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上有哪些以陽光為食的「素食」動物們!

2020-12-05 百度百科

地球上有哪些以陽光為食的「素食」動物們!

陽光為地球帶來了光明,同時人類可利用它們作為能量,在神奇的自然界中,植物通過陽光進行光合作用,維持生長,甚至還有神秘的動物能夠「吞食陽光」!

綠葉海蛤蝓

通過吃藻類來掠奪它們的葉綠體

綠葉海蛤蝓屬於軟體動物腹足綱腹足目。是一種囊舌類海洋軟體動物。它們主要分布於大西洋西岸從加拿大到佛羅裡達的沿海海域。十分奇特的是,它們一生只需進食一次,隨後僅靠陽光便能飽食終日。綠葉海蛤蝓的體型十分嬌小。成年個體體長從1到3釐米不等,沒有貝殼,看上去活像一片綠色葉子,翡翠般鮮綠,與藏身處的海藻天衣無縫地打成一片。

蓑鮋

極大的背鰭可捕獲更多的光線

鮋形目鮋科蓑鮋屬魚類的通稱。約有9種。中國產5種 分布於印度-西太平洋暖水海域,為小型海洋魚類。棲息於巖礁或珊瑚叢中,有的見於深水 。鮋形的生活方式與光合作用密不可分,它的魚鰭具有較大的接觸面,可捕獲更多的光線。它們在白天活動,夜晚停止活動,通常靜止地懸在水中,或者緩慢地遊動,捕捉獵物。

阿克爾扁形蟲

體內的水藻光合作用可以維持生命

阿克爾扁形蟲是一種棕褐色扁形蟲,通常生存在白色珊瑚礁中,它們奇特的棕褐色顏色源自其體內的Symbiodinium水藻,而且它們正是通過體內水藻進行光合作用,從而維持了生命所需能量。是最簡單的動物之一,以至於既沒有一個貫通的腸道,又沒有一個體腔。阿克爾扁形蟲主要生活在英國和法國大西洋的淺海灘上,人們很容易將它們誤認為是水藻。

斑點蠑螈

體內的單細胞藻類可以持續補給

之前科學家曾知道藻類可以覆蓋在一些兩棲動物卵上果凍狀外層實現共生,這種方式對於兩棲動物的卵胚胎以及藻類均有益處,藻類以卵胚胎的廢棄物為食,同時,它們為卵胚胎提供氧氣。目前,科學家發現一種單細胞藻類可生存在發育完全的斑點蠑螈體內,通過光合作用,可為宿主細胞提供食物和能量。同時,這項發現是首例脊椎動物細胞與藻類共生的實例。

朝天水母

觸手可以光合作用補給

朝天水母又稱車輪水母、倒吊水母,它們喜歡口面朝上臥於水底,生活於巖礁淺水水域和紅樹林中。分布於西太平洋海域。其水母翼為圓盤狀,邊緣缺乏觸手,水母翼上有車輪狀的圖案,口脕上有8隻觸手,呈花邊形狀,體內有單細胞蟲黃藻共生,常是觸手向上的,會以水母翼附著,觸手向上可以讓其中的蟲黃藻進行光合作用,從而為水母提供營養物質。

綠色水螅

能吞食陽光補充能量

綠色水螅可以潛伏在池塘中,它們普遍生存在江河和湖泊中,它身體奇特的綠色源自與其共生的一種單細胞藻類「Chlorella alga」。據悉,綠色水螅體內的Chlorella alga藻與水螅分離後將無法生存下來,當水螅生長期間,藻類細胞也同時進行分裂,當水螅整體性繁殖時,藻類細胞也通過水螅的卵胚胎進行發育生長。

帆水母

具刺細胞的觸手、是它的攝食和消化器官

帆水母是水母的近親,它是水螅蟲綱管水母目帆水母屬,漂浮在海洋中的動物。其特徵是長有充氣帆狀浮囊,下方有具刺細胞的觸手、生殖體和營養體帆水母之類動物的運動是憑藉海風四處活動。帆水母以海洋小動物為食,常結成寬達100 千米的大群在海面上飄遊。其獨特之處在於自身是一個聚居群體,其中包含Scrippsiella屬海藻,可為帆水母提供營養物質。

蛇鎖海葵

通過海藻獲取太陽能

許多海葵物種都是通過身體獲取太陽能,蛇鎖海葵生存於大西洋東部,從地中海至最北方的英國海域。它們的觸鬚中共生著一種海藻「algae Symbiodinium」。它們通過海藻獲取太陽能,從而攝取營養物質。據悉,其它的海葵物種也具有不同的共生特性。

巨蛤

套膜中的小管內長有共生藻

巨蛤是地球上體型最大的軟體動物,又稱巨蚌。海洋中存在著幾種巨蛤生物,它們更多地依賴光合作用獲取能量,而不是過濾進食。它們通常張開外殼,擴展其內膜組織,儘可能地接觸陽光,在其內膜組織中包含著共生藻類的觸管,實際上這種觸管是巨蛤消化系統的延伸。巨蛤不僅是進行光合作用的貝類生物,一些較小的雙殼巨蛤也是海藻共生體。

巨型桶狀海綿

外殼上生存著光合作用共生細菌

當人們在加勒比海潛水時會經常遇到巨型桶狀海綿,它的外殼上生存著光合作用共生細菌。海綿失去其光合作用共生體後就變成「漂白」,就像珊瑚一樣,一些海綿通常周期性漂白,事實上,海綿具有較多方式的共生有機體,其中包括不進行光合作用的真菌和細菌。一些海綿具有矽質骨骼,至少有一種海綿骨骼結構像纖維光學網絡,可以疏導光線至海綿體內深層細胞。

作者:一個樂觀的麻瓜

相關焦點

  • 食肉動物和素食動物相比哪個過得更好?
    肉食動物相比草食動物更加的威武霸氣,令人敬畏。人們常常以猛虎、雄鷹比喻王者,也愛以虎豹為孩子起名。但如果放眼大自然,會發現其實食肉的並不比素食的過的好,有的甚至走向了滅絕還不如食草的。一、草食動物食物來源更廣,不易挨餓地球上分布最廣泛的就屬植物了,他們除了沙漠以外幾乎覆蓋了地球上所有的表面
  • 素食文化:素食太空餐 太空船和地球採用素食非常重要
    地球本身就像在太空中長期飛行的宇宙飛船,擁有的資源很有限。所以,在宇宙飛船採用素食也很重要,不僅是因為現實的問題,而且也為了長養慈悲心,特別是如果每個人都吃素,饑荒和環境汙染等問題都會有效地消失。當航天員搭乘太空梭來執行短期性的任務時,他們的食物都是在地球上種植和製造的,每人每天限量四磅食物。但是對於火星之旅之類的長期太空旅行,食物的製備和儲藏就面臨了更大的挑戰。
  • 素食肉類,地球的「福音」?
    牲畜生產約佔整個農業用地的70%,佔地球陸地面積的30%。根據聯合國糧農組織的數據統計,牲畜供應鏈佔全球人為溫室氣體排放的14.5%。在許多情況下,畜牧業是陸地汙染的主要來源,比如會向河流、湖泊排放營養物質、有機物和病原體。為了減少溫室氣體的排放,我們需要重新調整我們的飲食結構,減少肉類的攝入量。但是這種方法對於那些肉類愛好者來說未免有點殘忍。
  • 瑞典幼兒園強制試行素食:為救地球
    聽起來很不現實,但瑞典有一家幼兒園就這麼做了。據當地媒體26日消息,瑞典一家幼兒園正進行一個「素食實驗」,目前正處於試行階段,除一周一次的魚肉供應外,孩子們不會吃到任何其他肉類。他稱,「我們承認立即採取這項行動有些極端」,但這都是「為了拯救地球」。
  • 素食動物恐怖吃肉記:牛吃兔、馬殺雞、松鼠吃小鳥……
    無獨有偶,另一隻叼著兔子的牛在人們眼中形象良好的鹿,有被虎豹追食的悲情,也有捕食兔子的一面。還有的和人生活較近的鹿,竟也養成了如出一轍的吃牛扒習慣。體型巨大兇狠,卻也歸為素食動物範疇的河馬,也不時被捕捉到啃食斑馬的兇殘畫面。馬似乎也和牛有著相似的喜好,它偶爾也對雞下狠口,戲稱「馬殺雞」。
  • 從一個葷食者到健康素食者的距離有多遠?
    所以我一直在考慮一個問題:一個普通人從葷食轉為健康素食者的距離到底有多遠?最初的時候,我確實也是基於信仰和環保發心吃素。後來發現自己素食還是會有一些健康問題,出現面黃肌瘦,於是便開始研究健康素食之道。所以,如果你不能一下子從吃葷轉變為健康素食者,請給自己身體和心理一些適應的時間,允許自己的素心慢慢長大,最後實現健康的低脂純蔬食習慣。
  • 國際素食日|請為我們的地球吃素一天
    天空變得更藍,河流變得更清澈,野生動物開始更加自由地活動。武大網紅狐狸珞珞現身珞珈山腳下當動物和自然終於能有機會喘口氣、暢快呼吸,背後的代價卻是人類行動的停止。這讓我們恍然意識到,我們究竟對地球做了什麼?
  • 飛機上的素食種類竟然這麼多?盤點那些提供素食餐點的航空
    如果你想在飛機上享用素食餐,可以先了解一下飛機上的素食餐食的種類哦。:也稱為純素食或嚴格素食餐,此餐食完全不含動物產品或副產品。:耆那素食餐是按照耆那教教義制定的,不會包含任何動物產品和副產品,也不會包含根類蔬菜,包括洋蔥,大蒜和姜。
  • 素食新說:素食救地球 是牽強杜撰還是科學真相
    美國一流的氣候學家發出警告說,我們只有10年的時間來拯救地球了。(圖片來源:資料圖)減緩全球變暖,素食拯救地球北極的冰蓋在加速融化,海洋裡冰層消失的速度比以往任何時候都要快。這是迄今為止最明顯的全球變暖的跡象。美國一流的氣候學家發出警告說,我們只有10年的時間來拯救地球了。
  • 「關注健康·愛護地球」第五屆弘濟慈善素食文化節圓滿結束
    」第五屆弘濟慈善素食文化節圓滿落下帷幕 為弘揚傳統文化,構建和諧社會,宣傳健康素食生活理念,讓更多的人了解素食文化。江西青原弘濟慈善基金會、中國食文化研究會於2016年5月14日(農曆四月初八)在北京、深圳、天津、南昌、青島、吉安、宜春、新餘、萍鄉、上饒、商丘等全國18座城市聯合127家單位圓滿舉行「關注健康·愛護地球」第五屆弘濟慈善素食文化節。 本次素食文化節由江西青原弘濟慈善基金會聯合中國食文化研究會主辦,全國18座城市的127家單位參與。
  • 素食健康:如何證明人是肉食動物?
    怎麼證明人是素食動物?(圖片來源:資料圖)如何證明人是肉食動物?(圖片來源:資料圖)對於素食的另一種爭論,在於人類是「素食動物」還是「雜(肉)食動物」? 不少人會用一些中學的生物常識,造成人是雜食的動物的印象,例如說:人類有「犬齒」,證明人的牙齒可以用來撕開肉類,當然這個誤會,比較一下自己的牙和小狗的犬齒就自然知道答案了;又例如說人類的盲腸退化了,就說明人不是像兔子那樣吃素(兔子有很大的盲腸),但這只是證明了人類不是兔子那種吃草的素食動物,要知道素食動物之中有很多種類,而人類是最接近靈長類動物的,有誰見過猩猩會趴在地上吃草?
  • 中央電視臺宣傳《吃素拯救地球》,素食有這8大好處!
    🔴觀點:一點肉都不吃沒法攝入蛋白質。ADA對素食或純素飲食的總結是「對健康有益、能滿足營養需要,在預防和治療特定疾病方面也許能提供健康上的裨益。」🔵事實:美國農業部曾就亞馬遜雨林的農業用途發布圖表,結果顯示雨林被毀區域有86%都用來作為牧場以飼養動物給人吃,只有4%被用來種植大豆。還有一點要知道的是,全球種植的大豆有80%都被用來餵給養殖場的動物。美國本土的牛所消耗的穀物和大豆就可以餵飽全球20%的人口(14億)。
  • 我行我素:一位環保者的素食理由
    食肉動物因進食的脂肪、蛋白、膽固醇含量高,為防止易腐之肉類在體內停留太久毒化血液,故演化出較短的消化道,約為體長的三倍;食草動物因食物中的纖維素含量高,養分須慢慢吸收,故腸子很長,其消化系統的長度約為體長的十二倍。人是雜食動物,人的腸子長度約為體長的8-10倍,是不是更接近食草動物?
  • 地球上有哪些「怪獸級」動物 ?-知識百科-川北在線-川北城市生活網
    地球上有哪些「怪獸級」動物 ?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是騰訊旗下的搜尋引擎--搜搜自主研發的互動問答社區。用戶可以提出問題、解決問題、或者搜索其他用戶沉澱的精彩內容;在這裡可以感受到最熱烈的互助氣氛,瀏覽到最精彩的問答內容。   根據化石研究,地球上最早出現的動物源於海洋。
  • 科普貼 | 食腐動物有哪些?
    食乃養命之源,然而,大自然的競爭無處不在,能力強者有食物選擇權。能力弱者,為了生存,生命進化,只能選擇其他食物,比如腐肉、甚至是排洩物。其實,當動、植物死亡後,仍會有大量的營養物質殘留在屍體內,仍然可以產生能量,這些被別的動物嫌棄的資源,食腐動物可不想浪費「糧食」。那腐肉、排洩物,有哪些動物會喜歡吃呢?
  • 【環保】素食救地球,是牽強還是科學真相!
    ,平均每年的融化速率為0.15%,在過去的兩個冬天裡,其融化速率突然增加到6%。反射陽光的白色冰蓋消失了,北極海洋的深色海水會吸收大量太陽的熱量,世界各地的天氣會變得更熱。最為重要的是,新的發展趨勢告訴人們,氣候變化的進程比科學家原先預想的要快得多。不僅北極冰蓋的融化本身會使全球海平面上升,巨大的冰山漂浮在海中,就已經造成了海平面的升高。覆蓋在格陵蘭島和南極陸地上的冰川體積巨大,導致北極冰蓋縮減的溫度上升也在影響著這些冰層,它們也開始融了。
  • 人類為什麼以食草動物而不是食肉動物為食?
    如今人們的生活節奏變得越來越快,不知道大家有沒有注意到我們每日三餐中飯桌上的食物種類都是什麼?通過觀察我們可以看到飯桌上的食物大多種類是雞鴨鵝豬等食草類動物,而看不到老虎和獅子等食肉類動物,這究竟是為什麼呢?接下來我們好好聊一聊。
  • 素食正成為全球飲食風潮……
    一份2016年發表的研究以2008年至2011年的數據作出了估計:4.3%年齡介乎18至79的德國人是素食者,其中年齡介乎18至29的人佔大多數。德國4.3%的人口為素食者這個數字,比美國有3.3%的人口為素食者的數字要多。為了地球、為了我們的身體健康,我們很清楚的看到,純素食是十分友好,且必要的。
  • 如果人類進化成食草動物,地球上的植物可能會滅絕
    地球上的動物,如果按照進食的習性來劃分的話,可劃分為三種動物:食草性動物、食肉性動物和雜食性動物(雜食性動物是指可食肉或是食草的動物)。而我們人類就屬於雜食性動物之一,並且我們每天都會吃上一些肉。在生活水平和科技還沒有現在這麼發達的過去,人們想要吃上一頓肉食,可不是那麼簡單的事情。人類的祖先想要吃上一頓肉往往要付出很高的代價,才有可能獲得少量的肉,這些代價甚至有可能會讓他們付出寶貴的生命。既然吃肉可能要付出生命的代價,為何人類的祖先不進化為食草動物呢?而且地球上的植物有那麼多,吃草應該就不會有生命危險了吧。
  • 《瘋狂動物城》裡有哪些動物?
    《瘋狂動物城》裡有哪些動物?熱映的《瘋狂動物城》是迪士尼的又一動物力作——動物們的烏託邦。下面讓我們細數裡面不常見的動物。非洲野牛戰鬥力不是一般的「牛」別看非洲野牛是素食類動物,但它們的戰鬥力非常高,敢於群毆豹子、鱷魚等猛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