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冬天,南方的太陽有點少。
2018年12月以來,江南、江淮等地降水天數都超過了40日。雖然2月下旬時,多地短暫地出現過晴天,但根據中央氣象臺發布的天氣提示,在南方地區出現的罕見持續陰雨寡照天氣還會維持到3月上旬。
多日的陰雨天氣,讓江浙滬網友齊問:太陽去流浪了嗎?浙江氣象服務中心還在微博上發出呼喚:「臨睡前再召喚下流浪的太陽,包郵區人民都在營救你歸來!」澎湃新聞 聯合國家氣候中心分析了1959年至2019年冬季的降水天數和日照時長,看看這個冬天,南方的太陽到底有多懶。
包郵區的太陽失蹤了多久?
「北上廣不相信眼淚,江浙滬曬不幹棉被」這句順口溜原本是指初夏時出現在長江中下遊地區的梅雨天氣,持續的陰雨常讓江浙滬居民的衣物潮溼難幹。不過,在這個陰雨連綿的冬天,這句話恐怕同樣適用。
在剛過去的2月中,長江三角洲地區的諸多城市就沒怎麼出過太陽。春節假期,從正月初三起,這兒的人們就基本沒看到過陽光,更別說曬衣服。其中,溫州、衢州就是特別慘的城市,從2月7日開始,連續22天沒有過晴天。
為什麼會出現如此異常的天氣?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氣象局氣候變化特別顧問丁一匯在接受澎湃新聞採訪時指出,這與厄爾尼諾事件有關。
厄爾尼諾是指赤道中東太平洋海溫異常偏高,從而影響大氣環流的一種自然現象。該現象發生時,太平洋赤道的暖流會湧向西邊,從而影響太平洋沿岸國家的氣候,當這一過程持續超過5個月時,即升級為厄爾尼諾事件。
在中國南方,厄爾尼諾帶來的天氣影響是暖冬和多雨。「在厄爾尼諾出現年份的冬天,我國長江流域就容易出現冰雪多雨的天氣。」丁一匯說。
除了厄爾尼諾的影響之外,根據中央氣象臺的解釋,南支槽階段性活躍則是此次南方陰雨連綿的另一個原因。南支槽「引導了大量低緯度的水汽向我國南方地區輸送」,這就為降水天氣提供了水汽來源。
不只江浙滬,長江流域都「包雨」
因為連綿的陰雨,江浙滬包郵區也被人們調侃成了「包雨區」。
不過,受這次厄爾尼諾事件影響的不只是長江下遊,包括安徽、江西、湖北、湖南和貴州在內的其他長江流域的地區也進入了「包雨」模式。
丁一匯在接受媒體採訪時也表示,雖然自1950年以來總共發生過19次厄爾尼諾事件,但像今年這樣深入影響長江流域大片地區的,並不多見。
南方陰雨大賽:貴陽真「貴陽」,但今年陽光比長沙多
澎湃新聞將國家氣候中心提供的最新天氣數據整理後發現,今年冬天,南方多地打破近六十年來降水天數紀錄。與歷史同期數據相對比後,可以深切地感受到今年南方冬天的陽光真的是少得可憐。
在省會城市和直轄市中,杭州、武漢、南昌等6市的日照時數均為1959年以來同期最短,另外,有5市的降水天數也創歷史新高。
湖南省長沙市是2018/2019年冬天能曬到陽光最少的城市,是這個冬天當之無愧的「最慘」城市。往年的冬季,長沙市均能曬到240個小時的陽光,而去年12月後到現在,該市累計日照總數僅為68個小時,不到常年的三分之一。此外,長沙市這個冬天的降水天數有61天,同樣是歷史罕見。
但如果縱覽近60年的氣象數據,就會發現長沙並非「最慘」的城市。
西南地區的重慶市和貴州省貴陽市就是常年缺少陽光。由於重慶位於四川盆地,地形不利於水汽擴散,因此獲得太陽輻射少。而貴陽則是因為地處雲貴高原,冷暖空氣在此交匯,所以常年多雨少晴,故有「天無三日晴」的說法。極端的情況出現在2011/2012年的冬天,整整三個月,貴陽的居民們只曬到了16個小時的太陽,名副其實的「貴陽」。
然而,由於罕見的陰雨寡照天氣,今年冬季,貴陽的冬季日照時長反而比長沙還長。
可見,對於眾多南方城市而言,這個冬天的確是太陽流浪最久的一次。