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鴿子是一夫一妻制的鳥類,它們認對象,卻不認孩子。」2021年,是阜平草場口村村民白富慧在硒鴿基地工作的第三年,她的工作像是保育員,每天做的最多的事,是給鴿寶寶們找「媽媽」。靠著這份工作,她和丈夫退出了貧困戶的名單,每個月還能掙得萬餘元的收入。在河北保定阜平縣,白富慧工作的地點,是中國最大的硒鴿產業基地,這也是京冀扶貧協作項目,每年有超過1000萬隻乳鴿從這裡供給全國市場。白富慧的工作看似只是基礎的照料,卻也是產出1000萬隻乳鴿的關鍵一環。
瀏覽器版本過低,暫不支持視頻播放
河北阜平縣——中國最大的硒鴿產業基地。新京報記者 王巍 拍攝 耿子葉 製作
9小時工作 專職給硒鴿找媽媽
易地扶貧搬遷後,白富慧位於阜東新區的家距離硒鴿基地不超過5公裡,但她和丈夫還是選擇住在基地內的夫妻宿舍裡,一天進鴿倉工作9小時,按白富慧的話說,這是把基地當家了,「況且,倉裡還有4800對鴿子需要照顧。」
阜平硒鴿健康產業園。新京報記者 耿子葉 攝
鴿子壽命很長,一般情況下活到十幾歲不在話下,而真正的鴿蛋高產期只有六年,白富慧夫婦二人倉內的4800對鴿子,全部處於「育齡」,每對鴿子不滿一個月即會產下一窩鴿蛋,倉內的鴿子分工不同,有的「鴿爸」、「鴿媽」不必肩負孵化孩子的重任,產蛋還會更頻繁一些。
硒鴿蛋。新京報記者 耿子葉 攝
鴿寶寶一旦破殼而出,就到了最考驗白富慧眼力的一個階段。
鴿子是一夫一妻制的鳥類,雖然恩愛,卻不怎麼會照顧孩子,「同為父母,鴿子和人大不一樣。咱們人如果有很多孩子,對於其中相對體弱一些的,肯定會特別關照。但鴿子不會,對它們來說,越是身強體壯,能夠伸著脖子爭食的孩子,就越會得到爸爸媽媽的照顧,而越弱勢,越不會爭搶的鴿寶寶就會被媽媽晾在一旁。」白富慧說,自己每天做的最多的事情,就是替這些相對弱勢的鴿寶寶去物色「新媽媽」。
基地內的硒鴿。視頻截圖
這件事考查的是飼養員的眼力,「一窩鴿寶寶裡,要是有個頭偏小的,就得為它們找新媽媽了,否則它們會越來越弱,就非常有可能夭折。」白富慧說,餵養、調崽須得均勻著來,為的是出欄數量有保證。
無法「升學」 準種鴿也要被吃掉
白富慧告訴新京報記者,按照鴿子身體強壯程度的不同,最終出欄的鴿子會被分為乳鴿和種鴿,相比於乳鴿,種鴿的生命周期會更長,甚至可以說,這些被選定的「種鴿」只是剛剛通過了第一道考試。
走出白富慧的這個倉後,種鴿們就要進入童鴿倉,這就相當於「學齡前兒童」到了要上學的時候,待它們在童鴿倉生長2-3個月後,還要繼續移居,這也就到了鴿子們的青年時期,尋找配偶,談戀愛都是在這個階段進行的。「所以大概六個月後,成年、配對完成後的種鴿們就又會回到出生的地方,每對會被分配一間小『公寓』,成為新一代的鴿媽鴿爸。」
硒鴿產業基地。新京報記者 王巍 攝
阜平硒鴿實業有限公司副總經理謝輝介紹,在基地內,所有的鴿子一生都在被篩選,種鴿會比肉鴿的篩選更加嚴格,會在每一次「移居」過程中展現自己身強力壯的體格優勢,每到一個生長階段,種鴿就像人們一樣會經歷中考、高考的選拔,但鴿子的選拔賽遠比人類殘酷,無法「升學」的準種鴿,會成為肉鴿,最終被端上餐桌。
月入一萬三 現實比理想更豐滿
新京報記者獲悉,在阜平硒鴿實業有限公司內,曾經像白富慧一樣,屬於建檔立卡貧困戶的員工還有370餘人,預計待項目全部投產後,企業可穩定就業2000人,其中建檔立卡貧困人口600餘人,年均工資收入5萬元。
阜平硒鴿食品深加工。新京報記者 耿子葉 攝
現如今,按照單月種鴿和肉鴿的出欄量計算,白富慧每個月的收入超過六千元,和丈夫加在一起,單月的家庭收入超過一萬三千元。「收入比三年前穩定多了。」
三年前,白富慧和丈夫一家七口人,上有老下有小,可家裡的「頂梁柱」只有丈夫一人。「主要是靠他去外地務工,主要就是下工地幹活,但是一年到頭在外面也幹不了兩三個月。而我沒有工作,每天就只能在家照顧孩子老人。」微薄的收入讓一家人陷入貧困,直到白富慧看到了硒鴿基地的招聘廣告。
「我之前沒養過鴿子,最初只是衝著待遇,抱著好奇心來試試,沒想到會成為一個長久的職業。」白富慧說,在初入基地的那幾個月,企業負責帶薪培訓,「出師」後,隨著對工作越來越熟練,績效工資愈發穩定,白富慧還叫回了在外務工的丈夫,成為了園區裡第一對養鴿子的「夫妻檔」。「最開始只想試試,沒想到這份工作和收益比想像中更好。」不久前,白富慧夫妻二人還添置了一臺小轎車,她說是為了代步,「閒暇的時候也可以帶家人去保定走走轉轉。平時我們就努力工作,也希望能給孩子們攢點錢,這每一天的日子都比以往更有盼頭。」
新京報記者 田傑雄 耿子葉 攝影 王巍
編輯 唐崢 校對 李項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