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ogle一天追蹤你340次,零隱私時代需要怎樣的區塊鏈數字身份?

2021-01-20 IDHub

近日,GDPR正式向全球科技巨頭開出了第一槍。根據法國監管機構國家數據保護委員會(CNIL)提供的證據顯示,Google因違反《一般數據保護條例》(General Data ProtectionRegulation, 簡稱GDPR),將對Google母公司Alphabet處以5000萬歐元(約合5680萬美元)的罰款,多家海外科技媒體在報導時,都用了「record high」(破紀錄地高)描述處罰力度之狠。



根據最新的GDPR,Google違反的具體條例很多。比如數據收集信息不透明、用戶不了解數據收集情況、數據處理和存儲時間等完整信息並未全部出現在同一位置、Google搜尋引擎未獲得用戶同意收集有針對性的廣告數據等。


一天340次追蹤 全方位被動收集讓用戶成為「透明人」


知名獨立網絡安全專家Lukasz Olejnik表示,這是目前全球針對數據保護最高金額罰款,是隱私保護執法的裡程碑。他認為,首個處罰決定至關重要,將決定人們如何理解法令條款及實際執行。「毫無疑問,將來會有更多罰單,它們將影響今後系統與軟體的設計。」


一篇美國範德堡大學出版的題為《Google數據收集(Google Data Collection)》的報告,揭露了網際網路公司毫無節制的數據收集行為。一個典型的場景是這樣的:一個擁有Google帳戶和Android手機的用戶,Google會在眾多活動接觸點收集數據,例如位置、路線拍攝、購買的物品和聽過的音樂。令人驚訝的是,Google通過被動方式收集或推斷超過三分之二的數據信息。在這一天結束時,Google就能準確把握住用戶的興趣。



經過研究發現,Google伺服器每天通過Android手機傳輸11.6MB數據,不斷上傳備份到後臺。Android手機的個人用戶信息包括姓名、手機號碼、生日、郵政編碼、信用卡號碼、手機上的活動(使用的應用和網站,包括如何使用)。Android手機用戶被Google收集信息的頻率高達90次/小時,正在使用的手機比沒有打開的手機,其被收集的數據量高出1.4倍。一臺休眠的Android手機,只要Chrome瀏覽器後臺處於活動狀態,會在24小時內向Google傳送位置信息340次,位置信息佔發送給Google的所有數據樣本的35%。



Google通過專門在系統中標記「匿名用戶」,把收集好的數據拿來使用,赤裸裸地演繹了「此地無銀三百兩」,但這是為什麼呢?因為Google會收集自家相關應用和第三方網頁訪問的活動數據,然後再與用戶的Google身份相關聯。主要通過Android收集,將「設備標識」傳遞給Google伺服器來實現的。同時,「廣告標識符」也在這個時候派上了用場,形成了完整的閉環。換言之,Google通過被動方式收集到的「匿名數據」,與用戶的個人信息相關聯,最後用看似「合法手段」利用這些數據信息。


報告對於Google這一行為進行了概括:「Google通過各種產品矩陣,大範圍收集有關人們在線和現實世界行為的相關信息,然後用來支撐廣告業務。比如,隨著定位技術和數據的完善,Google的收入會顯著增加。」


人人活在「楚門的世界」  我們需要怎樣的區塊鏈數字身份?


就像電影《楚門的世界》中的主人公,生活在信息高度發達的資本主義時代,每個人都在不自知的情況下被觀看、消費與監控。在隱私侵犯的面前,每個個體都十分被動。在網際網路時代拔得頭籌的科技巨頭,無一不是利用了用戶數據的確權漏洞,趁著法律模糊和監管缺位,想方設法將數據大舉變現,從而造成今天強者恆強的局面。



網際網路從誕生伊始,便以機器為中心,而不是人類。換句話說,網際網路雖然提供了信息互聯互通的手段,但並沒有提供中立、開放、統一的身份層。於是,用戶在網際網路裡,無法了解對面的一方究竟是誰,更不知道它究竟連接了誰。當然,這在網際網路早期是一件好事,它們並不能從我們身上竊取太多數據。


W3C以及一些標準化組織,提供了一些網際網路身份的標準。這些標準的初衷是為了更好地服務網際網路應用,但是這些標準被實施的過程中,仍然突顯出很多問題,比如身份數據的安全性問題,面臨洩露和被篡改的風險;不同機構之間的身份數據的兼容成本很高,帶來身份數據碎片化且不一致的問題;用戶這個身份的核心節點缺失,無法控制自己的數據;重複創建和管理不同應用下的身份;虛假身份欺詐等等。


在集中系統中,單個提供者(通常是政府機構)將身份數據集成到所有用例中,並承擔相應成本,例如愛沙尼亞的e-Residency和印度Aadhaar國家數字身份計劃。其好在於,提供了便捷的服務交付過程和高效的數據聚合功能,然而這樣的系統卻集中了風險和責任,給單個提供者帶來了巨大的信任負擔。


在聯邦系統中,在公共標準下的多個獨立系統之間共享數據所有權,例如由金融機構牽頭的加拿大SecureKey Concierge,以及由公共部門推出的GOV.UK Verify數字身份。聯邦結構分散了成本,降低了數據濫用的可能性,但也需要協調決策,其帶來的複雜性可能會抑制機構作為身份提供者的參與度。



對於這些問題,W3C、Sorvin、OpenID正在尋求一些去中心化的數字身份方案,微軟也在關注如何利用區塊鏈構建去中心化的區塊鏈身份,這也是區塊鏈數字身份研究的前沿。


那麼我們需要怎樣的區塊鏈數字身份?一個區塊鏈數字身份必須涵蓋身份的兩大核心功能:驗證和授權。區塊鏈依靠天生的特性就可以進行身份授權,基於密碼學的帳戶體系可以很好地自主控制數據,也會強制性地讓運營商把身份控制權還給用戶,並且一切關鍵數據都可以被登記下來。


另外,區塊鏈數字身份還有一個優勢,就是可以與區塊鏈數字資產進行無縫連結,把以往割裂的信息化身份和金融身份打通,這些都是以往網際網路身份沒有做到的內容。



但我們必須要承認,區塊鏈的匿名性也給監管帶來了困擾,完全匿名的數字身份並不是未來的發展方向。金融監管機構、稅務機構、執法機構有權對金融生態系統進行審計,他們有理由在懷疑的情況下調查不當行為。在這種情況下,我們需要為監管機構提供必要的能力,以便在適當的司法監督下調查資產狀況。


另外,如果沒有適當的設計原則和控制,數字身份系統的控制權可能會交到管理員手中,導致新的不公平現象產生,並且由於缺乏處理問題或申訴的中心機構造成另一種形式的低效。因此,區塊鏈數字身份在發展過程中需要配套政策作為輔助,將權力關進位度的籠子,同時也要平衡好去中心化與中心化的效率和界限。


個人的隱私保護絕不是等待那些信息收集者自動地良心發現,而是需要主動打破信息的黑箱,通過不斷迭代的技術知識,從「觀望」、「個體自保」轉變為「實踐」與「組織行動」,只有這樣才能夠真正奪回自己的「數據主權」。

[ About IDHub ]

IDHub是建立在開放原則之上,基於區塊鏈技術的去中心化數字身份應用平臺,具備良好的技術兼容性與功能拓展性。作為進入數字社會的入口,IDHub通過區塊鏈技術,對個人身份的有效性、真實性、唯一性進行合理驗證,並力求將身份控制權由第三方信息服務機構重新收回到個人手中,為用戶塑造完整、可信的「自主身份」,並構建以用戶為主導的數字身份管理和應用平臺以及安全、自主、可信的身份管理機制,最終實現以「數字身份連結一切」的願景。



關注IDHub,驅動你的數字未來!

 http://www.idhub.network/

 http://www.facebook.com/IdhubOfficial

 http://twitter.com/IDHUBOFFICIAL

 http://github.com/idhubnetwork

 https://medium.com/@IDHUBOFFICIAL

 https://www.lbank.io/


[ IDHub公眾號 ]

[ IDHub官方客服 ]

相關焦點

  • 美圖發布區塊鏈白皮書,AI+區塊鏈=?
    1月22日,美圖發布區塊鏈方案白皮書,將基於AI技術打造區塊鏈生態,為用戶創建一個去中心化、安全加密的身份通行證:美圖智能通行證(MIP - Meitu Intelligent Passport)。用戶能夠在區塊鏈上用人臉特徵作為通證密鑰,進行去中心化的用戶身份認證(KYC)。
  • 區塊鏈的性能和隱私如何兼得?從業者們是這樣談取捨的
    有很多企業是有token需求的。從比特幣、區塊鏈原生的設計來說就是把支付、清算、結算作為基本的帳本,在設計上做了取捨,為了節省環節會給出token處理掉,變相地回到了現金時代,不能說有token就不是企業級服務。你就是發行了記帳單位還處理它,否則區塊鏈會被當成資料庫或者存儲過程來用——這是我們對整件事情的基本看法:第一,要分前提;第二,不能簡單地區分是公鏈還是聯盟鏈。
  • 信通院金鍵:構築數字智能時代的基礎設施 區塊鏈會開啟一個全新時代
    來源:經濟觀察報經濟觀察網 記者 胡豔明「區塊鏈會在萬物互聯時代真正開始發揮』優勢』」。11月19日,在由經濟觀察報社、新金融家聯盟聯合主辦的「區塊鏈金融應用前景與挑戰研討會」上,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工業網際網路與物聯網研究所所長金鍵在主題為《區塊鏈構築數字智能時代的基礎設施》的發言中指出。
  • 順應「區塊鏈+」趨勢,探索「身份」管理, vtoken參與全球區塊鏈...
    隨著數字社會的發展,金融、政務、交通等實體經濟領域也融合了大量的網際網路因素,其原有的、基於物理介質和實體身份的認證體系在進化過程中,已經遭遇網際網路服務類似的問題,由於實體經濟的地域性特徵更濃,安全等級要求更嚴,蘊含的價值更高,隱私挑戰更大,事關國計民生。
  • 探索區塊鏈證照鬆耦合模式,都江堰開啟數字政務服務新時代
    來源:金色財經隨著5g時代的到來,數字經濟發展駛入快車道。成都市已將大力發展「數字經濟」、「區塊鏈技術」納入「十四五」規劃,同時進一步提出區塊鏈「場景營城」思路,搶佔實踐高地。作為成都市區塊鏈示範城區,都江堰緊跟時代風口,順應「放管服」改革要求,結合特色產業情況,融合區塊鏈技術,從政務服務、城市治理、文旅新消費三個領域切入,進行了一系列大膽創新的探索與嘗試。一證通行,通過區塊鏈不動產證及區塊鏈營業執照辦理了全國首例區塊鏈醫療機構執業許可證。
  • 矩陣元對話錄-從全數位化時代秩序的建立來探討區塊鏈與隱私計算
    關於區塊鏈、關於數據、關於隱私計算,關於基礎設施,更是有關於我們所沉浸於其中的時代,或顯明或晦暗的存在的秩序。李畫:我在寫一篇文章,就是採訪幾個人,請他們聊聊他們覺得區塊鏈的用途會是什麼。你之前也曾在其他採訪中談到了這個話題。我能就這一話題接著採訪你嗎?你願意聊聊嗎?就是問幾個問題,搞懂你說的具體意思是什麼?孫立林:沒問題。
  • 「5G+區塊鏈」將成為數字經濟的雙輪驅動力
    來源:華夏時報於佳寧數字經濟時代已來,5G(第五代移動通信技術)與區塊鏈(Blockchain)的融合正在為我們鋪就通往新世界的快車道——價值網際網路。能夠同時滿足這些條件的技術非區塊鏈莫屬,這些新經濟體也將是區塊鏈落地的絕佳場景。5G與區塊鏈結合,可逐步實現萬物互聯、萬物智聯、萬物信聯,其展開的「萬物協作」模式將是5G時代區塊鏈和數字金融應用的關鍵場景。因此,5G將是區塊鏈應用爆發的「加速器」,海量機器接入網際網路,將改變網際網路的基礎性結構,進而為區塊鏈帶來更廣闊的應用空間。
  • 金融從業者需要了解的區塊鏈常識:區塊鏈的八大價值
    在《金融從業者需要了解的區塊鏈常識:什麼是區塊鏈?》中,筆者對區塊鏈的基本概念做了詳細介紹,今天來著重解析:我們為什麼需要區塊鏈?區塊鏈可以為我們帶來什麼價值?下文將從八個方面進行闡述。
  • 數字貨幣 區塊鏈最新消息!
    、隱私保護、監管接入以及場景挖掘等方面仍需進一步研究和探索;節點資本、本徵資本、IDEAS、獨家、CDC主辦的全球區塊鏈黑客馬拉松第三站紐約站將開幕;歐盟第五項反洗錢指令於7月9日生效,該指令中的措施將為歐洲金融監管機構設定一個新的法律框架,以監管數字貨幣,防範洗錢和恐怖主義融資。
  • 區塊鏈數字貨幣手機錢包有哪些?
    區塊鏈數字貨幣手機錢包有哪些?多幣種管理與兌換,讓區塊鏈技術更好地融入你的生活。2018 年 5 月,香港幣包交易所正式上線,面向全球提供比特幣等數字貨幣交易服務。 Kcash Kcash(https://www.kcash.com/)數字貨幣錢包是一款打通數字貨幣和實體世界的錢包應用,旨在解決用戶管理多種數字貨幣的不便、兌換交易過程繁雜、價值傳輸不暢、區塊鏈性能不足以及應用場景不足的問題。
  • 微位科技獲首批區塊鏈備案 中國電信積極布局
    如果說,有人問你這兩年最火的行業,你第一個想到的會是什麼?有人和你說「泡沫」,你第一個想到的行業又會是什麼?這兩個答案無疑都是區塊鏈。自2016年末以來,區塊鏈行業大爆發,加密資產獲得了前所未有的關注,然而與狂熱的市場情緒相伴而來的卻是不斷的質疑與批評。
  • 專家:區塊鏈發展應以密碼應用創新為根基
    在數據層面,區塊鏈使用密碼雜湊、數字籤名等密碼技術,進行帳本構建和交易授權;在應用層面,區塊鏈使用同態加密、安全多方計算、零知識證明和環籤名等密碼技術支持實現鏈上隱私保護;在通信層面,區塊鏈使用密碼技術提供通信加密、節點鑑別、消息完整性和匿名路由等技術支撐。區塊鏈是密碼技術的豐富應用,也是密碼技術提供安全可信服務的一種新的實現形式,具有較高的創新性。
  • 區塊鏈數據共享方案 - CSDN
    Abstract隨著大數據時代的到來,數據已經成為重要的資源,發揮數據價值的關鍵在於數據流通。但是,由於隱私洩漏等問題,各行業的數據共享發展緩慢,可以說,解決數據流通面臨的問題迫在眉睫。本文提出了一種基於聯盟區塊鏈的以用戶為中心的數據共享方案,以解決當前各參與方之間的數據孤島問題,同時我們考慮了GDPR合規和社會道德問題,在滿足法律要求的前提下應用於實際的生產。
  • 一句話科普幾個主流區塊鏈項目
    另外雖然只是一串地址,但是如果參與了交易所的交易,由於KYC - Know your customer的監管要求,是可以追蹤到某個人的真實信息的;而Zcash則引入了另外一種方式,通過採用密碼學的方式對支付記錄進行了混淆,從而可以讓支付路徑無法被追蹤(比如你網購了某些東西但是不想讓別人知道你的真實信息),當然這也是很多政府可以容忍比特幣但是不喜歡
  • 於佳寧:區塊鏈開啟數字經濟大航海時代
    數字時代價值的表現形式就是數字資產,而數字資產的兩大來源正是數字資產化和資產數位化。」中國通信工業協會區塊鏈專委會輪值主席、火幣大學校長於佳寧在1月7日的跨年演講上表示。在長達3個小時的演講中,於佳寧聚焦未來十年以「區塊鏈和數字資產」為核心的數字時代,分享了對前沿趨勢的最新觀察和深度思考。
  • 泛圈科技:產業變革新形勢,區塊鏈概念需要撥亂反正
    而區塊鏈的出現,讓所有金融愛好者有了特殊的意義。它不僅是人類第四次工業革命的重要結果,還賦予了鏈為財經更重要的含義,提升到一個前所未有的高度,讓很多金融愛好者從中了解到很多重要的信息。區塊鏈技術的開發與應用,離不開數字加密技術,一旦數字加密方法被破解,那整個由該方法構建的區塊鏈便面臨著分崩離析。
  • 手把手教你掌握 DeFi 隱私保護實用技巧
    撰文:Leo Young 區塊鏈、加密資產和去中心化金融(DeFi)並不是天然地就保護用戶的隱私。恰恰相反,所有的交易信息都在鏈上,讓 DeFi 用戶的使用習慣甚至個人身份完全暴露在全世界的面前。
  • 布道區塊鏈 IoTeX+IoTA:區塊鏈的曙光,去中心化的物聯網使者?
    作為一種新型加密貨幣,IoTA在區塊鏈世界,它不及比特幣、以太坊那樣矚目,但它給早期投資人帶來了5000多倍的回報,在競爭激烈的數字資產世界裡,它所採用的技術與普通的區塊鏈完全二致——一種基於DAG(有向無環圖)的Tangle(纏結)架構,而非區塊鏈架構;是「物聯網+纏結」,而非「物聯網+區塊鏈」;是改進區塊鏈的諸多不足的問題的架構,是下一代的分布式帳本技術。
  • 美國銀行界全面進入基於區塊鏈的數字貨幣
    OCC認為區塊鏈(這裡他們使用INVN, Independent Node Verification Networks)在金融上應用是傳統金融電子設備的繼承,如支票、信用卡。而區塊鏈不需要由中心組織來處理,而是由一群節點在同一時間通過共識來處理。這種新機制既有收益,也會帶來一些風險(見第3節)。
  • 區塊鏈IFO概念項目具體介紹
    所以IFO的出現有利也有弊,IFO在一定程度上是相當於變相ICO的,ICO的一些特徵IFO基本都具備,所以ICO的缺點IFO也同樣存在,但是IFO的優點在於用戶所獲取的幣,基本上都是零成本的,如果想要讓這個項目發展起來,就必須要具備一定的實力。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區塊鏈IFO概念項目介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