒花甲,炭燒生蠔一樣,這巨蛀船蛤也是一種軟體動物。按照分類,它屬於雙殼綱海螂目蛀船蛤科下的擬船蛆屬,跟象牙沒有半毛錢關係。那個長的像象牙的結構,其實是它的殼:
  • 地球上有哪些以陽光為食的「素食」動物們!
    地球上有哪些以陽光為食的「素食」動物們!陽光為地球帶來了光明,同時人類可利用它們作為能量,在神奇的自然界中,植物通過陽光進行光合作用,維持生長,甚至還有神秘的動物能夠「吞食陽光」!斑點蠑螈體內的單細胞藻類可以持續補給之前科學家曾知道藻類可以覆蓋在一些兩棲動物卵上果凍狀外層實現共生,這種方式對於兩棲動物的卵胚胎以及藻類均有益處,藻類以卵胚胎的廢棄物為食,同時,它們為卵胚胎提供氧氣。目前,科學家發現一種單細胞藻類可生存在發育完全的斑點蠑螈體內,通過光合作用,可為宿主細胞提供食物和能量。同時,這項發現是首例脊椎動物細胞與藻類共生的實例。
  • 科幻電影《地球停轉之日》,外星人前來拯救地球,卻是要消滅人類
    科幻電影《地球停轉之日》,外星人前來拯救地球,卻是要消滅人類大家好,這裡是九州看點,今天給大家分享一部外星人降落地球後挨了一槍,竟然蛻去一身皮變成一個大帥哥的電影《地球停轉之日》。果然國防部部長大金毛髮言了,她說外太空有一個神秘球體,正在以每秒3萬公裡的速度地球向地球飛來,軍方的飛彈攔截都不起作用,正當一群人不知道該咋辦的時候,小美發現神秘球體開始減速了,並沒有撞擊地球。
  • 綠箭俠最尷尬的事情,正義聯盟消失,歐米茄巨神襲擊地球!
    綠箭俠還是真的太弱了,他保護一個城市還行,可是要保護地球,甚至保護宇宙的話,綠箭俠只能表示我也很無奈啊!綠箭俠:「隔壁有個綠的渾身發光的傢伙,他的名字叫做哈爾·喬丹,他是綠燈軍團的一員,他們有好幾千個宇宙警察,沒事跟視差怪合體,有時候還能變白燈什麼的,你去找他吧!」
  • 彩虹水母有何特徵?是2009年十大新物種?是在何處發現的?
    ,是在澳大利亞沿岸發現的。  這種發光的新水母物種是在澳大利亞沿岸發現的。在進行的一項研究顯示,這種水母並不蟄人。水母專家利薩·格什溫在澳大利亞塔斯馬尼亞島沿岸一個防波堤附近發現了這種水母,並利用便於拍攝海洋動物的小型水族箱將其捕獲。
  • 潛水者印尼沿海偶遇罕見「大口怪魚」巨口鯊
    【環球科技綜合報導】據英國《每日郵報》7月27日報導,近日一組連續鏡頭抓拍了潛水者在印度尼西亞海域偶遇極為罕見的海洋生物——巨口鯊的景象。來自曼島的潛水者佩妮•別麗奇,在印度尼西亞的科莫多島潛水時,目睹了神出鬼沒的海中怪——巨口鯊。得名於其「血盆大口」的巨口鯊,與人類接觸頻率極低,我們至今對其知之甚少。儘管如此,這一生物對人類安全並不構成威脅。
  • 淡水大魚瀕臨滅絕:拯救地球最後的河中巨怪
    湄公河巨鯰可以輕易地長到上百公斤,但在2005年,當同事打電話對他說,有漁民釣上來一條重達646磅(約合293千克)的大魚的時候,還是遠遠超出了他的想像。霍根是內華達大學的一位生物學家,他決定就此做一個調查。他發現,這條魚不僅是有記錄以來最大的湄公河巨鯰,而且是人類到目前為止捕獲的最大的淡水魚。  霍根也由此想到:是否還存在體型更大的淡水魚?
  • 盤點十大「吞食陽光」的神秘動物(組圖)
    綠葉海蛤蝓  陽光為地球帶來了光明,同時人類可利用它們作為能量,在神奇的自然界中,植物通過陽光進行光合作用,維持生長,但人們或許不知道一些神秘的動物能夠「吞食陽光」!  綠葉海蛤蝓屬於軟體動物腹足綱腹足目。
  • 末日天坑,永凍層,千年病毒,通往人類未知的神秘領域
    西伯利亞末日天坑2014年7月在西伯利亞的亞馬爾半島突然出現了一個神秘巨洞>對於天坑形成的原因,外界也是眾說紛紜有人認為這可能是外星人幹的或是外星飛船登陸地球所造成的有人說這像是地獄之門,說不定可以通向什麼人類未知的神秘領域也有人推測可能是巨洞形成時曾發生爆炸釋放大量的熱量所形成的因為這個天坑它的邊緣顏色比較暗洞口下方的石壁很像是被劇烈燃燒之後造成的
  • NASA在南極洲上空發現神秘發光雲團,或影響氣候
    原標題《美宇航局在南極洲上空發現神秘發光雲團》,IT之家編輯酌情修改據英國《每日郵報》12月3日報導,美AIM太空飛行器在距地球表面50英裡處觀測到發光夜雲,此次現象是南極洲有該類記錄以來出現最早的一次。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中層大氣物理學AIM太空飛行器在距地球表面50英裡處的南極洲上空發現夜光雲,其南半球記錄儀顯示為到來時間最早的一次——11月17日。這些雲團由冰晶構成,隕石碎片分布其中,當它們反射太陽光的時候,就會產生令人耀目的藍色。夜光雲,也稱為極地氣層雲,通常形成於距地球表面以上47-53英裡(相當於76-85公裡)的地方。
  • 神秘發光體進入地球軌道,科學家困惑:此時此刻,地球有兩個月亮
    本周,科學家們驚訝地發現一個神秘發光體出現在了地球的軌道上,感到頗為困惑。經過分析判定,這是一個被地球引力捕獲的星際巖石。換句話說,現在的地球擁有兩顆天然衛星(月亮)。最重要的是,這個天然衛星已經進入地球軌道長達3年時間。日前,天文學家首次拍攝到了這顆「月球」的真容,將三張具有不同濾鏡的圖像組合在一起,圖片中心的白色光斑即為「小月亮」。不難發現,它除了小,還是小...
  • 神秘巨洞接連出現,到底隱藏了什麼?科學家為何如此擔心?
    NASA的衛星曾在威德爾海發現一個南極出現一個8平方公裡的巨大口子,這個巨洞的出現立馬吸引了極地人員以及氣象專家的關注;如今科學家們又在北極圈內發現巨洞,這種神秘巨洞接連出現,到底隱藏了什麼?科學家又在擔心著什麼呢?
  • 黑暗諸神入侵,正義聯盟被巨神吞噬,神奇女俠如何拯救地球?
    神靈們的時代已經過去了,諸神已經離開了地球,地球上只剩下一切宙斯的後裔了。但是神奇女俠依然渴望著那個神靈最鼎盛的年代,她希望神話時代再度到來。地球中的很多人已經失去了信仰,神奇女俠許了一個願望,她希望諸神回歸,拯救人類。但是聽到神奇女俠的祈禱的並不是舊神,而是來自於黑暗多元宇宙的黑暗諸神。
  • 神秘的黃河巨龜——民間故事
    黃河是中國最神秘的長河。在厚厚的泥濘之下,不知埋藏著多少不為人知的秘密,這些秘密裡有很多禁忌。太多奇怪的事,人們都不敢相信。然而,1976年的黃河巨鱉事件卻在網上傳開,相傳1976年,山西黃河有一位老人挖到了三層樓那麼高的巨龜。最後,這隻巨龜神秘地消失了,震驚了人們。所以,1976年是否有傳說中的巨龜被挖出,很可能就是一則傳聞,傳著傳著人們就信以為真。據說1976年,山西省發生了一場旱災。半年沒下過一滴雨。黃河乾涸了。當地村民組織起來挖河。
  • 神秘發光體進入地球軌道,2020年4月份前,地球有兩個月亮
    本周,科學家們驚訝地發現一個神秘發光體出現在了地球的軌道上,感到頗為困惑。經過分析判定,這是一個被地球引力捕獲的星際巖石。換句話說,現在的地球擁有兩顆天然衛星(月亮)。 這顆Mini版的「月球」的正式命名為2020 CD3,可能是一個星際碳質巖石,直徑在1.9-3.5米之間。最重要的是,這個天然衛星已經進入地球軌道長達3年時間。
  • 海扇蛤中的傳奇——加拉巴戈海扇
    在海扇蛤的家族中有一種被稱為海扇蛤中的傳奇,因其特有的顏色和碩大的個頭加上生長在沙質斑塊上、水流湍急、水溫季節性變化極為劇烈的環境裡而得名,它就是加拉巴戈海扇蛤
  • 因錄節目違法捕捉泰國巨蛤,韓綜女演員或面臨5年監禁
    但是當有泰國媒體報導採集瀕危物種可能會被處以罰款或有期徒刑之後,泰國國內甚至出現了「警方正在要求進行調查」的報導,製作組最終承認了錯誤,「對於在事前沒有充分了解泰國巨蛤採集相關規定的情況下拍攝的這一點深表歉意。今後將更加細心地製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