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空下著鵝毛大雪,氣象臺卻說是小雪;地面溼漉漉,氣象臺卻說已下中雪。為何我看到的與氣象臺說的總不一樣?」
雪:降水量、降雪量、積雪深度……與我有關的幾個術語常使人混淆,待我一一解答。
公眾常常將我的晶體大小和積雪深度當作評判降雪量的標準;而實際上,降雪量是氣象觀測人員用標準容器在12小時或24小時內將我採集後化成水,測量得到的數值。
首先,我的晶體大小無法反映降雪量。若我以鵝毛狀飄落,會很快在地面形成積雪。但這時我比較乾燥,水分較少,用手稍微一捏便沒有了;但若雪片小而密集,我就比較「瓷實」,含水量高,降雪量也就比較大。
晶體的大小,與冰晶形成時的雲內溫度密切相關,但兩者並非線性關係。有學者研究顯示,當冰晶形成時,若雲內溫度在-15℃左右,對應的雪花體積最大。
其次,積雪深度與降雪量是兩個不同的概念。積雪深度是指從積雪表面到地面的垂直深度,會隨著積雪的加深不斷累積變化。通常,降雪量與積雪深度可以按照1:10的比例進行換算。不過,這個比例並不固定,受到我的乾濕程度和環境氣溫共同影響。如果我鬆軟、溼度小,就容易形成較厚的積雪。當環境溫度維持在-4℃以下時,1毫米的降雪基本能夠帶來1釐米的積雪;而地面溫度在0℃左右、較為溫暖時,溼潤的雪花帶來的積雪就不夠看了,甚至落地就化,這時雖然積雪深度小,但降雪量未必就小。
「氣象臺說昨天到今天降溫幅度達8℃,但細心的我翻閱了這兩天的溫度曲線圖,發現平均溫度的降幅並沒有達到8℃啊!」
降溫幅度:從氣象部門發預報和預警的角度來說,降溫幅度通常考慮平均溫度的降幅和最低溫度的降幅。而且,以二者中的最大降幅為準。
比如,近3天平均溫度降幅為6℃,最低溫度降幅為8℃,那麼在發預報和預警的時候,氣象部門通常將我定為8℃。所以,我有可能是最低溫度的降幅,也可能是平均溫度的降幅。
有時,聽到天氣預報說「今天最高氣溫8℃,最低氣溫-2℃」,公眾會將此處的降溫10℃視作我。其實,這是氣溫日較差的概念,亦稱氣溫日振幅,是一天中氣溫最高值與最低值之差。
此外,有時冷空氣降溫之前會有一個增溫現象,也就是鋒前增溫。隨著冷空氣主體的到來,氣溫才開始逐漸下降,所以有時儘管我的值比較大,但人體感覺並不十分寒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