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首次在中國舉辦的國際兒童青少年戲劇協會(ASSITEJ)藝術交流大會,在北京圓滿落幕。來自五大洲的近200名青少年兒童戲劇領域的藝術家、專家、教育工作者以及院團代表,在8月19日至21日的3天裡,碰撞文化理念,探討合作方式,共謀青少年兒童戲劇未來。眾多國外兒童戲劇工作者來到中國,對中國兒童戲劇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對中國文化有了更強烈的感知,與此同時,他們也將國際青少年兒童戲劇理念帶進中國,開闊了中國兒童戲劇工作者的視野。
在「東西方文化對兒童戲劇觀的影響」的主題對話中,來自中國、日本、德國、丹麥等國家的兒童劇工作者分享了不同的兒童劇發展理念。ASSITEJ日本中心主席、編劇、導演藤田朝介紹,與中國兒童劇基本在劇院上演不同,日本兒童劇70%是學校公演,20%由學生母親們主持的團體組織上演,10%在公共場所演出。與中國兒童劇相同的是,日本的兒童劇也十分重視劇作的故事情節和教育意義。
丹麥國際兒童青少年戲劇中心CEO、丹麥國際兒童青少年戲劇節主席亨利·科勒表示,在丹麥沒有固定的劇院提供兒童劇演出,而是把藝術交給孩子,讓劇團去學校巡演。丹麥大概有150個兒童劇團。丹麥兒童劇的題材比較寬泛,比如虐待、離婚等,與孩子產生聯繫的題材都有所呈現。
隨著科技發展與文明進步,孩子們接受的文藝樣式越來越多,兒童戲劇必然要找到獨特的審美特點,才能獨秀於豐富多彩的文藝樣式中。在各國兒童劇工作者心目中,戲劇始終處於不可替代的地位。
中國兒童藝術劇院院長、ASSITEJ中國中心主席尹曉東表示,戲劇是了解世界、參悟人生的重要形式,戲劇可以告訴我們過去的事情、過去的人是什麼樣子。ASSITEJ德國中心副主席、ASSITEJ執委斯達芬·菲爾斯說,生活中總會有某個時刻打動你,但換一個時空就不會了,因此走進劇場,把自己沉浸在戲劇氛圍中,這種感動是其他藝術樣式不能給予的。
「兒童劇作為戲劇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與創作者的文化背景息息相關,兒童戲劇無疑也受到各國文化的影響。應當堅持『求同存異,異質互補』的原則,用多元開放的眼光觀照世界文化,去建設一個更加開放、更加合理、更具人類性的兒童戲劇。」各國兒童劇工作者對東西文化的認識達成一致共識,引起在場所有人的共鳴和響應。「雖然東西方戲劇觀略有差異,但對於戲劇的熱情和探索卻是一以貫之的。相信這次藝術交流大會的成功舉行,將更好地促進中國以及世界各國兒童戲劇事業不斷向前發展。」尹曉東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