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沙晚報掌上長沙10月29日訊(全媒體記者 張洋子 通訊員 程理君)近日擁抱秋天暖陽的你還記得入秋來曾經歷過的一段連綿陰雨天嗎?記者今日從長沙市氣象學會舉行的寒露風天氣學術研討會上獲悉,今年9月14日至10月8日,我市出現罕見低溫陰雨寡照天氣,受其影響,全市出現重度寒露風氣象災害,日照時數和降水量均刷新同期歷史記錄。
秋季出現罕見陰雨寡照天氣
「長沙農業生產為雨養型農業,這意味著靠天吃飯,災害性天氣是影響制約農業生產及產量的瓶頸。而寒露風是晚稻特有的農業氣象災害,是能造成晚稻空殼、癟粒從而減產的冷害。」農氣服務專家、市氣象局高級工程師章竹青介紹,今年9月14日至10月8日,我市出現了罕見陰雨寡照天氣,其中寧鄉、嶽麓連續18天出現降水,達重度連陰雨標準;長沙縣和瀏陽市連續11天出現降水,達中度連陰雨標準。
在這輪低溫陰雨寡照天氣過程期間,全市出現二次重度寒露風,分別出現在9月17至29日連續13天、10月3日至8日連續6天,其中長沙縣連續7天日平均氣溫低於21℃,達重度寒露風標準。「重度寒露風意味著水稻稻株生長受阻,穎殼閉合,花葯不能開裂,無法授粉,穗群體包莖率達70%以上,單穗包莖度達20%以上。」章竹青說。
日照、降雨量均刷新歷史紀錄
這輪天氣有多異常?根據統計,9月14日至10月8日,全市平均降水量為170.4毫米,較常年同期50.1毫米顯著偏多了120.3毫米,為1959年有連續氣象記錄以來的最大值,同時全市雨日平均為20天,為歷史第一高位。而全市平均日照時數只有8小時,成為歷史新低,較常年同期(123.3小時)異常偏少117.3小時。
「之前的歷史極值出現在1997年,長沙也曾經出現過一次重度寒露風天氣。」氣象專家丁玄介紹,按災害性天氣過程日平均氣溫統計分析,2020年9月稍高於1997年9月,但2020年10月的冷空氣強度帶來的降溫幅度比1997年更強,冷害更嚴重;若按寒露風期間總降水量(雨日)和日照時數統計分析,2020年均刷新歷史極值1997年,降水量(雨日)居歷史最多,日照時數居歷史最小;最低氣溫9.8℃,也刷新記錄。按空間發生等級程度分析,長沙縣、望城區重於東部瀏陽、西部寧鄉。「總的來說,2020年低溫溼冷害、陰雨寡照更嚴重。」
「拉尼娜」發威,極端氣候頻發
低溫陰雨寡照天氣如何形成?章竹青表示,從氣候大環境來說,東太平洋赤道海域長時間海水偏冷迅速發展成拉尼娜事件,助長了異常天氣的發生。「秘魯以西海水變冷,海水變冷了氣流下沉,菲律賓以東和我國南海就氣流上升,就容易形成低壓區,這樣西伯利亞冷空氣就容易受到低壓區吸引,充分深度南下我國。」我國國家氣候中心已於近期宣布,赤道中、東太平洋已進入拉尼娜狀態,將在今冬升級為拉尼娜事件。
此外,秋颱風也帶來了不利影響。「巴威、美莎克、海神等颱風留下的大面積冷水坑,實際上給冷空氣開了個口子,讓它們源源不斷地從日本海、黃海,向南方吹來。」丁玄介紹,加上副高帶高壓位置偏南,暖溼氣流源源不斷,持續進入我國製造降雨,共同導致了這一輪寒露風天氣的形成。
加強防災減災,抵禦自然災害
這輪寒露風天氣出現以來,各地水稻收成受到嚴重影響:望城區沙道灣生態農業糧食生產基地晚稻抽穗遲緩、花粉敗育,受災嚴重的空殼率達五成以上;瀏陽市永安水稻種植基地水稻抽穗揚花受阻,約5%稻穗出現褐色,導致空秕粒增加……
預防防災勢在必行。氣象數據顯示,長沙西部寧鄉發生寒露風的頻率遠高於東部瀏陽,寧鄉約為2年一遇,中部馬坡嶺和望城坡約3年一遇,瀏陽約5年一遇。氣象專家表示,從不同等級寒露風出現頻率統計表明,出現輕度、中度和重度寒露風的頻次西部寧鄉逐步向東部瀏陽減少。
記者從市氣象局獲悉,針對寒露風等農業災害天氣,氣象部門將進一步提高中長期預測能力、科學指導農民合理安排播種期和品種搭配;加強氣象科普宣傳,提高農民的防災減災意識,規避氣象災害對農業生產影響;還將舉行學術研討,進一步提升氣象防災減災能力。據悉,市氣象局正建立寒露風初日預測模型,更好服務農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