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經翻譯官」經濟地理|一條路如何改變一座準萬億城市的經濟格局

2020-12-05 新華網客戶端

編者按:作為逆周期調節的工具,基建投資一直是穩增長的重要抓手。2020年,新老基建同時發力,為城市向高質量發展帶來前所未有的機遇。

一個顯著的建設特點是,以區域中心城市為引領,更多向城市群和都市圈傾斜。一方面,這有利於城市經濟發展打破規模限制,在區域範圍內實現要素的高效流動;另一方面又為經濟發展引入了地理性變量,上海、成渝、南京等一批城市圈紛紛進入擴容狀態,區域性的經濟發展新勢力在不斷壯大和更替。

時至年中,二季度中國經濟同比3.2%的增速為未來經濟的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未來經濟發展在城市側又會體現出怎樣的狀態?

新華網財經部將從經濟地理的角度,推出系列文章解讀區域經濟新勢力背後的發展密碼。

滬蘇通鐵路的開通運營,讓上海至南通最快旅行時間壓縮至1小時6分鐘。滬蘇通鐵路是國家「八縱八橫」高鐵網沿海通道,也是京滬第二通道的重要組成部分,全長143公裡,設計時速200公裡。 新華社記者陳飛攝

南通到上海最短用時66分鐘!近日,滬蘇通鐵路正式開通運營。

66分鐘意味著什麼?

這意味著,對於南通人來說,鐵路去上海再也不用轉經南京。

這意味著,蘇州張家港、常熟、太倉3個全國「百強縣」將終結「地無寸鐵」的歷史。

這更意味著,南通這個長三角城市群北翼中心城市,開始真正進入上海「1+6」一小時都市圈,蘇南沿江、蘇中、蘇北地區則均進入上海1-2小時都市圈,長三角城市群北翼的經濟格局將迎來新一輪優化。

「南通難向南」成為歷史

南通,在江蘇省內素有「小上海」之稱,在地理上與上海僅有一江之隔,但直線不到200公裡的距離卻成了南通人近20年的痛。據了解,在滬蘇通鐵路開通以前,南通前往上海方向的旅客列車都要經過南京,時間至少要3.5個小時。

鐵路不通,南通難向南。「本世紀初,南通就提出了通滬鐵路的願景,當時就是希望鐵路能直通上海。」南通市交通運輸局黨委副書記顧欣榮回憶說。

這不是簡單的出行要求,在這種希望的背後,暗含的是南通城市發展的深層需求——融入蘇南,對接上海,做長三角北翼經濟發展的中心。(翻譯君註:長三角城市群的「朋友圈」包括以上海為中心的四省27城。而長三角城市群的北翼,則指以南通為中心的長江以北的南通、泰州、揚州一線,以及向北延伸的鹽城、宿遷、連雲港一線的城市群。)

2008年,《江蘇沿海地區發展規劃》出爐,指明南通未來城市發展定位——「南通以建設長三角北翼經濟中心為目標」。需要強調的是,這一目標雖然指明了方向,但是卻有很大的成長性。反觀寧波的長三角南翼經濟中心早在2006年就已經落袋為安。在國務院批覆寧波市城市總體規劃(2006-2020)中,已正式明確了將其建設成為長江三角洲南翼經濟中心的功能定位。

擺在南通面前的課題是,如何做名副其實的長三角北翼經濟中心?

向南,融入蘇南經濟格局。蘇州、南京、無錫,在江蘇經濟發展城市格局中,常年穩居前三。南通則緊隨其後,位列第四。數據顯示,2018年南通地區生產總值達8427億元,2019年為9383.5億元。未來,有望成為江蘇省內繼蘇州、南京、無錫之後,第四個進入GDP「萬億俱樂部」的城市,打造江蘇經濟發展的第四增長極。

向南,做上海的「北大門」。對接好上海產業轉移,是關鍵性的一步。據了解,為強化與上海的功能對接與互動,承接上海非核心功能疏解已經多次寫入到南通的地方版行動計劃中,並且從2017年開始,南通每年都會在上海舉辦一次對接服務上海的大會活動。

除了承接上海產業轉移,南通還更看重上海的科技創新資源,期待在產學研合作上實現「上海孵化、南通轉化」。上海市科學學研究所發布的《2019長三角一體化區域協同創新指數》報告指出,上海、蘇州、南通,長三角三大技術轉移樞紐城市已逐步形成。其中,南通是長三角最大的技術專利輸入城市。

顯然,向南能借力更好的城市資源。

隨著滬蘇通鐵路正式開通,上海、蘇州、南通三個「好朋友」終於在一條鐵路上實現了大通聯。目前,鐵路的一期工程從寧啟鐵路趙甸站引出,經南通市、張家港市、常熟市、太倉市、崑山市、上海市嘉定區,接入安亭西站。

大交通下的城市群變局

資料顯示,滬蘇通鐵路是國家Ⅰ級客貨共線雙線電氣化快速鐵路,以承擔上海、江蘇城際旅客交流為主,兼顧貨物運輸和中長途旅客交流,設計時速200公裡/小時。

對於南通而言這是第一條直通上海的鐵路,但對於上海這個長三角中心城市來說,卻是近年來第四條直連鐵路。此前還有2010年7月1日開通的滬寧城際鐵路,2010年10月26日開通的滬杭高鐵(滬昆高鐵滬杭段),以及2011年6月30日開通的京滬高鐵。

與中心城市連接有多重要?

以京滬高鐵為例,截至6月30日,京滬高鐵已安全運營3289天,累計開行列車110.8萬列。這條高鐵為沿線區域的經濟發展注入強大的經濟活力,沿途24座車站周邊已經建起了一批產業園區。

所以,南通人對直通上海鐵路的期待之強烈,近20年的執念,也就非常容易理解了。

南通市鐵路辦副主任顧欣榮介紹,有了這條路,融入蘇南、接軌上海,可以有效提升長三角人流、物流、資金流的配置效率。南通將更快捷地融入到長三角一體化中去。

今年初,南通與蘇州和無錫兩城籤訂的城市合作協議,也均將交通合作放到了重要的位置。4月8日,南通和蘇州籤署《關於加強蘇通跨江融合發展的戰略合作協議》。4月9日,南通和無錫籤訂《關於加強錫通跨江融合發展的戰略合作協議》。前者指明,與蘇州共建蘇通科技產業園和建立跨區域交通基礎設施合作推進機制,共同推動通州灣長江貨櫃運輸新出海口建設;後者也著力港口聯動合作。來自《航運交易公報》的數據顯示,2020年上海港需完成海鐵聯運貨運量24萬TEU,實現同比翻番,目前正積極補齊鐵路基礎設施建設短板。

這幾則消息疊加,長三角北翼區域正在醞釀新的鐵海聯動運輸格局逐漸浮出水面。由此可見,「要想富,先修路」在城市實現高質量發展的探索中同樣適用。而更大規模、更高層級的路網建設,也已經展開。

今年4月國家發展改革委、交通運輸部兩部門聯合印發了《長江三角洲地區交通運輸更高質量一體化發展規劃》,明確到2025年,加快構建長三角地區現代化綜合交通運輸體系。屆時,「軌道上的長三角」將基本建成:鐵路密度達到507公裡/萬平方公裡,高速公路密度達到500公裡/萬平方公裡。其中,上海大都市圈以及南京、杭州、合肥、蘇錫常、寧波都市圈內享受1小時公交化通勤客運服務。

路通了,城市「朋友圈」的人流、物流交互才能更加密切。路通了,經濟線才能更有活力。(【財經翻譯官】 黃浩/文)

相關焦點

  • 「財經翻譯官」2020,你都有哪些靈光一閃的時刻?
    唐山海港經濟開發區一家裝備製造企業在管委會的指導和協助下,註冊成立醫療科技公司,取得生產一次性醫用口罩資質。新華社記者 楊世堯 攝口罩口罩一度成為全世界最為稀缺的防疫資源,但是在國內僅用了一個月時間,就把這種物資的日產量從800萬隻增加到1.16隻,並且不斷向全世界出口:到5月24日,出口了568億隻;到10月20日,出口了1790多億隻。
  • 「財經翻譯官」它們的徵途都是星辰大海,可是……
    圖片截自央視《經濟新聞聯播》從市值角度看,等式或許可以成立。當然,如果你要當真,那就太天真了。你以為波音和空客只生產飛機?航空業停擺了,它們就無以為繼?波音還可以生產電子和防禦系統、飛彈、衛星、發射裝置,以及先進的信息和通訊系統。作為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的主要服務提供商,波音運營著太空梭和國際空間站。
  • 從地理位置、經濟角度來講,中國最好的城市是哪一座?
    下面我們就從地理、經濟等條件來說明下這個情況。從地理位置來說,我國哪座城市最好?從地理位置來說,我認為我國長江流域的城市都很不錯,特別是偏西的地區,例如四川、重慶等地,可能很多人都會說這些地方「山」都很大,完全不適合居住,但是完全沒有絕對,例如四川還有成都平原。之所以個人偏向於這種是沿用一句話「依山傍水」。是不是很多人都認為這樣的位置才是最好的?
  • 從經濟大咖到時尚大咖,青花郎的高階朋友圈閃耀擴容
    來源:金融界網繼上月初由青花郎獨家冠名的「2020十大年度經濟人物」評選在郎酒莊園宣布啟動,1月6日,「危機中育新機,變局中開新局」新浪財經前瞻沙龍暨2020十大年度經濟人物評選複評會在郎酒莊園舉行,見證與審視中國經濟驅動力量,助力經濟榜樣問鼎經濟界奧斯卡。
  • 「財經翻譯官」在線經濟下半場:前浪未遠去,後浪已澎湃
    新華網上海7月6日電(王若宇)新業態持續湧現、腰部企業逐漸壯大、網際網路加速向各行業滲透……在線經濟下半場正迎來一個精彩「開局」。7月3日,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發布《中國數字經濟發展白皮書(2020年)》指出,2019年數字經濟佔GDP的比重同比增加1.4%,達到36.2%。
  • 最後80天丨高考「政治、歷史、地理」答題模板
    「自然因素」 1、地形(a.地勢平坦、土壤肥沃,便於農耕,有利於交通聯繫,節約建設投資,人口集中;b.熱帶地區城市分布在高原上;c.山區城市分布在河谷、開闊的低地) 2、氣候(中低緯地區溫暖,沿海地區溼潤)
  • ...中國經濟洞察」新發展格局是中國經濟發展到一定階段的必然選擇
    疫情讓本就呈下行趨勢的全球經濟雪上加霜,雖然中國率先控制住了疫情,各項經濟指標也逐漸恢復正增長,但在疫情和世界經濟衰退兩方面的嚴重衝擊下,要完成全年經濟目標任務,仍需付出艱辛努力。中國網《見智》欄目推出「中國經濟洞察」特別策劃,見證疫情下中國經濟如何應對挑戰,撥雲見日。
  • 河南河北地理位置相近,為何經濟差距那麼大?河南到底哪裡強?
    河南河北地理位置相近,為何經濟差距那麼大?河南到底哪裡強?在中國很多省份的命名都是帶有很濃鬱的地理位置色彩的,比如山東、山西、江西。這其中有一對名字很"般配"的省份就是河南和河北。這個"河"字指的實際上是黃河,但是熟悉這兩個地方的朋友應該知道現在這兩個省份的分界線基本上已經是一條叫做清漳河的河流了。那是因為黃河因為淤泥等問題,過去經歷過數次改道。從我們國家地理位置上看,其實河南河北基本上差得不大,相比較的話河北還更加地靠近京津地區。只是在經濟實力上,河南卻是吊打了河北。
  • 中國經濟的「地理決定論」
    這導致的一種後果可能是:在推動經濟增長方面,政府可能做得越多,錯得也越多。地理有多重要我猜,如果發起一場有關如何促進欠發達地區增長,實現區域間平衡發展的投票,99%的人都會贊成向欠發達地區轉移資源。可是,卻很少有人會認真地考慮「地理有多重要」這樣的問題。
  • 圖解高鐵格局,「八縱八橫」時代來臨!高鐵如何重塑城市格局?(附...
    21君~走進經濟生活裡的一切導讀:經過十年的快速發展,高鐵已成為人們日常出行的重要交通工具,「千裡江陵一日還」早已變成現實,高鐵改變的不僅是不斷刷新的「中國速度」,更為區域與城市發展帶來新的模式與機遇。
  • 「三動」協同重塑城市經濟地理為成都構建更多先發優勢
    應注重以「產業推動」「基礎設施帶動」「生活配套聯動」的「三動」協同模式,加快重塑城市經濟地理,建設全面體現新發展理念的國家中心城市。同時,按照國務院批覆的《成渝城市群發展規劃》,成都將以建設國家中心城市為目標,增強西部地區重要的經濟中心、科技中心、金融中心、文創中心、對外交往中心和綜合交通通信樞紐功能。然而,成都現有城市發展格局還無法與這些賦予成都的重要定位相匹配。
  • 鳳凰衛視《金石財經》訪談:新冠疫情衝擊波 亞歐美輪流轉 環球經濟...
    嘉賓:邢自強 摩根史坦利中國首席經濟學(2020·03·18)主持人:金石財經 曾瀞漪美國川普政府17日宣布經濟刺激計劃:規模高達一萬億美元而且還向美國公民每人派錢一千美元曾瀞漪:中國投資是很重要的,投資是拉動經濟很重要的一環。「投資未來」有哪一方面可以避免過去大水漫灌,同時真正對中國未來經濟,甚至全球的發展潮流有幫助的?哪些是「投資未來」?邢自強:有兩個層面可以投資,都跟「城市化2.0戰略」有關。第一個就是這次疫情暴露出來的一個短版,是對公共衛生、醫療資源方面的投資不足。我們預計中國未來五個重點城市群,還會新增加2.2億市民。
  • 「專題」狂歡的「城市客廳」:紫川河
    文章來源:丈量城市公眾號攝影:李忠 夏連珠 李海濤 撰稿:魯世超 插圖:李海濤「城市會客廳」紫川河是流經北九州市小倉南區、小倉北區的一條城市主要河流,流域內曾擁有大量魚類、昆蟲、鳥類和植物群的豐富生態系統。
  • 今年北方或將只剩一座TOP10城市 中國區域經濟南北失衡怎麼破
    來源:澎湃新聞原標題:今年北方或將只剩一座TOP10,中國區域經濟南北失衡怎麼破2020年還剩最後一個月,很多地方都在拼命衝刺,追回因疫情而落下的時間。唐朝以降,歷朝歷代都曾試圖改變這種經濟不平衡的局面。可大勢湯湯,無論是優雅的宋,強悍的元,還是遼闊的清,皆無力扭轉。我們小時候都學過一個物理概念——重心。它意味著各個方向的重力平衡,所以非常關鍵。
  • 一座橋改變一座城,江北區的發家史
    全中國,哪個城市的橋最多? 重慶敢說第二,還沒哪個城市敢說第一。大大小小的橋梁加起來有13000多座,光數量上就足以碾壓其他城市,在這個因水而興,因橋而立的城中中,一座座大橋帶來的經濟,人文,旅遊價值也是其他城市無法比擬的。
  • 「財經縱橫」林毅夫:經濟結構轉型與「十四五」期間各地的高質量...
    財經縱橫有14個人均GDP已經超過2萬美元的城市,包括北京、上海、天津、廣州、深圳、廈門、珠海、南京、武漢、寧波、無錫、常州、鄂爾多斯,總人口達1.5億;同時也有像甘肅、山西、雲南等等,人均GDP到現在還在7000美元以下,還有6億人口每個月收入也就1000人民幣左右。在這樣一個差距相當大的大經濟體裡面怎樣實現高質量發展?
  • 張賢銘:循環經濟可使一座城市減少9億多的垃圾
    來源:新浪財經新浪財經訊 由中國商務部、科技部、工信部、國家發改委、農業農村部、國家知識產權局、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等國家部委和深圳市人民政府共同舉辦的「第二十一屆中國國際高新技術成果交易會」於2019年11月13日-17日在中國深圳舉行。
  • 亞洲老二 人口過億 一座城市的經濟就超過了印尼
    日本,這個國家的經濟實力特別的強大,雖然現在的中國各城市發展的都很不錯,上海更是成為了中國經濟最發達的城市,可是與東京相比,上海差東京一大截!日本這個國家,雖然很多地方很山寨,可是這個國家能夠把它國的精髓全部學走,而這也是很多人佩服日本的地方。
  • 上海,一座能解讀理察·羅傑斯作品的城市
    我們將歷史遺留的習慣稱呼為「傳統」,如「傳統的生活」、「傳統的家庭模式」以及「傳統的居住方式」。這慣性的思維方式,逐漸限制了我們的想像,阻止了我們對未知的探索,也禁錮了諸多設計師對於理想生活的構想。但不會有人否認,人類世界的每一次跨越,都源於一次「大膽的嘗試」。
  • 解析中國百年經濟大變局 2020搜狐財經峰會北京舉行
    「今年是比較不容易的一年,經濟領域和每個人相關,大家會從各種層級討論,今天是一個機會,看看經濟學家、企業家如何看待這個時代以及當下的形勢。」  十一屆全國人大常委、財經委員會副主任、國家統計局原副局長賀鏗在演講中表示,他不認同許多經濟學家所認為的疫情對經濟的衝擊更甚於1929年的論斷。他表示,二者間的根本原因不同,疫情是經濟之外的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